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雷战原型人物,用石雷歼敌171人,许世友为他取名,后来咋样了

凡梅说历史 2023-02-27 00:23:00

地雷战油画

地雷战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民兵最重要的作战方式之一,和地道战一样被人们津津乐道。1943年5月,瑞宇村首颗地雷炸响,拉开了地雷战的序幕。

1962年,讲述民兵联防运用地雷战术,歼灭了进犯的日军,取得反扫荡胜利故事的《地雷战》问世,随即红遍大江南北,绊雷、夹子雷、头发丝雷,天女散花雷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不见鬼子不挂弦”的台词更是广为流传。

那电影中的主角赵虎的故事是不是真的呢?答案是有的。

赵虎的原型人物实际上有两个,一位叫于化虎、另一位叫是赵守福,两人都是全国民兵英雄,而且都出生在山东海阳。在真实的地雷战中,他们创造了30多种地雷战术,带领民兵一次次把入侵的日本鬼子炸得人仰马翻,让日伪军闻风丧胆。

而其中的于化虎,原名叫于晋生,于化虎这个名字还是大名鼎鼎的许世友取的。

这其中又有什么样的故事,于化虎在新中国成立后又在做什么呢?他的后代怎样呢?今天轩羲就和大家讲讲这位“雷神”的故事。

于化虎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二次革命”失败后的流亡日本的孙中山这一年成立了中华革命党,重新开启了救国之路。

在世界混乱,国难当头之际,一个男孩子在山东海阳文山后村出生,父亲给他取名于晋生。

出生农村的于晋生像祖辈一样,整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练的多是务农本领,成年后便长成了身高一米八几的山东大汉,说话大嗓门,做事毫不含糊。

就在于晋生以为自己会像父辈一样一生与土地为伴,可恶的日本人打破了大多数中国人想过安居乐业生活的梦,1937年对中国发动了惨绝人寰的灭族之战。

1940年,26岁的于晋生,面对被日本人破坏的家园,不得不加入抗日大军,为了打破敌人的扫荡,他和乡亲们组成了民兵队伍,于晋生正是这支民兵队伍的队长。

1943年,一支20多人的日本鬼子进村扫荡,到处烧杀抢夺,于晋生带领民兵用自制 的土枪、大刀、长矛进行反击,虽然将这一伙敌人赶走。

但很快更大的挑战出现了,被赶走的日本军官,准备带更多人,并扬言七天之内消灭整个文山后村的老百姓。

得到这个消息的于晋生,认为再与日本人直接开火,无异于以卵击石,于是带领大家开始研究对付日本鬼子的办法。

因为文山后村是山区,最不缺的就是石头,村中最多的便是石匠,制土火药也是家常便饭,于是他们通过炸山采石,打眼装药通过做石雷炸日本鬼子,“地雷战”就此诞生。

民兵开创地雷战

1943年5月,日伪军100多人对文山后村发动偷袭,而得到消息的于晋生早已和民兵战士们在村边埋下了70多枚石头拉雷和绊雷,就这样偷袭的日本鬼子还不知道咋回事就死伤17人。几天后,被引诱的70多名鬼子又在雷区丧生。

机智勇敢,不怕死,杀敌多的于晋生,不仅自己爱捣鼓,还通过带徒弟的方式,培养了一万多名爆炸手,12名神枪手、土炮手和民兵模范。

两个月后,胶东军区召开英模大会,于晋生的事迹成了焦点,广为流传。时任军区司令员的许世友,大赞于晋生的爆破技术,并点名要见他。

然而,当许世友见到体格彪悍、机智聪明的于晋生时,对着他胸口就是一拳,说到:“你作战勇敢,像猛虎化身,渤海出了一条龙(林化龙),东海要出一只虎,你干脆就要于化虎得了!”

就这样,于化虎的名声越来越响了。

许世友

半年后,不死心的日伪军又开展大扫荡,得到消息的于化虎生气地说道:“你看鬼子那个熊样,打着膏药旗,扛着大盖枪,在我们中国的地盘上横行霸道,不把鬼子赶出中国,我死不瞑目!”

