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海军原副司令丁一平是一位将门虎子。他的父亲是开国中将丁秋生。
丁秋生出生在湖南湘阴一个贫农家庭,与母亲相依为命。“穷人的孩子早当年”,十三岁那年,丁秋生与母亲逃难到安源煤矿,为了生计,丁秋生成为了煤矿上的童工。

切身感受着作为工人阶级受到的压迫,1930年,十七岁的丁秋生参加了安源起义,与矿工一起为了自己的权利抗争,起义后加入了红军,成为了一名光荣的无产阶级战士。
在抗日战争中,丁秋生带着“轻伤不下火线”的决心拼搏在战争一线,在山东地区开展抗日运动。
1955年,丁秋生被授予中将军衔。1960年,丁秋生担任了刚刚成立的北海舰队的首任政委。
丁一平出生于1951年,他的童年浸润在父亲讲述的战争故事里,参军报国的种子也在他小小的心灵里生根发芽。

1968年,还未成年的丁一平报名参军,他刻意隐去了自己将门之后的身份,成为了海军护卫舰上的一名普通的新兵。从基层做起,这一干就是十七年,丁一平也凭借着自己的力量,从一名普通的战士成长为一名参谋。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改革兴军正成为军队的新的发展方向。丁一平也选择了继续深造。
1985年,丁一平进入国防大学,系统学习现代军事科学理论知识。这段学习经历也为他打造了深厚的理论功底,成为日后执掌舰队的基础。
1995年,丁一平的父亲丁秋生离世。这位从煤矿中爬出来的坚韧将领,走完了自己辉煌的一生。命运总是有很多不可思议的巧合。也正是在这一年,丁一平接任北海舰队参谋长,在父亲呕心沥血的岗位上开启了军旅生涯的新篇章。

1996年,丁一平晋升少将军衔。他依旧常年扎根军营,和士兵同吃同住,亲自登舰指导训练。
2002年,丁一平迎来了人生中的又一个高光时刻。这一年,他晋升为中将军衔。也是在这一年,他指挥中国海军首次进行环球航行,历时一百三十二天访问了十个国家,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海军的综合实力。
然而,2003年,一次事故却成为了其职业生涯的分水岭。
2003年4月16日,渤海长山群岛以东海域,某渔船作业时发现一艘处于半潜状态的潜艇长时间静止漂浮。起初渔民未予重视,但至日暮时分,该艇仍保持相同状态,遂紧急联络附近海军单位。

北海舰队接报后,立即启动应急响应,特勤分队登艇发现舱内70名官兵已集体遇难。经中央军委特批,该艇由专业团队拖带回港。历时37天的技术勘验与数据分析,完整还原了这起震惊中外的事故。
调查显示,事故当日该艇正执行通气管航行充电作业,突遭强风浪袭击,海水倒灌导致柴油机舱瞬间失压,因潜艇处于充电状态,主电机仍持续消耗氧气,舱内氧浓度在127秒内骤降至致命水平,从警报触发到全员窒息,留给艇员的应急响应时间不足90秒。
如今,青岛海军博物馆内的361潜艇残骸,仍在警示着后来者铭记这曲深海悲歌。
事故发生后,时任北海舰队的丁一平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他全力善后,但因事故影响极大,他被降职处理。面对挫折,丁一平并没有退缩,海军部队也痛定思痛,全力推进海军安全体系改革,发动机耗氧量大的问题也很快得以解决。

2006年,丁一平以更严谨的姿态重新出现在指挥岗位,升任海军副司令员。
2014年,丁一平退役。这位曾穿越惊涛骇浪的将军,将毕生热血注入了这滚滚海疆,用行动诠释着“军魂不灭”的真谛。
小编,丁中将是湘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