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3年,毛主席与李振翩夫妇见面
“仇无大小,只怕伤心;恩若救急,一芥千金。”
1972年,尼克松访华,新中国成立后中美相互隔绝的局面终于打破,双边关系逐渐正常化,这对于很多华人来说是很好的消息,游子在外,思归故里。
1973年8月,一对美籍华人夫妇应毛主席的邀约从美国归来,毛主席热情接见,见面过程没有拘束,更多是多年老友久别重逢的感觉。
对此,当年人民日报还头版头条进行了报道:毛主席会见应邀回国访华的美籍华人李振翩教授夫妇。
那么,为什么说李振翩是毛主席的恩人呢?他们之间有怎样的故事呢?见面后毛主席问他美国有多少华人?他又是咋回答的呢?
革命之情毛主席和李振翩都是湖南人,两人相识是因为《新湖南》。当时毛主席担任主编和主要撰稿人的《湘江评论》被军阀张敬尧查封了,可战斗还得继续,要战斗没有一个舆论阵地是不行的。
因为《湘江评论》,毛主席在革命浪潮中,积极评论时政,名声很大,在湖南的青年学生中收获了一众粉丝。
正在湘雅医学专科学校读书的李振翩,便是其中之一。李振翩从小聪慧过人,也非常有爱国之心,在学校就读时成为了学生会的负责人,并成为《新湖南》学生周刊的编辑。
得知毛主席创办的《湘江评论》被查封后,李振翩便力邀他担任《新湖南》的编辑,正愁没有阵地的毛主席欣然接受。

青年毛主席
就这样两人有了第一次见面,可见面时毛主席发现李振翩的湘乡口音很浓重,总把“我”说成“喔”,听起来好像水牛叫一样,于是友善地送了李振翩一个“水牛”的外号。
面对毛主席的调侃,李振翩也不甘示弱,他认为湘潭人都比较圆滑机灵,于是给毛泽东取了个“水佬倌”的外号。
此后,两人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一起评论时政,一起探讨革命,一起关心国家大事。
然而好景不长,身为湖南军阀的张敬尧,为了自己的利益,对于毛主席这种革命青年深恶痛绝,恨不得赶尽杀绝,就在《新湖南》出版到第10期时,又被张敬尧查封了。
舆论战斗的阵地又一次丢失了,面对这样的困局,毛主席深刻的明白只有赶走张敬尧,湖南才有出路,于是组建了“驱张请愿团”,李振翩也在其中,请愿团前往北京请愿,希望以此赶走张敬尧,还湖南一片天。
在“驱张运动”中,李振翩十分积极,最为勇敢,一到北京他便大步迈进总统府大楼,并向冯国璋递交了驱张请愿书,经过反复的斗争,甚至险些被杀害,最终在“驱张请愿团”的艰苦努力下,军阀张敬尧终于被赶跑了。

张敬尧
“驱张运动”结束后,“驱张请愿团”一起到江边漫游,任清风吹拂,抒报国之志,为了买了一些肉和湖南出名的苋菜,烧好后大家一起会餐,囊中羞涩的大伙东拼西凑,半天才凑了20个铜板,即便如此大家也吃得格外开心,吃完后一起又到江边合影留作纪念。
然而,他们也因此被例列入了湖南反动政府的“黑名单”。在学生运动中表现出非凡才华的李振翩开始迷茫,未来的路应该怎么走,到底是继续从医治病救人还是投身革命斗争救国呢?
不久,同样是学生运动积极分子的好友陈自宝,因为染上天花,不治身亡,年仅16岁,突如其来的变故给了李振翩很大的打击,他也就此下定决定继续治病救人。
李振翩认为革命的道路不止一条,通过斗争改变政治制度只是其中之一,如果国民都因为有病不能医治而过早地死了的话,即使有了好的政治制度又有什么用呢?
于是,毛主席和李振翩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选择了不同的道路。
1921年,毛泽东去上海参加党的“一大”,李振翩则继续留在了湘雅学医。临行前毛主席还是希望李振翩能和自己并肩作战,革命救国,并邀请一起前往上海,但李振翩心意已决,自己决定投身医学、治病救人的志向不再改变。
毛主席得知他的真心后,也尊重了他的决定,并对李振翩说道:“我搞政治,你搞医学,我们以后必将殊途同归。”
李振翩给毛泽东同志的回信中也这样说道:“你从事政治活动,我则专心医学,将来重逢。”
救命之恩1922年,湖南长沙,湘雅医院。
与毛主席分开一年多的李振翩正在病床前给病人治疗,突然一个车夫模样的人来找他,刚开始李振翩还很纳闷,来人是谁,走近一看才知是毛主席。
此时,毛主席因为革命身份被反动派通缉,不得不乔装打扮,身着短褂和草鞋,不仔细看就是一车夫。
见到毛主席的李振翩,还没来得及问话,便被毛主席一把抓住手,说道:“我有急事要你帮忙!”
一年多不见,见面便是这般仓促,他也没有细问,简单收拾了一下便跟在毛主席身后直到一栋黛瓦灰墙、砖木结构的三开间民房处,这里是便是毛主席和杨开慧的家——清水塘。
毛主席和何叔衡出席中共“一大”后,便返回湖南,开展创建湖南党组织的工作。清水塘既是他的秘密办公地点,也是他和妻子杨开慧的家。

