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父牵线纳妾,31岁阎锡山洞房对小妾说:竹青是真爱,你传宗接代

凡梅说历史 2023-06-10 05:13:03

阎锡山故居

爱情中的欢乐和痛苦是交替出现的。——乔·拜伦

1898年,清光绪二十年,山西省五台县河边村。

以经商为主的地主阎书堂家,正在举办喜事,16岁的儿子阎万喜迎娶同岁的徐竹青。

阎、徐两家相距十里,徐家就在五台县大逢村,在当地不算名门,但算得上实打实的望族,家资殷实,徐竹青也称得上大家闺秀,从小接受着封建礼教的传统教育,所以识字不多,“女子无才便是德”。

16岁的阎万喜,读过几年私塾,但是他不爱学习,两年前便辍学回家,到五台县的吉庆长钱铺学习经商,主要做放债收息、投机倒把的活儿,脑袋机灵,很会来事,做的也不错。

这门亲事,两家都很满意,阎书堂为自己儿子找了一个有钱的老丈人徐一敬,徐一敬也为女儿嫁了门当户对的亲事满意。

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两个小的双方也很中意,可谓少年夫妻,感情甚笃。

然,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

两年后的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阎书堂和儿子在做投机买卖中失利,赔了个底朝天,阎家负债累累,不得不到省会太原躲债,在一家铺子里给人打杂。

而新婚不到两年的徐竹青只能留在老家,跟着婆婆一起,因为阎家没落,原本的佣人也陆陆续续离开,年芳十八的徐竹青一边要面对上门讨债的债主,一边不眠不休地做针线活,贴补家用,艰难地支撑着阎家。

又过了两年,阎家在1902年终于迎来转机,当时正在太原打杂的父子,得知山西武备学堂在招生,不愿再过东躲西藏生活的阎书堂,认为这是一个翻身的机会。

山西武备学堂考场

做生意有赚有亏,谁也不知道哪一天就负债了,而如果成为武官,带兵打仗,威风凛凛,在人前是何等光彩,阎家也能翻身。

毕竟在那个年代,做生意的哪里比得上军爷啊。

然而,儿子的名字却让阎书堂犯了愁,整夜整夜睡不着,“万喜”叫起来太不雅,于是便找算命先生准备取一个响当当的名字。

于是,算命先生要了阎万喜的生辰八字后,一番推算后,说阎万喜如果参加山西武备学堂招考,一定得中,但是他五行缺金,于是摇头晃脑一阵,说就叫“锡山”吧,从此阎锡山的名字就叫了出来。

真是无巧不成书,改了名字后的阎锡山顺风顺水,顺利考上了山西武备学堂开始军旅生涯,而徐竹青还在五台县河边村吃着苦,撑着家。

她的付出也终于在阎锡山离开老家的九年后得到回报。

阎锡山进入山西武备学堂后,表现突出,被保送到日本留学,进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并追随孙中山加入了同盟会。

1909年学成归来的阎锡山,出任山西陆军小学堂的教官和监督,阎家被追债、徐竹青缝缝补补的苦日子彻底结束。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阎锡山随即密谋响应,并杀死时任山西巡抚陆钟琦,而阎锡山也在起义成功后成为山西都督。

身居高位后的阎锡山并没有忘记发妻为阎家付出的一切,于是将多年不见的徐竹青接到身边,并在山西定襄修建房屋,给妻子徐竹青专门修建了南屋,还亲自撰写了楹联“竹青四时真味在,莺芳一室古香存”,悬挂在徐竹青的屋门上。

徐竹青居室

此刻,两人正开启着一段甜蜜生活,这也是徐竹青一生最快乐、最幸福的时刻。

两年后,阎锡山的祖父病重,临终前将阎锡山唤到身边,说道:“你要是有个一男半女,我死了也就放心了,可......”

还没等阎锡山回话,妻子徐竹青便扑通一声跪下,声泪俱下,望着快要离世的祖父喃喃地说道:“都怪我,都怪我!”

原来,阎锡山和妻子徐竹青自结婚以来,一直没有生孕,经过医生的诊断,徐竹青没有生育能力。

很快女儿不能生育的消息传回岳父徐一敬的耳中,酷爱面子的他,一不想女儿因为没有子嗣而被休,也不想如今已经有头有脸的姑爷被别人戳脊梁骨,于是便想着替姑爷阎锡山纳妾。

于是徐一敬便找到阎锡山的手下李德懋,李德懋办事很麻利,也很得阎锡山的喜欢,经过明察暗访、四处托人,最终在大同找到了一个姓许的小姑娘,不仅有几分姿色,而且勤惠能干,最重要的是身体条件不错,能生。

李德懋

岳父徐一敬得知消息,大喜,为了不被外界指点,徐一敬便将许姑娘收为养女,取名徐兰森,字苗圃。之后便找到阎锡山,说道:

“我女儿的情况我知道了,你就纳个妾吧,人我已经找到了,就在我府上,选个好日子就给你送过来。”

