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为什么不惜冒着触怒文人的危险,也要烧掉儒家的书籍?所有的事情,都是从那次朝会开始的。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三十四年,设咸阳宫殿,设大夫七十余人,为其祝寿。周青臣称赞秦始皇,说秦始皇实行郡县制度,是一个很好的政治制度,可以促进全国的团结。不过在这个时候,淳于越也说了出来,如果不实行这种制度,那么一旦皇族遇到危险,王族就再也没有能力保护王室了,整个政权都会掌握在大臣的手里。并提出,秦始皇不遵守古代的规矩,是不可能长久的。
秦始皇确实是一代帝王,他没有反驳淳于越的话,而是让群臣自己去商量。宰相李斯曾说过,分封制度最大的缺点,就是每隔一段时间,血脉就会越来越稀薄,现在,这个团结在一起的国家,很有可能会崩溃。关于淳于月所谓“不遵旧法,将来不可久”不过是文人议论政治的谬论,他立即向秦始皇提出烧毁六个国家的典籍。史书记载:“除秦始皇外,史无所不焚。凡不是大夫,谁若藏《诗》《书》,《百家语》,皆送守将焚之。亦有偶语诗与诗者弃市。不是现在的人族。官吏见有知故犯,以同罪论处。传我命令,三十天内不得焚烧,不得焚烧。不能离开的,只有医术,占卜,种植。如果想要学习法律,就应该先从文书开始。
秦始皇就是在那次会议结束后,把他的《圣经》烧毁了。这次朝会,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要让民众知道自己的想法。秦国在统一之后,该怎么处理山东六国,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秦国并不擅长文学,所以他用了最直接的办法,烧掉了六国的所有书籍,把所有的书籍都烧成了灰烬,然后把秦国的典籍和医术、占卜、种植之类的书籍全部保存了下来。这本书的本意,对秦国的统治有利,可是这样做,就有些不公平了。而李斯为了达到罢黜百家,只修道术的目的,更是让不少典籍失传。
又谈到“坑儒”,我们常常把“焚书坑儒”放到一块去。但事实上,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先前所说的“焚书”,起源于朝廷的一次议事。“坑儒”这个词,来自于一句“妖言”,据说秦始皇在统一了国家之后,对永生有着强烈的欲望。所以他才会请来大批的修士,帮他炼制出延年益寿的丹药。所谓的长生丹,不过是一场骗局,有两位卢生和侯生,都知道自己很难得到仙药,担心秦始皇会惩罚他们。所以干脆先下手为强,和别的巫师一起,四处宣扬秦始皇“刚戾自用”,“专任狱吏”,“以刑杀人以威”,“贪于权势”等等,根本就不应该给他弄什么仙丹。
秦始皇得知此事,勃然大怒,下令将卢生和侯生拿下,施以酷刑。卢生和侯生在酷刑下,也说出了他们与其它巫师勾结,污蔑秦始皇。他实在无法忍受,花了那么多的钱,却连一颗延年益寿的丹药都没有买到,反而被那些收了他钱的术士污蔑。秦始皇本就是个暴脾气,哪里肯罢休?秦始皇命人在咸阳杀死了所有的方士。
很容易就能看出来,“坑儒”并不是要置儒门弟子于死地,而是要置他们于死地。其实,在秦王朝,儒家的身份也不算太差,在许多方面,都有一定的影响力。秦始皇任命他们为博士,掌管典籍,制定礼仪,甚至可以参与朝堂议事,对他们进行了优厚的待遇。整个秦王朝,都没有对儒家进行过如此大规模的迫害。这一点,从汉代儒家的一些典籍中就可以看得出来。那个时候,贾谊和董仲舒都是儒家高手,两人离开大秦也就是数十年前的事情,秦始皇若是害死了儒家,肯定会被记录在史书上,贾谊连《过秦论》都写了,“坑儒”是真的,《过秦论》怎么可能一点都没有?
那么,“焚书坑儒”就是“焚书坑术”了,而“焚书坑儒”或许,这就是秦始皇“焚书”的原因,也是他的学生们,在愤怒之余,也在表达着自己的怜悯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