从生产的角度来理解农业(三):科技

农艺大师 2025-01-13 13:56:43

在前一篇文章中,我认为对于农业科技,可以通过劳动的角度来理解,科技所形成的载体或物化资源,原则上都可以与传统的劳动进行比较,效率的提升可以理解为劳动力的节省,即科技通过某些载体代替的劳动力,换一种说法是,原来需要很多人才能完成的活现在只需要很少的人就可以了,并且在某些层面,过去无法进行的农业生产现在也可以的。对于这一点,依然是可以通过劳动来理解,因为这相当于某些区域的延伸,如我们在北方种火龙果,你可以看成是南方火龙果的延伸,只不过在北方种了来后价格更高,并兼有其它的溢价形式。

那么如何从生产的角度来理解科技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一、优良品种(种子)。对于农业来说,种子种苗被认为是农业生产的芯片,具有战略上的价值。在生产实践中,优良品种所发挥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通过品种来提升品质、产量、抗性,降低栽培难度等方面具有明显的经济上的优势。因此优良品种是农业生产中最为基础性的内容。对于优良品种,我们可以理解为是利用生物基因的力量,因此也可以看成是生物技术(育种)在农业中的直接体现,包含了从种质资源、育苗、制种,基因工程、动植物生理生化研究等一系列科学与技术的组合。可以预见随着育种技术以及对于基因研究的深入,优良品种给予农业生产所带来的价值也会进一步提升。

因此对于种植者来说,品种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需要关注几个方面:一是选择品种能够适应种植地自然环境条件,或者说能够发挥种植地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即种得好;二是能够适合自身的管理条件与模式,即种得了;三是实现经营目标与市场需求,即卖得了。因此考察品种时不能只看产量或品质,还需要考察其生态适应性,栽培要求,产后贮运等现实问题。

二、农业机械(工具)。我们常说农业的现代化在一定程度上建立在农业机械化的基础上。农业机械对于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具有显著而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直观的看到大型拖拉机结合翻地的犁,能够实现极高的耕作效率,大型收割机的收获效率是人力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农业机械可以看成是工业装备制造能力在农业中的反映,无论是农机具都可以看成是工业机械的制成品,只不过应用在农业上而矣。农业机械的作用是提升劳动效率,把原来由人完成或很难完成的工具由机器来完成,当然这些工具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具有简单劳动的特点,如翻地、运输、抽水等。在现实的农业生产中,农业机械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但工作的原理与属性具有相似之处,即工具属性。农业机械主要由动力部分与工作部分组成,动力以各类发动机提供,并有传递动力的联动机构,使动力作用的工作部分,结合对其动力与工作部分的控制,就构成了我们常见的农业机械。

对于生产者来说,用好农业机械,能够有效地扩展自己在农业生产中的管理能力,极大地提升效率。我认为对于能够使用机械的应尽量使用机械设备来实现劳动力替代,特别是一些简单劳动方面。比如说运输工具的机械化、灌溉设备的完善化、植保机械的无人化等等。同时对于规模农场来说,需要为未来农业机械提供良好的仓库,并学会相应的保养与简单维修的能力,特别是对于适度规模的优质园艺农场来说,使用小型化的农机与设备是未来的方向,这里我们可以看日本的经验。而当下一个明显的现实问题是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在经营过程中缺乏农机存放的土地及场所,这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三、农业设施(大棚)关于农业机械与农业设施之间的差别,我认为可以看其是否能够移动来区分,设施原则上是不动的,而机械作为工具具有可移动性,比如大棚建设后在固定的场地,而拖拉机是能够开来开去的。农业设施同样是工程建设能力发展的结果,也是基础工业发展的重要体现,一般来说,以大棚为代表的农业设施的建设材料主要为钢铁,这需要有强大的钢铁治练制造加工能力。农业设施我认为不能简单地从劳动生产率的角度去理解,而需要从可控的环境角度来看,大棚(温室)的作用是建立一个小范围的可控环境,包含对于温湿度光照等的人为的干预,实现一个符合农业生产最适的环境条件,从而来实现在产量、品质、病虫害防治以及效益上的良好结果。同样冷藏库、灌溉设施、防风防雹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某种环境变化而出现的风险的改善。