阎锡山听后也没有拒绝,但他还是将此事和妻子徐竹青讲开,

“不管谁进门,都不能和你比。凡家里大事都由你做主。”

徐竹青听后,大为感动,丈夫对自己还是有感情的。

1914年12月1日,14岁的徐兰森作为小妾进入了阎家大门。

然而,阎锡山与徐兰森洞房花烛夜时,心中仍想着发妻徐竹青,于是对徐兰森说道:“我和兰青是真爱,你只负责传宗接代。”

徐兰森听后,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一夜之后,当徐兰森给父亲阎书堂和长辈进茶时,阎书堂便就徐兰森和徐竹青定下家规:两人以姐妹相称,竹青为长,兰森为幼;兰森生的孩子,要称竹青为妈,称兰森为姨。

徐竹青听后,眼内夺眶而出,对着公婆说道:

“只要阎家根深叶茂,儿孙满堂,我情愿一个人独居。”

阎家一家老小听到徐竹青的话语,大为感动。

徐兰森新婚后,对徐竹青毕恭毕敬,每天都会请安奉茶,对于失落的徐竹青来说,徐兰森的态度也让她心中得到了些许慰藉。

徐兰森

一天,徐兰森又到徐竹青的南屋请安,谈话间突然大哭起来,徐竹青不忍心,安慰道:“你有什么不顺心的,说给姐姐听!”

徐兰森哭着说道:“我离开家太久了,很想念我的妈妈和弟弟......”

心存善念的徐竹青便从抽屉中取出一笔钱,递到徐兰森手上,并让知事对他们多家照顾。

身为小妾的徐兰森感激不尽,向徐竹青磕头道:“姐姐,我就是做牛做马也报答不了你的恩情,我以后一定听你的话,孝敬你一辈子!”

徐竹青听后,赶紧起身将徐兰森扶起来,同时也对徐兰森放下戒心,将她当着自己的亲妹妹一般对待。

当阎锡山晚上来找自己时,徐竹青多次将丈夫推到小妾徐兰森的房间去。

徐竹青

久而久之,原本对徐竹青心怀愧疚的阎锡山,习惯了到徐兰森的房间去,对发妻徐竹青冷落起来。

时光荏苒,徐兰森很快就完成了给阎家添丁加口的任务,一口气生下了五个男孩一个女孩,当然这些孩子也遵循了阎书堂定下的规矩:叫徐竹青妈,叫徐兰森姨。

徐兰森的五个儿子:长子阎志恭,次子阎志宽(20来岁夭亡),三子阎志信(幼年夭折),四子阎志敏,五子阎志惠。

为了弥补发妻徐竹青心中的遗憾,阎锡山很多事情对徐竹青言听计从,经常带着她出入社交场合,让她露面,即便她大字不识,言语不行,也要让世人知道谁是阎大夫人。

1928年,阎锡山带着徐竹青前往南京参加编遣会议,所谓的编遣会议其实是坐镇南京的蒋介石打算整治各地军阀,于是借节约开支,建设经济的名义将阎锡山、冯玉祥等请到了南京。

在此期间阎锡山夫妇受到老蒋夫妇的热情款待。

宋美龄

宋美龄决定将接待徐竹青的任务拦在自己身上,然而两人终究不是一个层级的人,宋美龄精通多国语言,见多识广,而徐竹青久居山西五台,大字不识,官话不会,两个人沟通的时候不是比划,就是微笑,如鸡同鸭讲一般。

有一次,宋美龄见天色已晚,便关心地问徐竹青:“阎太太饿不饿?你想吃点什么?”

徐竹青听后,一脸笑容地回答道:“们不鸡!(我不饿!)”

可宋美龄哪里听得懂这方言,当即吩咐为阎大太太做“焖补鸡”,当厨师听到指令,虽然不太懂,但也不敢怠慢,于是一边准备老母鸡,一边临时抱佛脚地查询晋菜中什么菜叫“焖补鸡”。

结果厨师查了半天,也没有找到“焖补鸡”,可又不敢妄自做主,于是又将问题抛回给宋美龄。

宋美龄知道再问徐竹青已经没有用了,于是思前想后之下,拨通了电话,问正在开会的阎锡山,“尊夫人想吃焖补鸡,可我们厨师不知道怎么做,您可知道这道菜的做法?”

