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其实无须精细化管理
陈黎明工作室
2025年04月15日 06:01 江苏

黎明在线520 .
你好,我是黎明老师,30年教育一线经验,为教师提供课堂创新锦囊,为家长拆解育儿难题。在这里,有差生逆袭秘诀、课堂活跃妙招、亲子沟通零焦虑对话术。每天5分钟,收获实战干货。关注“黎明在线520”,解锁“从容育人”智慧,让教育照亮每一个生命!

清晨七点的校园里,李老师提着早餐匆匆走向办公室。
她需要赶在早自习前填写完昨日课后服务的六张记录表,将班会课的照片按照“时间+地点+主题”的格式重命名后上传云端,再在钉钉审批流中提交本周第三份教学反思报告。
走廊里此起彼伏的键盘敲击声,与教室中逐渐响起的读书声交织成一曲荒诞的乐章——这已成为中国基础教育领域日渐蔓延的独特景观。

管理异化:
从育人田野到数据车间
当教育主管部门将“精细化管理”作为改革良方时,或许未曾料到这把手术刀正在肢解教育的灵魂。
某重点中学的《教师日常工作清单》显示,教师日均需处理28类流程性事务,从晨检体温的双平台录入到学生心理状况的五色分级管理,从教研活动的360度评价到家校沟通的标准化话术模板。
这些精密如瑞士钟表齿轮的管控系统,逐渐将教师异化为数据生产线上的操作工。
这种管理哲学的吊诡之处在于,它用工业时代的标准化思维解构教育的人文属性。
就像苏州某小学要求教师批改作业时必须使用三种颜色笔迹:红色标注错误、蓝色书写评语、黑色记录典型错题,这种看似科学的设计,实则将充满个体温度的教学互动压缩成色彩编码的机械流程。
当教案的字体字号比教学内容更重要,当会议记录的数量超过师生对话的质量,教育还能剩下多少生长的缝隙?

信任危机:
监控文化侵蚀教育生态
某地教育局推出的“智慧校园”系统颇具象征意味:教师工作台的六个摄像头分别对准讲台、座位区、储物柜、走廊、电子白板和教师本人。
这种全景敞视的监控模式,恰如福柯笔下的“圆形监狱”,将教学过程变成可量化、可追溯、可问责的技术对象。
管理者们坚信“无记录不管理”,却忽视了过度留痕正在制造海量的形式主义泡沫。
更深层的危机在于组织信任的瓦解。
北京某区开展的“课堂教学双师制”试点,要求每节课必须有一名教师授课、一名教师观察记录。
这种看似互助的机制,在实践中演变为互相监视的攻防战。
有位教师在匿名采访中苦笑:“现在备课要准备两套方案,一套用来上课,一套应付督导记录。”
当教育场域弥漫着防备与猜忌,师生之间、同事之间最珍贵的信任纽带正在悄然断裂。

突围之路:
重建专业自主的育人空间
教育的真谛,往往存在于那些“不精致”的缝隙里。
日本教育学者佐藤学描述的“润泽的教室”,正是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眼神变化即时调整教学节奏的自由空间。
芬兰中小学教师每年仅需提交一份简约的教学总结,因为他们被赋予“专业工作者”的信任——这种信任不是源于严密的监控体系,而是建立在教师培养体系与专业共同体文化之上。
破解当前困局需要管理思维的范式转换。
上海某实验学校推行的“静默管理月”颇具启示:每月固定周期内取消所有非教学类检查,让教师回归备课、授课、反思的育人本真。
管理者需要理解,教师不是流水线上的装配工,而是需要呼吸、思考、创造的园丁。
就像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创造的奇迹,那所没有考勤系统的乡村学校,却因给予教师充分的教学自主权,孕育出最鲜活的教育智慧。
黄昏时分,李老师终于完成所有系统填报。
她望向窗外嬉戏的学生,突然想起二十年前初登讲台时,老校长说的那句话:“好老师是用心看见学生,不是用表格填满学生。”
当教育管理从技术崇拜回归人文初心,当教师能够从容地放下手机凝视学生的眼睛,教育的春天或许才能真正来临。
毕竟,教育不是精密仪器,而是生命与生命的相互照亮;管理不该是冰冷的镣铐,而应是托举翅膀的清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