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5月1日,美国国家科学院公布了增选的72名院士和18名外籍院士名单。名单上出现了一个中国女人的名字——李爱珍。作为第一位获得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荣誉的中国女科学家,李爱珍的故事让人敬佩之余,也引起了人们的思考。
1936年,李爱珍生于福建省石狮市永宁镇的一个小村子。1954年,成绩优异的她从泉州市第一中学考入复旦大学化学系。

毕业后,李爱珍开始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所(后来改名为上海微系统所)工作。
1980年,作为国内专家,李爱珍被派到美国卡尼基梅隆大学做了26个月访问学者, 师从国际半导体权威米尔纳斯教授。
这个机会来之不易。李爱珍的丈夫甚至被要求表态,如果到时候李爱珍不回国,一切责任由他负责。面对发不出论文、完不成出国任务的风险,李爱珍选择了迎接挑战:“我们国家一定要有自己的技术。”
1982年12月初,李爱珍回到祖国。她一直致力于发展我国分子束外延技术,并且开创和发展了可生长含砷、含磷量子结构气态源分子束外延领域。

上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一直对中国禁运分子束外延设备。李爱珍和她的伙伴们硬是搞了一套中国自己的设备,让西方不得不取消了对中国的禁运。
“人家是勤奋,她是拼命。”李爱珍的学生这样形容她。
在50年的科研生涯中,李爱珍几乎没有完整地放过一个长假。有一年大年初一,同事给她打电话拜年,结果家里没人,打到实验室才找到她。
李爱珍的工作表里没有双休日。有些实验要连续做几十个小时,她就睡在办公室里。一位学生说:“我的导师从周一工作到周日,晚上加班加点投入精力比我还多,她身上有一种拼搏精神。”

李爱珍对科研事业的热爱是发自内心的。她说:“我不是把科研看成一个职业,我把科研看成我生命的绝大部分。”
即使是退休后,她还坚持奋斗在科研一线,每天都要去实验室。熟悉李爱珍的人都知道,经晚上八九点别的实验室人都走光了,她的实验室还亮着灯。
2007年5月1日晚,李爱珍的电子邮箱收到一个喜讯——美国国家科学院在当天举行的第144届年会上宣布,上海半导体信息功能材料与器件女专家李爱珍成为本年度新增选的外籍院士。
美国国家科学院遴选院士不接受个人申请,而是在全世界科学家中进行挑选,经过层层讨论、全体投票后,才决定最终人选。

对于年过七旬的李爱珍来说,这份荣誉来得的确有些意外。因为以往获得外籍院士称号的中国科学家,在国内都是院士,而她至今仅是一名普通的科学家。消息传出后,人们都会不由自主地问出同一个问题:这样一位优秀的科学家,为什么不在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名单中呢?
事实上,李爱珍曾4次获中科院院士候选人提名,但4次落选。而她落选的原因也很简单——年龄太大。
现在评选院士十分强调年轻化,可是1999年李爱珍第一次获推荐时就已经63岁。中科院老院士郭景坤说:“这种规定,我认为是年龄歧视,我们在不同的场合下都提过意见,但是在规则没有更改以前,只能执行。”
对于参选国内院士多次落选,李爱珍说:“我面对推荐我参选的院士时,感到非常愧疚。我想他们的压力肯定非常大。总让他们失望,他们年纪也不小了,每一次都要为我写推荐信、审查推荐材料等,我都不敢面对这些院士。”

但即使如此,她从来没有任何怨言。李爱珍经常对学生讲:“我能够当上外籍院士,如果没有国家给我那么多平台、 经费的支持,就不会有我的今天,对国家的恩情我是不能忘本的。”
她正是以这种感恩的心,不遗余力地在自己的研究领域默默耕耘、奉献。
参考资料:《李爱珍: 视科研为生命的女院士》
评选院士部门有问题,搞关系网络,严肃处理
说了一百遍了吧?
为什么会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