没想到电话那头的阎锡山也脑袋大,什么“焖补鸡”,没听过啊!想了想原来徐竹青说的是方言,是“我不饿”的意思。

此后,阎锡山开始觉得徐竹青有些拿不出手,特别是在外面这种大场合,很容易给自己丢脸,渐渐地开始嫌弃徐竹青,而与给自己传宗接代的小妾徐兰森的感情越来越好。

阎锡山

与此同时,阎家上上下下也是见风使舵,见到徐兰森就问长问短,嘘寒问暖,见到徐竹青就招呼一声,草草了事。

这样的变化,让习惯了做主的徐竹青很难受,自己才是阎锡山的发妻,为了阎家,她在最困难的时候,不知道缝补了多少衣物,不知道熬了多少通宵。

想想,徐竹青便拿出与阎锡山的合影,暗自流泪,毕竟自己才是阎家大太太,丈夫曾经的诺言变成了一句没有实现的废话。

慢慢的,心中的哀怨无处发泄,积聚心中,身体每况愈下。

1930年,中原大战爆发,蒋介石、阎锡山、冯玉祥之间为了地盘,斗得你死我活,最终阎锡山败北,不得不四处逃窜,先到大同,再到天津,后来落脚大连。

可一路上,他只带了徐兰森、奶妈和四子闫志敏和五子阎志惠,而发妻徐竹青又一次被他抛弃在山西老家,上一次心在,这一次心已不在。

被留在老家的徐竹青虽然心中有万般委屈,行动上还是勤勤恳恳,对于公婆还是无微不至的关心、照顾,对于阎锡山她还是有爱的。

1931年夏,出走一年多的阎锡山回到老家山西,然而这一次的重逢彻底让徐竹青死心了。

阎锡山

原本,徐竹青一直将小妾徐兰森所生的孩子视如己出,宠爱有加,有什么好的东西都会想着这些孩子们。

结果有一天,四子闫志敏和五子阎志惠因为一时大意,当着徐竹青面喊了徐兰森妈,这可冲了徐竹青的肺管子。

之前阎家已经定下了规矩,徐兰森生的孩子要管徐竹青叫妈,叫徐兰森姨。徐竹青大为恼火。

一气之下,跟阎锡山大吵了一架,还用鸡毛毯子将家中的玻璃敲了个稀巴烂,心中多年的委屈一起迸发,多年的伤痛再也无法隐忍,那一刻必须爆发。

公公阎书堂听见动静后,没有说儿子阎锡山,反而对着徐竹青训斥道:“孩子们不懂事,你教训他们几句就好了。怎么又吵又闹还砸玻璃?成何体统!如此,以后孩子们就叫兰森妈,管你叫波。”

这波,在山西当地,也是妈的意思,可这样的说辞让徐竹青无法接受,明明当时是公公定下的规矩,今日说改就改,明明错不再自己,自己还要为此买单,于是将自己关在南屋大哭了一夜。

第二天一早,徐竹青便收拾行李,到了太原,住在了通顺巷。

民国时的太原

此时,吃了败仗的阎锡山,也没有再到通顺巷找徐竹青,两人正式分居。

此后,阎锡山也更加淡化了与徐竹青之间的感情,因为在他的认知中,徐竹青应该包容自己,体谅自己,应该大度。

可他忘了,徐竹青毕竟是女人,是那个从少年就跟着他,在阎家最低谷时一直默默努力守护家的人。如果没有徐竹青在家中主持大局,他在外还能顺风顺水吗?

后来时间一长,阎锡山就把徐兰森“扶正”了,徐兰森也顺理成章取代了徐竹青的“阎太太”身份,家里的大小事务,迎来送往也落在了徐兰森身上,阎锡山外出时,她也跟着出头露面,一时风光无限。

然而,长期的跋山涉水、翻山越岭,徐兰森身体垮掉了,不久便病逝。

阎锡山悲痛万分,并为其写下挽联:

上有老,下有小,责任未尽身先逝;左无从,右无和,余缘未尽影空留。

由此可见,阎锡山已经对徐兰森在家庭中的认可,两人的感情已经非常深厚。

可叹徐竹青16岁嫁入阎家,“为夫、为家、为儿、为女,舍了自己”。谁知,竟为他人做了嫁衣。

1949年,战败的蒋介石退守台湾,阎锡山也在同年12月8日从成都飞往台湾,之后便居住在台北市菁山之麓。

1959年,77岁的阎锡山突然感觉到了心绞痛,被医院诊断为严重的冠心病。

老年阎锡山

1960年5月20日,阎锡山病情加重,进入弥留状态。

徐竹青得到消息后,在侄子徐宝寿的陪伴之下前往医院见了阎锡山最后一面。病床边,徐竹青旁看了阎锡山一眼,没有流泪,没有哀嚎,一脸平静,这一刻爱恨已经结束。

见完阎锡山最后一面,徐竹青便让徐宝寿陪她回到新店。阎锡山临终交代,两处房产都留给徐竹青,而自己的孩子是得不到任何遗产的。

不久,徐竹青就让侄子雇了一部卡车,去阳明山“种能洞”清理阎锡山的遗物。

所有的遗物都堆在了徐竹青新店的家中,两个保险箱则放在了徐竹青的房间里面。

然而令人唏嘘的是,即便阎锡山死后,徐竹青也没能清净。为了拿到阎锡山的遗产,阎锡山的儿子们用一纸诉状将徐竹青告上了法庭。

徐竹青和阎锡山的合照

徐竹青跟了阎锡山一辈子,等他死了,自己还没落下好。一气之下,又提起反诉,双方是为了阎锡山的遗产你争我抢,吵得不可开交。

就在阎锡山死后十年,88岁的徐竹青终于在缠身的官司中一病不起,没过多久也离开人世,并与阎锡山合葬在了台湾。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

文/轩羲十三

1 阅读: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