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关注|杨志凌:在自由绘画中还原艺术本真

文化其实是个泉 2024-05-29 07:24:06

艺术,是人类灵魂深处的语言,是时代变迁的见证者。在《库艺术》年度主题中,我们隆重推出“特别关注”栏目,旨在聚焦当下艺术界的璀璨星辰,展现他们的独特思考与创作成果。

本栏目中呈现了一批在当代艺术领域具有创新性和影响力的艺术家及其作品,通过高清图片和深度解读,将带领读者走进他们的艺术世界,感受他们的创作灵感与独特思考。这些艺术家们以不同的媒介、形式和风格,展现了当代艺术的多元与包容,也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充满创新与活力的艺术时代。

杨 志 凌

Yang Zhiling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硕士学位原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客座教授深圳大学客座教授世界低碳联盟艺术顾问

晨迟一步便当午

纸本 综合材料76 × 54cm2023

“特别关注”个案研究

杨志凌在自由绘画中还原艺术本真

Restore the authenticity of art in freedom

库艺术=库:请杨老师先给我们分享一下您的从业经历。杨志凌=杨:回顾起来,我的每一步都踏在新中国建设和发展的浪潮上,成长经历也比较复杂。我从小喜欢绘画,在哥哥的影响下考入了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后因为进入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任教,所以有机会在教学外带领师生团队做了大量古建筑修复和环境艺术的工作,而在个人创作方面则是一直以水彩艺术的研习为主,创作了很多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并且曾在20世纪80年代三次入选全国美展,这个阶段可以说是我的“平面表现艺术时期”。

岔怒山纸本 综合材料70 × 33.5cm2024后来学校重组,我也因为工作关系调到了北京,有幸参与了许多国家重要建筑和环境的开发保护项目。如:北京人民大会堂、军事博物馆、民族文化宫、民族饭店和国航大厦在内的一系列重要建筑公共部分的修缮、保护工程。这个阶段我一直用艺术的规律和创作方法去对待工作,思维和认识也得到了极大的拓宽,因此也成就了我的“立体表现艺术时期”。

再后来,我的工作重心转向了企业并购和资产重组,一边学习新的知识一边做着超负荷的工作,虽然非常累,却也有了超越性的突破,我很享受那种克服困难的乐趣,这就是我的“社会艺术整合重组”阶段。在这个时期,艺术没有离开我,我也没有放弃艺术,而是用艺术的思维去统筹资本,劳动力,工具等生产要素,在把控全局和随变而动,敢于试错。自始至终牢牢把握从整体出发,敢破立,重构重组,不把腐朽变为神奇不收手、乐于享受神奇变化过程和意外收获的结果。

在“85思潮”和时代变革的影响下,我意识到绘画不能仅仅停留在对事物的再现和叙事上,但具体应该怎样转变或表现却没有什么方向。这些年,在对艺术史的不断学习和对时代的观察过程中,我越发感觉到绘画不能再去跟成像系统竞赛,也不能停留在对生活和生存状态的简单描绘,我希望能从精神层面寻找到艺术的本质。

《自然之道》杨志凌艺术个人展览现场马莱塔欧洲视觉艺术节2018

库:从早年诗意、唯美和叙事性的表达到后期偏向材料性、物质性、抽象性和观念性的探索研究,您的创作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转变过程?

杨:最初学习时我把画画好是想让别人了解我,工作后创作的很多作品是从教学和完成任务出发,更像是完成一种责任。后来我一方面不把绘画当作我生存的手段,另一方面出于对绘画的热爱我一直把它作为滋养内心的一种兴趣。后来在对艺术史和对艺术现象的观察研究过程中,尤其是“绘画已死”的观点对我产生了很大的触动,我开始认识到绘画不能跟成像系统(过去是照相机,今天是AI成像)赛跑,而是要从艺术的本质去寻找绘画的未来。因此我从材料、方法和观念上进行改变,也努力把自己对人、对社会、对自然的观察提升到更高的精神维度进行表达,这也是易英老师将我的创作总结为“人化的自然”的原因。

渡口纸本 综合材料39 × 27.5cm2023

残桥 纸本 综合材料39 × 27cm2023库:在“平面表现艺术时期”“立体表现艺术时期”“社会艺术整合重组”阶段后,您在“悟·变”阶段开创性地提出了“人化风景”“意念反射”“时现扬善”的理论,能否具体谈谈这些理论的内涵以及相关的实践?杨:这些理论其实是基于我多年来在艺术方面的实践和思考提出的。我笔下的所有意象其实都有一定的隐喻性。例如,我的风景表面上画的是自然景观,但实际意义的“归宿”却是对于人类社会的思考。所以我提出了“人化风景”的概念。实际上哲学家黑格尔在《美学》中提出的“审美是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说的也是这个意思,我只是根据自己的创作特点进行了具体化。

