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Editor's Comment
在当代艺术趋于观念化、技术化的潮流中,陈若冰的创作始终保持着一种“退守的先锋性”——他以极简的几何图式与双色体系为语言,将东方哲学的深邃与西方抽象艺术的理性融为独特的视觉美学,在有限的形色中构建无限的精神空间。他摒弃繁复的叙事,以两种色彩的并置与渗透为根基,通过反复渲染的透明水溶技法,使画面呈现出“从内部向外辐射”的光感。这种光既非自然光的模拟,亦非象征符号,而是色彩关系在空间张力中自然生成的“能量场”。正如其自述:“当绘画形式达到单纯时,若有一种强劲的力量从画面背后透出,作品便有了存在的理由。”这种力量,既来自色彩冷暖的微妙共振,也源于禅宗“空灵”观的内化——画面中的环形、梯形等几何图式,在庄严与飘逸之间营造出宗教般的冥想空间,引导观者进入“物我两忘”的精神境域。这种艺术实践不仅重塑了抽象绘画的感知维度,更在全球化语境下为当代艺术提供了一种“有限中见永恒”的美学范式。“年度艺术家”个案研究
陈若冰
Chen Ruo Bing
见者得滋养,无视者视而不见
THOSE WHO SEE ARE NURISHEF, THOSE WHO IGNORE BLIND
跨文化的穿梭者、观察者和实践者
CROSS-CULTURAL TRAVELER,
OBSERVER AND PRACTITIONER
库艺术=库:您的作品常通过极简色块与几何形构建“光的剧场”,也有如《光之一》《光之二》这样以荧光胶带缠绕的球体装置,试图在物理空间中呈现光的流动与能量。这种对“光”的执着 是否与海德格尔所言“在艺术作品中,存在者之真理自行设置入作品”相关?陈若冰=陈: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一书中提到“艺术作品将存在者的真理安置于作品中”。这种存在者的真理和作品的关系如果具体到我的创作体验上,就是对“升华再现”的执着和期盼。每一次“光”在作品中呈现就是“升华再现”的又一次印证。无题(2007)
布面丙烯
91×91cm
2020-2024
库:叔本华认为艺术的本质是“以直观方式回答生命之谜”,而您多年来一直聚焦于单色或双色体系,在缓慢变化中持续推进绘画的演变,这是否也暗含对艺术本质的追问——如同《Zima Blue》中艺术家Zima回归泳池瓷砖的原始蓝色?您的创作是否也在追寻某种“本真状态”?陈:我眼中的世界从视觉上去认识,是一个基于双色互动体系而建构起来的世界。而在这种认知基础上所推演出来的绘画现象,无疑也是在下意识追问“生命之谜”。从现象的角度去看,绘画演变的推进契合着人的生命进程,有急有缓,也总是充满未知和意外。一路上无论选择继续前行还是回归,都终将在未来的某一刻截然而止而被宣告终结,所留下的只有凝固在画面上的温度,或许这就是“本真”。无题(2204)