对于生产者来说,当外界环境无法实现生产的目标或具有极大的风险时,就需要农业设施来稳定相应的预期,即减少风险。对于规模农业来说,预期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涉及到整个农业生产的各个过程的合理安排,也是进行生产决策的前提。如当我们对农业种植产品的品质没有预期的时候,是很麻烦的,小面积的时候看不出什么,但一旦是规模化时就变成严重的问题。举个例子,如你种桃子,下个星期能够卖了,但你不知道到时是否会下雨,品质是否会好,这对销售的影响是显著的。这时如果能够保证桃子品质,那么销售就相对容易了。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棚之所以成为当下优质水果种植的重要设施,就在于其隔离降水使成熟进度与品质具有可预期性。而这种可预期所带来的管理的可计划性能够有效地提升管理的效率,特别是在人手缺乏的情况下,更显价值。

四、农药化肥。对于农业生产来说,农药化肥所起的重要非常重要,这是现代农业的基础,当代农业的增长的很大部分就来自于农药化肥的贡献。农药与化肥可以看成是化学工业在农业中的应用,当然还包括生物工程,微生物以及发酵工程等的技术进步,如当下比较热的新型肥料生物小肽刺激素的生产与应用。农药与化肥随着其基础研究与制备工艺的发展,是一个技术进步较快的领域,更新换代速度较快,新产品也较多,总的趋势是向绿色、生态、高效的方向发展。很多时候我们把农药化肥作为农业生产的投入品来对待与管理,因为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土地,多年生植物、设施具有固定性,机械能够多次使用,而一年生种子、化肥、农药则具有一次性使用消耗的特点。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可以重复用,或者进行相应的更换。

从生产者的角度来说,投入品使用的性价比往往成为重要的选择依据。当然农药化肥的还会受到经营模式、种植品种、经营目标等多方影响,如肥料中有机肥的选择与使用与经营者对于土壤改良的认识与目标有关。而病虫管理模式的不同,也会造成相应的农药与使用技术的区别。如我所在地晚稻杨梅上果蝇防治中,考虑到杨梅作为裸果以及传统食用过程中不洗的习惯,选择的是以果蝇诱剂放在诱瓶中来进行果蝇成虫诱杀的方式,来实现对晚稻杨梅果蝇的防控。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于化肥农药的选择依然需要根据农业生产的目标以及相应的经济可行性来进行。但总体的选择趋势是明确的,随着农产品价格的提升,对于投入品绿色生态化的要求也越高,而总的前提是基于安全的基础上。这点是所有生产主体必须要牢记的。

五、农业技术。农业技术原则上是一种组织模式、程序与标准,可以理解为软件,与前面的可实际看到的物相区别。农业技术原则上是对于动植物生长发育规律过程科学研究成果在生产中的应用,也可以理解基于生长发育规律的基础上对农业生产过程中所应用的相应物化资料的使用进行合理的组合,使其发挥生物与环境的优势,从而实现生产目标。农业技术包括对于农业对象生长过程的人为干预,如果树的修剪、疏果;对于环境的调控 如灌水、降温;以及投入品的合理使用,如施肥、喷药等,自然还包括各个方面的综合。农业技术是否适用的检验主要是看其是否能够实现种植目标,以及实现这个目标过程中的现实性、经济性,即是否能实现农业现代化生产提质节本增效。

对于种植者来说,是需要掌握自身从事的农业生产相应的技术的,因为这是农业生产的必备条件之一。由于农业生产在生产过程中具有部分不可预期性的存在,如气候的变化就具有不可预期的特性,同时因生产的要素本身存在着变化性,如土壤肥力、生物本身都有着变化与差异的特性,因此需要在生产的过程中对农业技术进行适当地调整,而学会调整使之适应于生产过程出现的变化,在我看来是作为一名合格的农业生产者的重要指标。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学习,即是对农业生产技术的学习,学习的目标即是学习如何在变化的过程中,利用知识以及相应的设施、设备与投入品,实现更高效的农业生产。我认为理解这一点很重要,这可以避免二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避免学习中没有方向,不知道学什么,二是避免为技术而技术,忘了农业技术学习的核心是为了更好的生产,提质降节增效才是目的。

当然农业科技在当下社会发展中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这也要求作为新一代的农业经营者能够保持学习的态度。下篇我将从农药的代际更替的角度来谈农产品安全的问题,即为什么说我们的农产品是越来越安全的。

感谢阅读。

0 阅读:2

农艺大师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