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篇我以杀虫剂的发展为例子,来说明随着社会发展、科学的进步,从生产端的角度来说,农产品的安全的基本线是越来越高的,这就是发展的趋势。就如同杀虫剂的发展进步,或是消费的升级一样,农业生产也有着自己的升级现象,我认为理解农业的升级,对于从事农业生产的朋友来说还是很重要的。
一般来说,生产与消费是一对相对促进的关系,随着消费端的升级,自然会推动生产端的改变,这种改变积累多了,时间长了,就会有质的变化,从而形成我们可以感知的一种形态,从前一个形态上后一个形态,我认为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升级(当然这样的表述并不很准确,不过意思到了就行。)

第一层次:产量
我国是一个农业国家,一直以来,五谷丰登、丰衣足食是农业的美好愿景。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农业的富足来自于对于农产品的数量的充足上,吃饱饭是头等重要的事情。于是在很长的时间里,包括在当下,对于农产品数量的追求依然是农业生产最为重要的目标之一。在当下,我国依然追求粮食的总产量,未来的粮食增产要靠单产的提升来实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围绕粮食单产提升,需要围绕育种、作物营养、防灾减灾、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多个方面协同努力。
对于产量的追求,可以理解为农业生产最为基础的层面,它满足的是人们对于农产品量的需求,从生存的角度来说,只有吃饱了才能谈后面的事情,因为在没有吃饱之前,吃饱才是所有事情最为重要的内容。

我对于产量的直观感受来自于八十年代初的水稻,那时我还小,不过吃过几年不好吃的早稻米,这个米的品种当时叫浙科,为什么种它,因为产量高,于是种了几年后,家家就有余粮了。不过到了八十年代后期,这一品种就没有人种了,因为不好吃。于是我们能够看到,随着农产品的充足,对于品质的要求就逐渐显现出来了。
从生产者的角度来看,要追求产量的增加,可以通过增加土地面积从而增加总产量,也可以通过提升单面积产量来实现。从技术措施来看,品种是增产最为重要的基础,提高肥培水平,减少病虫害危害,适时采收以及采收后的合理处理是保证产量的关键。

第二层次:品质
好不好吃,是农产品品质最为直观的印象,当没得吃的时候在乎的是量,而在有得吃或者选择多样的情况下,自然就在乎品质,这是人的需求升级所带来的必然的现象。我在第二年的悠果年会上说,没有品质就没有未来。当然这里说的农产品,并不是指作为国家战略的贮备粮食或以及加工为主要目标的基础农产品原料,而是指以消费者为直接目标的可食用的新鲜农产品,自然也包括如大米这样具有明显食用品质区别的产品。
优质优价是对于农产品品质在经济上的最直观反映,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优质优价越明显,品质对于农产品生产的影响也就越大,同样也说明消费端对于品质的要求也越高,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品质已经成为当下农产品生产的核心指标,当然这一品质从生产的角度来看,依然需要建立在一定产量的基础上。

关于从产量到品质的转换的例子是非常多的。比如改革开放初我家水稻种的是一种大家称为浙科的早稻品种,因为它产量高,抗病,缺点饭不好吃。种了几年后,当家家有余粮时,就不怎么种了,我家也不种了。而种植好吃些的品种。比如柑桔,八十年代种尾张,产量可达上万斤,但有渣;九十年代种兴津,没渣了,不过依然是个大产量高,而到了新世纪,宫川成为主栽,原因是好吃。在葡萄上,当年藤稔的乒乓球葡萄,产量高,果大,虽然不怎么好吃,但依然有大量种,而现在基本看不到了,原因就是品质跟不上需求,现在不好吃的,送人都会被嫌弃。
关于提升品质的相关技术性内容,我曾经写过相应的文章,有兴趣可以参阅:提升品质(九)再谈技术与方法;提质增效(后记)理想与未来,悠果农业与优质小果园共成长。

第三层次:生态
随着农业生产在科学技术所带来的效率,以及品质提升所带来的优质优价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农场,产业面向品质转型,在大家都关注品质的情况下,对于品质的理解自然也就更为深入。在这一过程中,许多农场在实现农产品质量的提升的措施上往往能够做到,但依然面临一个问题,即消费者对于农场优质农产品品质的认同,以及对于农产品质量中最为关注的安全的信任问题。特别是当农产品因为品质而使价值上升到一定幅度时,依然需要面临一个问题,即你的农产品是否真的安全(生态)?
为了便于理解,我换一种说法。即当今天品质已经成为最基本农业生产的共识时,当大家的品质都很好时,那么你的产品凭什么才要比别人家的卖得贵,或者说让消费者选择你的产品。换言之,在品质之上,我们需要给农产品附加上什么内容,才能超越品质这一天花板?

我认为我们需要在农产品原有品质之上,附上生态的价值。有机农业即是这一生态价值实现的具体表现。它的核心理念是让消费者信任,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生态、绿色、安全。我们可以看到以下情况,有机农产品相应的价格会高不少,而一些被公认为生态的农产品,也具有极高的溢价。如我曾听过一位教授说某个种葡萄的,以生态的种植,受到一些特定群体的信任,价格是其它相同品质葡萄的数倍。因此为农产品增加生态的价值,在我看来就是向第三层次升级的核心内容。
生态的层次与前二个层次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即前二个层次是可感可见的,属于物质的层面,产量是实物的增加,可以用重量来体现;品质是食用的部分,可能通过对农产品的消费体验来感知,好不好吃,吃一个试试不就行了吗。但第三层次的生态原则上不是物质的,原则上你无法从一个农产品上看出或吃出是否生态,即不能直观的感受到。因此生态在农产品的表现往往是通过文化符号的形式,或者以信息的形式来表达,如贴一个有机食品认证的标志,或别人告诉你某个农产品的生产过程是生态化的。

因此农业生产的升级,也可以理解为从物质的数量,到体验(消费感受),再到品质的信任转变的过程。也可以理解为从生产为重点-向以消费为重点,再到人的发展为重点转变,因为对于农产品质量中生态价值的要求,可以看作是对一个人为自身的健康的关注,而这种关注可以进一步理解为是为人的发展的体现,毕竟人所有发展需求,是需要建立在健康身体的基础上的。从这个意义上看,我们能够看到农业的生产的升级,与人的需求的升级有着相似之处,即人的发展原则上是人自我实现的一部分,而自我实现是马斯洛需求理论中的较高层次。

当我们今天更多的追求生活的美好,人生的意义时,消费自然也就发生相应的变化,对于农产品的要求自然也会随之提升,好吃之上,吃货们自然需要放心与快乐这样的要求。这对于生产者来说,在生产上不应仅停留在品质这一层面,如何生产出更为生态优质的农产品,满足消费者好吃、放心与快乐的需求,建立起生产与消费的之间信任,将是当下优质农场升级的方向,只不过这样的升级其实已经开始。
生态在未来更显价值。
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