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装常委”这个概念,人们经常听到,但是很多人都不理解这是什么意思。其实,“戎装常委”并不是具体的职务名字,而是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制度。
一般来说,中国的领导体系实行军、政分开,各司其职,互不干涉。但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内外局势动荡不安。

为了守护来之不易的新政权,中央政治局决定吸纳一些军队高级领导为常务委员,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朱德。而这些担任常务委员的高级将领,就被称为“戎装常委”。
在建国之初,“戎装常委”的存在大大维护了国防安全,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而对于“戎装常委”本人来说,这也是一项极高的荣誉。
“文革”期间,为了加强对军队的领导,在毛主席的提议下,中央办公厅主任汪东兴、中央军委业务组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李德生被纳入中央政治局。这一决定,也贯彻了“党指挥枪”的原则。
直到十年动荡结束后,为了明确政府与军队的职能分工,中央逐步停止了“戎装常委”的任命。

随着新的历史阶段到来,中国的发展重心逐渐转移到了经济上。此外,世界局势总体趋于和平,大的战争爆发的可能性越来越低,军队的任务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在这种环境下,“戎装常委”的存在,已经逐渐不再适应时代要求。
如果仍然有这一职位存在,军队将领们无疑需要抽出大量时间应对国内工作,分散军队建设的精力,对我军的备战工作造成不利影响。
不同年代,军队担负的历史使命和任务不同,这也是“戎装常委”退出历史舞台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在新的时代,还是有一个例外,那就是被称为“中央最后一个戎装常委”的刘华清。

刘华清出生于湖北省黄安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黄麻起义后,他参加了本村儿童团,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
1934年,刘华清参加了红25军长征。他作战英勇,不畏艰险,在创建鄂豫陕根据地的斗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刘华清逐渐在炮火中成长为我军的一名优秀军事将领。
新中国成立后,他曾赴苏联海军学院深造,学习专业理论。回国后,刘华清将全部精力投入了海军建设。
1961年,刘华清出任国防部第七研究院院长。他带领研究院工作人员白手起家,艰苦创业,初步形成了舰艇科研设计体系。

“文革”中,刘华清受到迫害,但是仍然顶住压力,配合聂荣臻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保证了一系列军事科研工作的正常运行。
1982年8月,刘华清同志任海军司令员。他着眼建设强大海军,强调经略海洋,积极推动建立海军装备论证中心、海军学术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并率中国海军代表团访问了英、美、法等多个国家,为我国的海军发展开启了全新的历史阶段。
长期以来,刘华清都被称为中国的“现代海军之父”和“中国航母之父”。他曾慷慨立誓:“不搞航空母舰,我死不瞑目,中国海军一定要建航空母舰!”
航母是一个绵延了近百年的中国梦。毫无疑问,刘华清就是中国航母梦的标志性人物。正是由于他为海军建设所做的突出贡献,他在1992年十四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成了名副其实的“戎装常委”。

这也是中央配合新一轮的军事改革、推动解放军向世界一流军队迈进的重要举措。此后,刘华清一直协助江同志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
晚年的刘华清虽然离开了领导岗位,但是依然关心着海军的发展。21世纪初,中国购买了乌克兰的“瓦良格号”航空母舰,他还亲自前往参观。2011年1月14日,刘华清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走完了光辉的一生。
参考资料:《原中央军委副主席 —— 刘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