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者:怎样的课堂才算是“以学为中心”?

才干王营评 2025-04-16 05:28:37

守望者:怎样的课堂才算是“以学为中心”?

教师博览

2025年04月14日 08:36 江西

以下文章来源于守望新教育 ,作者守望者

守望新教育 .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帮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呈人之美,成人之美。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

怎样的课堂才算是“以学为中心”?

作者|守望者 dpsk

在新教育实验的理论体系中,“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是构筑理想课堂的重要目标,其核心理念是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通过优化教学设计和课堂实践,实现学生知识、能力与生命成长的全面发展。新教育实验提出的“六度”(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整合度、练习度、延展度)和“三重境界”(落实有效教学框架、发掘知识的魅力、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为“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提供了清晰的理论指引和实践路径。

一、

以学为中心的课堂:落实有效教学框架

新教育实验认为,教师们缺乏一个关于课堂的公认的结构,而“有效教学框架”可以被视为一个理解课堂的工具。在“以学为中心”的课堂中,这一框架通过“一案三单”(预学案、共学单、续学单)的形式得以具体化,形成了从课前预学、课中共学到课后续学的完整闭环。这种框架体系为学生提供了清晰的学习路径,确保学习活动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教学设计的参考依据,帮助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

在课中共学环节,明确了“预学检测”“探究深思”“明辨建模”“当堂反馈”四个基本流程。通过这些流程,教师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此外,“学为中心”课改共同体还提出了“学、问、思、辨、行”“入、放、收、成、用”的五字诀,分别作为学生学习行为和教师助学行为的画像,进一步明确了教与学的角色和行为。

二、

以学为中心的课堂:发掘知识的魅力

“以学为中心”的课堂不仅要落实有效教学框架,还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魅力。新教育实验强调,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应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通过精心设计的学习任务,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从而发现知识的伟大魅力。

在“学为中心”理想课堂上,学习任务的设计至关重要。任务应体现“少即是多”的哲学思想,注重思维含量,避免知识的碎片化。每个任务都应明确“学什么”“怎么学”“学多久”以及“学得怎样”,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能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深入思考,体验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例如,山东卫视的“超级语文课”虽然教师表现突出,但本质上仍以教师为中心,未能真正让学生发现知识的魅力。

三、

以学为中心的课堂:实现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

“以学为中心”的课堂的最高境界是实现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这种共鸣不仅体现在知识的传授上,更体现在学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和应用上。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感受到知识的实际价值,从而实现知识与生命的融合。

新教育实验倡导的“对话合作”是实现这一境界的重要途径。通过小组合作、同伴互助等方式,学生能够在交流中碰撞思想,提升思维能力。为了实现有效的对话合作,教师需要设计明确的合作任务,进行系统的合作规则训练,并营造有利于对话的空间。例如,四川宜宾凉水井实验学校正在建设的六边形教室,为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合作学习空间,支持“学为中心”的课堂落地。

四、

以学为中心的课堂: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一)面临的挑战

1. 教师角色转变的困难:从“教为中心”到“学为中心”,教师需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这一角色转变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存在差异,如何在课堂上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是教师面临的一大挑战。

3. 教学评价体系的滞后: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主要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难以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综合素质。

(二)应对策略

1. 教师专业发展: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新教育理念,提升教学设计能力、课堂组织能力和教学评价能力。通过参加培训、研讨会等活动,教师可以更好地理解“以学为中心”的课堂理念,并将其应用于教学实践。

2. 个性化学习路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个性化的学习路径,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3. 多元评价体系: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参与小组讨论的情况以及完成作业的质量等方式,教师可以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

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未来展望

“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它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通过新教育实验“六度”和“三重境界”的理论指导,以及“学为中心”的实践探索,我们看到了“以学为中心”课堂的美好未来。

1. 教育理念的深化:随着“以学为中心”理念的不断深化,教师将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课堂教学将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2. 教育技术的融合: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技术将与“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深度融合。通过在线学习平台、智能教学工具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方式,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3. 教育评价的创新:未来,教育评价体系将更加科学合理,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4. 教育公平的实现:“以学为中心”的课堂将为教育公平的实现提供有力保障。通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升教育质量等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

“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是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我们相信,未来的课堂将更加充满活力、富有创造力,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