毛主席和杨开慧画像
一进门,李振翩便看到杨开慧痛苦的躺在床上,大汗淋漓,疼痛不已。原来超过预产期的杨开慧要生孩子了,当时毛主席一直在湖南领导革命斗争,不方便公开露面,危难时刻,他想到了在湘雅医院的李振翩。
经过检查,李振翩确认杨开慧有点难产,需要立即送到湘雅医院,于是毛主席和李振翩将杨开慧送到了湘雅医院。
然而,此时毛主席还有领导长沙泥木工人罢工,与湖南军阀赵恒锡斗争的大事在身,关键抉择时刻,毛主席没有因为小家放弃大事。于是,只得将妻子托付给李振翩。
李振翩知道“水佬倌”的秉性和风格,于是危急时刻出手相助,让毛主席安心革命。
虽然杨开慧已经住进了湘雅医院,可她的身体实在是太虚弱了,按道理必须实施难产手术,可李振翩为了减轻杨开慧的痛苦,他利用医院先进的助产设备和自己平时训练有素的助产技巧,没有施行难产手术,终于把孩子平安地接生下来。
这个孩子,便是毛岸英。
而就在杨开慧痛苦分娩时,毛主席也拖着前一天在瓢泼大雨中奔走急呼而疲惫不堪的身体,连夜撰文,只为罢工取得胜利。
终于,在罢工胜利的第二天,李振翩为杨开慧接生,诞下毛岸英的第三天,毛主席才赶到湘雅医院探望妻儿。

杨开慧和儿子毛岸英、毛岸青
一见面,毛主席便紧紧握着李振翩的手,眼神中流露的尽是感激之情。如果没有李振翩,杨开慧和儿子毛岸英将凶多吉少,后果不堪设想。他的救命之恩,让毛主席铭记在心。
1925年9月,毛主席来到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筹备工作,一个月后又出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后来又辞职回到老家韶山养病。
而此时的李振翩也到了北平,在协和医院谋得职位,专门从事在当年中国较为落后的细菌病毒研究,并在这里认识了自己的夫人汤汉志,情投意合的两人很快便结了婚,事业上相互支持,生活上互相帮助,很快两个人便成为了当时的医学权威。
此后,两人天各一方,一个为了中国人民奔波革命,一个为了中国人的生命健康潜心行医。
二十年后的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身在延安的毛主席在蒋介石的多次邀约下,不顾个人安慰,在周总理的陪同下开启重庆谈判,谈判期间得知李振翩在贵州,便想见上“救命恩人”一面,于是专门托张维告知李振翩,自己不方便到贵州,希望能来重庆一聚,然而消息中断,难得一见最终未能成行。
1946年,到了南京的李振翩专门写了一封长信,托正在南京谈判的周总理交给毛主席,倾诉思念之情,然而信封上并没有写地址,毛主席收到信后,感慨万千,有很多话想对李振翩讲,可惜没法给他回信。
至此,两人再也没能见面,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关系破冰。
多次约见1948年,李振翩到中央大学细菌学,一心仍想用科学救国、建国,期间他还与几位友人组建了“中国科学促进会”。
1948年底,根据蒋介石与美国签订的中美文化协议,美国驻华特使马歇尔邀请李振翩夫妇访美,为了深入医学研究,李振翩夫妇加入了美国国籍,并定居在异乡。
李振翩顺利进入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任研究员,妻子汤汉志也进入乔治·华盛顿大学医学院进修,毕业后便留在华盛顿圣约翰·伊丽莎白医院担任内科主任。
而在此刻,为了解放全中国而日理万机的毛主席,还是想方设法、多方打听李振翩的去向。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北京天安门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虽然公务在身,但毛主席依然没有放弃与“救命恩人”李振翩一见,于是在一次国务会议上便向病毒学专家魏曦打探李振翩的情况,魏曦告诉毛主席,李振翩身在美国,于是毛主席便托魏曦等几位医学家给李振翩写信,希望能动员他回国看看,见一见。