杨志凌 在工作室创作“意念反射”的提出来自我对当代图像世界的思考。今天是一个图像的时代,我们的世界充斥着图像,很多艺术家也喜欢挪用现成的图像进行创作。但是我却并不希望这样做,我并不寻求找到自己的固定符号,而是希望让尚未图像化的那个纯粹意识的阶段直接以一种类似“反射”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样才更加本真,更加自由。“时现扬善”首先要从什么是“善”来理解。“善”在西方是一个古老的命题,古希腊就有,但它意味着“有用”;而我们中国传统所说的“善”来自儒家传统,但却有着深厚的现实意义,是指社会走向和谐的一种手段和这种理想化社会的特征。我本人参与社会实践,也参与艺术实践,所以我自然关注如何利用艺术来表达对于理想社会价值观的期望,在这个意义上,中西方的“善”是殊途同归的。

我又卖矛又卖盾之一纸本综合材料70 × 33.5cm2024

我又卖矛又卖盾之二纸本 综合材料70 × 33.5cm2024

库:您的巨幅水彩作品《带上自己的阳光》不仅尺幅巨大,并且从表现技法到展示方式都有很大的突破。能否谈谈这件作品的观念和创作思考?

杨:这件作品创作的初衷是想让每一个人每一天都有好心情,沐浴在阳光的色彩中,从而踏上每一天的幸福人生旅程。作为水彩画,这件作品无论是技法、尺幅、呈现方式还是承载的内涵都具有颠覆性的超越。水洇色圈的痕迹不管是三原色晕染,或者是透明叠加的串联,层层涟漪漩涡是来自于生命的感悟和哲学思考,具有自然生成的机理和魅力。区别于强制性的勾勒,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语言风格。同时仅是我不画视觉画感知的一次尝试。

《带上自己的阳光》是在纸上水彩加了投射灯,投射灯带有原作水彩形象的投影,进而与原作投射复合。反映了水彩加装置的透明叠加特色与光学原理。2018年这件作品作为“‘自然至道’——杨志凌当代艺术作品展”的展品之一,在马耳他瓦莱塔圣詹姆斯国家艺术中心呈现。圣詹姆斯国家艺术中心有着500多年的历史,展厅以欧洲中世纪的古老壁垒和充满历史感的拱形结构支撑,因此这件作品也以水滴的形态相呼应,成为了当年瓦伦塔国际视觉艺术节(VIVA)上的最大亮点。

带上自己的阳光

装置

12 × 18 ×3m

2018

库:置身今时今日的AI时代,AI也能画出和伦勃朗一模一样的自画像,尤其是在图像生成方面,逐渐展现出无可争辩的能力和潜力。您认为以人为主体的绘画的长处是什么?您是如何看待AI绘画的?

杨:以AI(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科技当然是人类的进步,对于艺术而言必然会带来新的可能性,这是毫无疑问的,正如19世纪诞生的照相术对于绘画的影响一样。然而,就像照相术并没有取代绘画一样,近两百年来人类的新技术不断推陈出新,但都没有取代绘画,AI也一样。原因就在于,技术是为人服务的,而艺术却是人的表达手段。尤其AI是基于算法科技的进步而出现的新技术手段,而艺术却是出于人的情感和认知。这是两个层面的范畴,技术只会拓宽人表达的手段,因此AI不仅不会取代艺术,反而会更加强化艺术的存在。

金季凋零

纸本 综合材料

70 × 33cm

2023

库:纵观您一直以来的创作,“与自然对话,与社会对话,与自我的内心对话”是您艺术的内核所在,这样的内核是怎样形成的?杨:我觉得可以归结为三个法宝:一是观察,二是写生,三是实验。首先,我的观察既有来自艺术的观察,更多的则来自人生及社会的观察。在观察中思考和研究,时间长了就形成了一种习惯,我的《人化自然》《用艺术关照社会》等作品就得益于这种习惯自觉;其次是写生,多年来我一直以这种方式向大自然学习,最初是学习自然的形态,越往后则越能领悟自然的精神,我的快速表现临时绘画就得益于写生;最后就是实验,这与我曾从事化工领域的经历相关,有一种科学研究精神,我们总是把不同的物质混到一起让它们产生不同的化合关系,不同的物质、不同的剂量以及不同的混合方法会产生完全不同的变化,我的实验性多媒材的作品也得益于实验,这种科学精神也融入了我对艺术的探求。尽量接近真实远离应用,追求本真,争取永恒。所以我觉得“与自然对话,与社会对话,与自我的内心对话”就是在这种观察、写生和实验中形成的。

疾风

淌墨 拼贴

88 × 58cm

2023

脸书

纸本 综合材料54 × 38cm2024馋淌墨 拼贴54 × 38cm2023

霜降黄土地

纸本 综合材料

39 × 26cm

2023

村口那一家

纸本 综合材料

54 × 38cm

2023

开光纸本 综合材料33 × 35cm2024

偶纸本 综合材料117 × 78cm2023

今日谁赢之一

纸本 综合材料

39.5 × 27.5cm

2024今日谁赢之二纸本 综合材料39.5 × 27.5cm2024

脱纸本 综合材料69 × 33cm2024乐起纸本 综合材料70 × 33.5cm2024

沐浴阳光

水彩纸 水性材料

10 × 1.3m

2018

沐浴阳光装置 十灯光 套色2018 库艺术线上课程推荐 以一本书的价格 获取书中没有的现代艺术课程 《库艺术》新书推荐

0 阅读:0

文化其实是个泉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