这一次,黔驴技穷的日伪军不得不从青岛调来工兵和探雷器。于是,于化虎和民兵们针锋相对,发明了夹子雷、头发丝雷、梅花雷等防排雷。这一顿操作,让原本想在抗日敌后根据地扫荡的日伪军寸步难行,走在哪里都是担惊受怕。

1945年夏,穷途末路的日伪军又集结了400多人进行扫荡。于化虎组织民兵,化装混入敌人内部,活捉14名伪军士兵,并穿上伪军服装进村布雷。然后他们撤出村,开枪诱敌上钩。敌人慌乱中互相射击,地雷遍地开花,死伤47人。

于化虎和他的民兵地雷战,在胶东一带威名大振,炸得日伪军闻雷色变。慑于民兵地雷战的威力,据守海阳县城的日军,被围困在据点里,不敢越“雷池”一步,只能在青岛日军接应下从海阳逃走。

于化虎和战友们演示埋地雷

在参加抗战的5年时间里,于化虎用地雷炸死炸伤日伪军171人,制雷、布雷技术也闻名胶东地区。抗战胜利后,于化虎被评为“胶东民兵英雄”,胶东军区授予他“爆炸大王”英雄称号。

此后,中国进入人民解放战争,作为共产党的于化虎又带领民兵参加了人民解放战争。1946年春,海阳县武装部抽调三个民兵连,组建县子弟兵团一个营,于化虎任营长。

他率领部队到即墨、崂山一带配合当地政府开辟新解放区。一次,600多名敌军从崂山出动抢劫,于化虎率民兵营伏击,救出被抓群众100多人,俘敌30多名,缴获一批枪支弹药。

1949年,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天安门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推翻了三座大山后的中国人民终于成了当家作主的主人,于化虎的愿望也终于达成。

根据组织安排,不识字的于化虎回到了老家文山后村,并担任了文山后村的村党支部书记。原本就是务农一把好手的于化虎,回村后天不亮就到山里劳作,晚上还要去巡逻、查岗,很多时候都是自己带头干。他总是说:“干到腊月二十九,吃了饺子就动手。”

解放后回乡的于化虎

文山后村地处丘陵地带,所以缺水是经常的事,为了解决缺水的大问题,于化虎带着乡亲们修建水塘、水渠。解决完缺水的问题后,于化虎又思考着如何增加集体收入,于化虎先后在村里办起了砖瓦厂、养鸡场、粉坊。

1950年9月,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于化虎作为民兵代表,出席了会议,被评为“全国民兵英雄”,还得到了毛主席、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领导人的接见。

1953年,于化虎被山东省人民政府任命为海阳县人民政府委员,在为人民服务的道路继续前行。

于化虎的委任书

于化虎一生,先后4次负伤,5次得钢枪奖,1次得土炮奖。他的精神一直激励着后人,儿子于永周、孙子于树良都当兵入伍报效祖国,在祖国需要的岗位上干出了成绩,于树良更是凭借自己的努力,入选了三军仪仗队。

“我们全家都以爷爷为榜样,我以后也会让我的女儿从军。”于树良动情地说道。

世代为国效命,这就是中国军人流淌着的生生不息的血液!

2004年,刚满90岁的于化虎与世长辞,离开了这片他深爱着的,付出一生的土地。2009年,于化虎被授予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这份荣誉实至名归。

于化虎

做出种种成就的于化虎,并没有因为自己是“民兵英雄”而恃才傲物,骄傲自满,反而本着一颗谦卑之心要求自己,服从组织安排后,用自己的力量带领乡亲们走出贫困。

正所谓:“君子固穷,达人知命,襟怀之超逸可知”,于化虎用他的一生诠释了成熟生命的深沉与严肃,责任与担当!

让我们为不屈不挠的中国人民,不怕牺牲的中国军人致敬!

文/轩羲十三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