魏曦
然而,美国一直对新中国产生敌意,时时刻刻警惕这中国人民,从抗美援朝到抗美援越,中国人在毛主席的带领下一直在努力,一直在争气,即使武器装备不行,即使科技技术不行,我们也没有自暴自弃,凭着一股不服输的精神,努力前行。
可能由于中美的关系,得到毛主席邀约的李振翩并没有回信,也没有明确何时归国。
直到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解冻之时,中国派出医学代表团出访美国,临行时毛主席专门叮嘱副团长林巧稚:一定要找到李振翩夫妇,并邀请他们回国访问。
功夫不负有心人,林巧稚到美国后,终于在华盛顿的一次欢迎酒会上见到了李振翩夫妇,因为他们见面时很突然,时间也很仓促,身为汤汉志同学的林巧稚来不及嘘寒问暖,便直截了当地对他们说:“毛主席托我给你们带个口信,欢迎你们回国访问!”
昔日好友,如今各有成就,也印证了昔日的临别赠言!
1973年7月,李振翩夫妇应中华医学会的邀请,参加一个回国观光代表团回国,他在大陆的连襟、著名科学家杨显东知道这件事后,马上给周总理写了一封信,报告了李振翩回国的消息。

张显东
这封信写好之后,由杨显东的夫人亲自送到了王震将军的家中,希望王震将军能够将这封信呈递上去。然而,在当时的环境下,这封信整整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才转交到周总理的手中。
可惜,此时的李振翩已经了回美国的最后日子,他怀着无比遗憾的心情对杨显东说道:“这次回国,却没能和毛主席见面,真是一生中最大的遗憾啊!”
幸得天公作美,身患重病的周总理一看到信里的消息,便立刻将信件转交给毛主席,并立即安排人去接李振翩夫妇,总理见到他们以后非常高兴,并以接待国宾的规格接待了他们,让他们下榻北京饭店,并且告诉他们毛主席已经知道了他们回国,很快就会接见他们。
久别重逢1973年8月24日晚,李振翩夫妇乘坐毛主席派来的专车,前往中南海与毛主席见面。
毛主席早早便坐在办公室等候,听说李振翩已到,毛主席赶忙走出书房,紧紧地握着李振翩的双手,久久不愿松开。
这一对多年未见的老友互相凝视,眼神中是满是说不尽的思念,这一天他们等了接近五十年。
毛主席紧紧地握住了李振翩的手,对他说道:“1946年,我接到了你的信,但你没写通信地址,我没法回信。”
毛主席说完之后,李振翩便向毛主席介绍自己的妻子汤汉志,多年来受到毛主席接见的国外来访的女士只有四位,当汤汉志被引见时,她感到受宠若惊。

李振翩(左一)、汤汉志(左二)
李振翩幽默地说道:“主席,我们分离了几十年,请你看看我究竟娶了个什么样的夫人?”
当听说汤汉志也是医学家时,毛主席笑着回答:“你们夫妇都是医学家,志同道合,真是天生的一对!”
说完这句话,毛主席便主动伸手和汤汉志亲切握手,并问道:“在美国有多少华人?”
“两万五千人。”汤汉志当即回答道。
“怎么?”毛泽东有点疑惑地说,“杨显东告诉我说是5万……”
李振翩担心汤汉志与毛泽东争辩,赶紧插嘴说,“噢,主席说得对,是5万。”汤汉志转变话题问道:“主席,您没有上过正规的军事院校,怎么成为这样伟大的军事战略家呢?”
毛泽东笑着说:“外面传说我主要依靠两部中国古书:一部是《三国演义》,另一部是《孙子兵法》。但在那战争年代,我那么忙,哪有时间读书呢!”
此时毛主席已经年过八旬,汤汉志在聊天中发现他的气色并不太好,于是主动询问起了他的健康情况,还专门取出了听诊器听他的胸部,并给他推荐了一些药疗的方法,这让毛主席非常感激。
当李振翩准备和毛主席聊一聊国际形势的时候,毛主席却岔开了话题,不愿谈论,于是又和李振翩回忆起往事,这样的聊天才显得愉快些。
于是毛主席说道:“振翩,我们是湖南老乡,你说话声音像水牛叫,我给你起个外号叫‘水牛’,你给我起个外号叫‘水佬倌’,说我是个机灵鬼.......”一番话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谈话一直持续了很久,李振翩夫妇担心主席的身体受不了,几次提出想走,但都被主席拦住了:“天还不晚,不必着急!”
因为主席知道,这一别就是永别了。
于是,这场见面一直持续到晚上11点,李振翩才依依不舍地和毛主席握手告别。

李振翩
回到北京饭店的李振翩夫妇,正准备休息时,突然一阵敲门声响起,原来毛主席派人给他们送来了一大篮子蔬菜,是他在自己菜园里种的空心菜和冬苋菜,以此作为老朋友的告别礼物。
1976年,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北京逝世,消息传到美国,李振翩悲痛万分,为了怀念挚友,他专门在《华侨日报》上发表文章,写下了一首诗:
仰望巨星今不见,长使世人泪满襟。愿化悲痛成力量,加紧服务为人民。
1984年,李振翩在美国病逝,享年86岁,为了纪念这位杰出的医学家,美国成立了“李振翩基金会”,北京、长沙、广州、成都、昆明也设有分会。
我们相信,两位挚友一定会在另一个世界上重逢,互诉衷肠,共叙友情!
文/轩羲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