因念而起,无意而亡
ARISE WITH THOUGHTS
VANISH WITHOUT INTENTION
库:有评论家将您的创作过程比作“打坐修禅”,强调进入特定精神状态的重要性。这种创作观如何具体影响作品的生成逻辑?例如“蓝调”时期的作品中,色彩的层次叠加是否与冥想中的时间感知存在关联?陈:其实,绘画本身也只是一种幻像,因念而起,无意而亡。人的精神状态是创作重要的基础,影响着作品生成的每个环节,反映在作品的整体和每个细节中,那种偶然性冲动从来就是艺术之所以可能发生的关键。无题(2312)
布面丙烯
70×70cm
2023-2025
从“蓝调”系列作品开始,色彩开始层层叠加,深入浅出的光感和透明度自然而然地推动着画面深度空间的进一步呈现。色蕴在画面自我空间范围内回旋环绕,或许和冥想中的时间感知异曲同工。库:您拒绝被归类为传统抽象艺术家,主张作品中的几何形是“实在的形”。您是否试图解构西方现代主义对“抽象/具象”的二元划分?这种立场与东方艺术中的“意象”传统有何关联?陈:艺术史家在回顾艺术史的时候有时候会把抽象和具象按照所谓二元划分来归类。其实,西方实践的艺术界普遍的共识是:抽象和具象只是艺术呈现时的不同手段而已,从来不对立。从外在形象上去分门别类从来都不是讨论艺术本质问题的关键。我也从来没有因为这其中的概念纠缠而被困扰过。
德国里特美术馆收藏展 2024
库:您的“双色体系” 以直觉驱动,通过试验寻找色彩的终极和谐。这种看似感性的选择过程是否存在某种隐性规则?例如,荧光蓝与明黄的组合是否暗含对光波长互补性的科学考量?陈:科学与艺术平行存在,它们在某一个领域相互影响甚至推动对方的发展都有可能。每个真正的艺术家都有自己的造型逻辑和工作方法,感性判断确实在创作过程中曾经给过我不少意外的收获,有时候最细微的细节可以颠覆整个画面。艺术被人心所渴望的真正魅力总是被笼罩在神秘面纱下,不像科学,无从分析,不可解读,却还是妙不可言。无题(2405)
布面丙烯
150×150cm
2024
库:手工性在您的作品中扮演何种角色,当画面追求绝对平整时,如何处理偶发痕迹(如颜料渗透的边界)与理性控制之间的张力?
陈:我的画面追求圆满,但从来没有追求绝对平整或者数字般的几何。手工性虽然不一定在第一眼就被觉察到,但是它无处不在,扮演着作品中无比重要的角色,和材质本身一起成为绘画的载体。作品生成时,控制和偶发在互动中收和放,共生而融为一体。
库:在数字技术重构视觉经验的今天,您的作品仍坚持以物理媒介探索光的本质。您如何看待屏幕显色与颜料物质性之间的美学差异?这种差异是否构成艺术不可被技术替代的核心价值?
陈:屏幕显色与颜料显色两种不同的色彩呈现方式有着明显的美学差异。当下数字图像充斥于人类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数字技术所生成的屏幕显色由数字化规则所控,而颜料显色由于人的介入而导致了不可避免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在一个充斥着机械化和可控性的数字技 术世界里,似乎更凸显了其存在的价值。不过技术被赋予人性化之后也有其新生的可能。

艺术家简介

1970 年出生于中国,现生活于德国杜塞尔多夫。
1998 年至 1991 年曾就读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
1992 年至 1998 年就读并毕业于杜塞尔多夫美术学院。
1993 年获德国杜塞尔多夫海德维西和罗伯特 - 萨姆尔基金会艺术奖金;
2000 年获美国约瑟夫和安妮 - 阿尔柏斯基金会艺术家访问奖金;
2013年驻留韩国光州市永殷当代美术馆;
2014 年驻留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亨纳里希 - 博儿的爱尔兰故居;
2016 年夏季驻留于意大利马焦雷湖拉法雷家族地;
2020 年德国斯图加特市罗伯特 - 博世医院新冠病区艺术疗愈项目;
2023 年美国纽约蒂芙尼公司艺术合作项目。
作品被收藏于上海美术馆(今中华艺术宫),北京时代美术馆,湖北美术馆,中国美术学院,香港君卓艺术基金会,德国波鸿美术馆,德国杜塞尔多夫艺术宫美术馆,德国虹宝西岛博物馆基金会,德国瓦尔登布赫玛丽-胡彭-里特美术馆,德国奥尔柏莱希基金会,德国汉堡州驻柏林代表处,德国斯图加特罗伯特-博世医院 ,美国纽约蒂芙尼公司,美国密德博勒大学美术馆,韩国光州市永殷当代美术馆和日本鸟取县立博物馆等公共机构。

◎《2024年度主题·选择真理》陈若冰个案研究文献图书内页版面
*Copyright © KUART.All Rights Reserved.
“2024年度主题·选择真理”专题策划内容由《库艺术》KUART原创,任何单位及个人未经允许,不得擅自转载,否则权利人将根据知识产权法追究法律责任。
其它更多内容
工作坊即将启动
“在色彩中探索绘画新的可能性”国内外导师携手构建一个独立的绘画体系Rediscovering Color, Transcending Oneself色彩绘画创研工作坊(第四期)导师阵容:
马树青、英格丽·弗洛斯(德)、黄拱烘(德)
举办时间:
2025年3月29日—9月
授课方式:
线上理论教学 + 线下实践创作 + 跟踪创作点评
线下授课地点:
北京
课程亮点:
从绘画观念、色彩理论到个体独立创作,体系化的课程设计,助力成员全面提升艺术创作能力。
全阶段成员权益:
- 参加本期工作坊举办的线上成果展,展示个人作品;
- 加入“色彩绘画”师生专享交流群,与导师及同行深度互动;
- 参选“色彩绘画”年度主题展览,获得更多展出机会;
- 获得由库艺术教育与“色彩绘画”研究中心共同颁发的结业证书;
- 优先获得现场参与《库艺术》举办学术主题论坛活动的现场席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