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伟大领袖毛主席
“每天好好进步一点点,学习一点点,人生就会有长足的进步。”
建国之初,在一片向好的中华大地上依然存在着“毒瘤”,他们时时刻刻都想搞破坏,可向往新生活的人民绝对不容许这样的事情发生。
1951年5月3日下午,苏州市金阊小学的一个8岁小学生,在学校玩耍时遇到了一个准备炸学校的特务,机智地配合警察将其抓捕,一时间尽人皆知。
远在北京的毛主席,得知一位8岁男孩勇敢抓特务的事迹后,赞口不绝,亲笔题写了“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并派人制作成锦旗送给了男孩。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这句出自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寄语,简单而朴实,在教室的黑板顶上,一直有着超高的曝光率,它影响着中国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很多人在它的鼓舞下,成为了天之骄子,国之栋梁。
那么问题来了:小男孩收到毛主席题写的锦旗了吗?这个小男孩后来的命运如何?是泯然众人,还是飞黄腾达呢?

毛主席题写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少年英雄,智抓特务1951年,新中国成立的第二年,抗美援朝正在发生。
远在南方的苏州,却也不平静,很多反革命分子试图通过制造一起起恐怖事件,向新中国背后刺刀,以达到撼动刚刚建立不久的人民政权。
5月3日,这天下午一点左右,8岁的陈永康正在离苏州金阊小学校不远的地方玩耍。就在他和小伙伴打闹的时候,突然听到了一个陌生的声音在喊他。
陈永康循声望去,一个西式打扮的青年正在不远处站着,一边走一边四周张望,走到陈永康身边时,便和颜悦色地问:“小朋友,你在什么地方读书?”
陈永康有礼貌指了指自己的学校回答:“就是这里,金阊小学。”
那青年听闻陈永康是学校的小学生,眉宇间透露着欣喜,便从身上取出一包糖塞到陈永康手上,又一脸和蔼的给了陈永康一些钱。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小学生
最后又拿出一包黄色的粉末递给陈永康,并说道:
“这些糖果和钱给你。这一包是面粉,是我送给你们老师的,你帮忙放在你们老师的桌子上,好不好?”
然而,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早在他拿出黄色粉末的那一刻,陈永康就已经起了疑心。
陈永康记得老师曾说过,中国刚打赢胜仗,时局还不稳定,有不少反革命分子,会在各地搞破坏,而火药就是他们常用的制造动乱的武器。
眼前这个青年,穿着打扮很异类,怎么看都不像好人,种种迹象都在表明,这个人很有可能就是老师口中的反革命分子。
年仅8岁的陈永康,可谓灵敏机智,心存怀疑却没有声张,反而镇定地答应了青年的要求,并说道:
“好的,叔叔,我陪你一起去吧!”
就这样,陈永康就像往常一样蹦蹦跳跳地走着,心中却一直希望能够找人帮忙抓住这个青年。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孩子们
就在带着青年走了约100米左右的时候,几名正在巡逻的解放军叔叔映入眼帘,陈永康喜出望外,机会来了。
说时迟那时快,陈永康将手中的东西抛开后,大声喊:“解放军叔叔快来抓坏人!”同时,他奋不顾身地冲上去,抱住青年男子的腿不放。
青年见到解放军立马慌了神,想着立马逃跑,对紧紧抓住自己的陈永康,狠下毒手,不断敲打陈永康的头。顷刻间,陈永康口鼻流出鲜血,但他依然忍住疼痛用尽全力抱着青年的腿不放。
解放军战士见状,立马冲了过来,将青年抓获,经过审讯,青年果真是潜伏的反革命分子,而那包黄色的粉末正是炸药。
机敏的陈永康凭借勇敢的举动,成功阻止了一场恐怖事件的发生,如果反革命分子的诡计得逞,将会伤及无数学生,也会给国家带来极其破坏的影响。

“抓特英雄” 陈永康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锦旗下落不明陈永康的英雄事迹很快便传开了,几天后就获得了苏州市“革命小英雄”的光荣称号,并在班主任李运珍老师的陪同下,接受了解放后苏州市第一任市长王东年的接见。
1951年5月8日的《新苏州报》这样写道:
“金阊小学八岁学生陈永康智勇捉住特务,团市工委前往慰问并致慰问信。”
全文详细地介绍了陈永康勇斗特务的经过,慰问信对陈永康赞赏有加,并将他树立为榜样:
“你的勇敢的机智的行动,我们要拿来教育全体少先队员,向你学习,大家模仿你,把特务捉干净。祝你早日健康。”
后来,这件事情报到了一位中央领导处,而这位中央领导便是伟大领袖毛主席。
毛主席得知此事后,对陈永康的行为赞口不绝,并还亲自提笔写了“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几个字,制作成锦旗送给了陈永康,希望以此号召全国青少年要努力学习,以后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然而,这面由毛主席亲笔题写的锦旗并没有到陈永康手中!

毛主席题写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当年一直陪着陈永康的班主任李运珍曾被下放到苏北农村,与学生陈永康也失散多年。
对于毛主席题词的事,李老师是这样解释的,当时她从校长那儿得知,陈永康抓歹徒的事迹被毛主席知道后,共青团中央还准备邀请陈永康上北京去见毛主席。
然而当时中国刚解放不久,反革命分子依然活跃,时而制造恐怖事件,出于保护小英雄人身安全的目的,对于毛主席送锦旗一事,学校也采取了保密的态度。
当时陈永康获得的那些锦旗,都由当时的学校保管,80年代,学校被拆除之后,这些锦旗最终下落不明!
当年,陈永康虽然知道要去北京见中央领导,却不知道是见毛主席,他后来回忆道:
“那时是让我去北京的,但家里太穷了,去不起。也不可能向组织要经费,就放弃了。”
最终,陈永康的北京之行成了“泡影”,多年之后,这件事一直让他感到遗憾。
或许,那次北京之行会彻底改写他的人生。

伟大领袖毛主席
抓特小英雄,未成共产党员留遗憾然而,人生就是这样,没有假设,没有或许。
能够得到主席的表扬,对陈永康来说是无尚的光荣。不过,因为当时陈永康年纪还小,这件事的风头过去之后,陈永康还是回到了学校,继续当一名普通的小学生,他的人生轨迹也没有因为这件事,有太大的改变。
由于家境困难,身为家中老大的陈永康,底下还有4个弟弟妹妹。日夜操劳的父母已经不能支持5个孩子同时上学了,为了能让陈永康接受教育,弟弟小学没读完就辍了学。
尽管陈永康曾经立下过“大功”,可是他从来没想过把这项功绩当成筹码,以换得经济上的支持,他不想平白无故给组织添麻烦。
1961年,读完初中的陈永康,又赶上了三年困难时期,为了不给家里继续增加负担,选择了外出打工。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学生们
而这个选择,也几乎决定了他以后的人生。
不久,陈永康进入航道处做了河道淤泥的操作工,而这份工作他一干就干到61岁退休。
兢兢业业的他没有“英雄包袱”,却有唯一的遗憾,那便是没能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60年代末,陈永康本有入党的资格,曾经也被列为入党积极分子,可是因为女友是出自工商家庭,当时组织不允许党员和工商家庭有牵扯,因此要求陈永康和女友划清界限。
不过,陈永康并没有这么做,所以他失去了入党的机会,却收获了一辈子的爱情,心中虽有遗憾,却并没有因为自己当时的决定而后悔。
陈永康虽没入党,却依然严格要求自己,在单位奉献了一辈子的他,退休之后的他日子过得还算惬意,每个月能领到5000的退休工资,基本生活可以得到保障。

陈永康和孩子们
在陈永康家的客厅里依然摆放着一尊毛泽东像,他还特地罩上玻璃罩。
“像是60年代塑造的,我在旁边放了一瓶白酒,毛主席喜欢喝白酒的。”陈永康说,“敬佩毛泽东与题词无关他让穷人翻了身,陈永康说其全家都对毛主席心怀爱戴,母亲是1998年去世的,不知道题词的事,否则一定是欣喜的。”
生活中陈永康尤其低调,甚至连单位老同事都不知道当年的“反特小英雄”就在身边,对于毛主席的题词更是提及甚少,只是偶尔给孩子们讲起。
如今,“抓特小英雄”陈永康的孙女也已经上小学了,对于爷爷的事迹也有所知晓,却不张扬,愿优良品质世代相传!
文/轩羲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