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Editor's Comment
王兴伟的创作生涯,如同一场持续三十余年的观念实验。1990年代,他以自传体式的写实风格,挪用杜尚、汉密尔顿等西方艺术史经典图像,赋予其本土化语境。上海阶段(2002年至2008年)是王兴伟艺术语言转型的关键期——脱离早期写实风格,转向多元媒介探索。王兴伟的创作始终在对抗媒介优劣论的霸权,他拒绝将绘画视为“过时”的媒介,反而通过解构其传统功能,赋予其观念性内核。王兴伟以“破坏性重构”为核心,将挪用、戏仿、幽默与媒介实验编织成独特的艺术语言,既解构了艺术史的权威叙事,也重构了绘画在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可能性。从早期对艺术史的调侃到近年对情感与社会的隐喻,王兴伟始终以“局内人”的敏锐与“局外人”的疏离,为中国当代艺术开辟了一条兼具批判性与创造性的路径。
“年度艺术家”个案研究
王兴伟Wang Xingwei自编自导自演SCRIPTED,DIRECTED AND STARRED文/王凯梅
难以归类
DIFFICULT TO CATEGORIZE
在以绘画为媒介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中,王兴伟是难以归类的。自1994年起,他开始用挪用的方法在画布上再现西方古典和现代艺术的经典作品,令他与同时期探索后现代主义表达方式的艺术家们达成同盟。这个阵营里有戏仿大师作品绘画的岳敏君,从未摸过笔刷却持续用他人之手创新的模仿者周铁海,用数码摄影对中国古典名画进行再仿造的洪磊,等等。王兴伟在这个时期的第一张作品《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系列一》(1994年)描绘了一个躺在地上哭泣的女人和一个叉着腰发怒的男人的背影,散落在地毯上的物件反射和再现着艺术史的典故——贾斯帕·琼斯的靶心画,博伊斯的毡帽,当然,还有让“一切被艺术家的精神触摸即是艺术”的理论得以畅通的杜尚的小便池。江山富贵
布面油画
90×110cm
2023
王兴伟以一位后现代主义观念艺术家的姿态在中国当代艺术舞台出场时,他遇上了由王广义开启的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海报式的中国“政治波普”,他对庸俗艺术的视觉动感的兴趣由此被激发出来。结合波普艺术对商品的膜拜,他将艳俗和前卫转化为将商品和绘画材料相结合的艺术实验。2003年的作品《风景》是王兴伟第一次使用瓦楞板当作“画布”,他在一块装修用的瓦楞板上临摹了一幅貌似风水大师用来化解灾凶的风景画。他依着瓦楞板固有的起伏,凹凸有序地呈现了远山近水、云淡风轻的风景。针对绘画材料与内容的反传统性,王兴伟甚至还写了一篇论文,向自己证实“油画布上的内容为什么不可以画在瓦楞板上呢?”中国中医
布面油画
100×100cm
2023
身为东北人的王兴伟自带“笑点”幽默天性,成功地将“东北二人转”浮夸捧逗的言语和身体动作无缝嫁接到画布上,发展出具有王兴伟个人风格的视觉语言。这让他在遇到同时期中国当代艺术界流行的“玩世现实主义”夸张的肢体、荒诞的笑脸、沮丧的光头等符号化表达时,会呈现出一种更接近于自然主义的本真幽默。王兴伟2001年的作品《姐夫再忙,也没忘记你……》用印象派的笔触急促地描绘出一个弓着背,跨着步,立在半山中采花的中年男人。主人公留着背头,穿着白衬衫黑长裤,宛然一位下乡采风的小城干部,他的目光和弓步一样坚毅,让人感觉到艺术家在着意强调画中主人公行为动作的重大意义。然而,就在这样一幅具有宏大叙事潜质的画面的右下方,王兴伟涂写上了作品的标题“姐夫再忙,也没忘记你………”如果以音乐旋律来描述画面里急转直下的情绪,这里标题的出现就如一个夏然而止的休止符、胶片突然熔断的变音。艺术史学者伊瑟拉关于绘画作品标题的研究中有这样一个论据:“画面和标题之间的关系是值得怀疑的,有时候,一件作品的标题旨在引发观者的反应,而不是泄露艺术家的灵感天机。”《姐夫再忙,也没忘记你……》让王兴伟在艺术圈里得了一个“姐夫”的别名,至于创作这件作品的灵感和出发点,就同王兴伟创作所有作品的灵感和出发点一样,通常在他惯用的关联暧昧的视觉所指中变得模糊了。“著名的黄衬衫”
"THE FAMOUS YELLOW SHIRT"
罗兰·巴尔特也认识到不确定性是图像的本性之一,他在可视对象写作中谈到:“任何图像都是多义性的,它潜藏于其能指之下,饱含着一种浮动的所指链条。”在翻阅王兴伟近三十年的绘画作品集时,由一条浮动的(所指)链条牵出来的画面里的人物,包括王兴伟的自画像和他扮演的各种角色的人物像,开始在我眼前变得明朗起来。我决定从王兴伟绘画中自我形象的演变来进入这位迷恋自己形象的艺术家制造的视觉迷宫。穿蓝制服的空姐
AIRLINE STEWARDESSES IN BLUE UNIFORMS
千禧年初,王兴伟搬离东北老家,来到上海。外滩的洋楼,陆家嘴的商厦,闪烁着霓虹灯,散发着荷尔蒙的深夜酒吧、按摩店、美发屋……大城市更加商业化的街景和人际关系让那个穿黄衬衫的小镇青年渐渐远行,一个身着得体制服的空姐的新形象开始不断出现在王兴伟这段时期的作品中——个艺术家的“第二自我”。空姐第一次出场在一个窗外闪烁着繁华夜景的客厅内,她以一种东方淑女的姿态拘谨地站在窗前,窗外灯红酒绿,西部牛仔形象的霓虹灯比楼房还高。作品题为《HELLOHOWMUCH》(2001年),瞬间将我带回2010年世博会改造前的上海,叫卖声此起彼伏的襄阳路市场,前来淘宝的老外和讨生活的老百姓,历历在目,重现眼前。
身体的重组与图像的再造
THE RECOMPOSITION OF THE BODY AND
THE REFOUNDATION OF THE PAINTING
自画像是西方艺术史的一个重要门类,伦勃朗一生绘制近百幅自画像不仅出于磨练绘画技艺的需求,画面上脸的表情、眼睛的神态加上被画家带入画框内的头饰、衣着,让自画像成为画家在自己身上投射意念和向往的载体。数百年后,摄影机替代画笔成为满足创造者对于人脸的迷恋的工具,导演伯格曼将摄影机比作描绘人像的无可匹敌的工具,“因为摄影机能够最近距离地几乎不讲情面地拍摄人的脸:眼睛、嘴唇、皮肤、皮肤上成千上万的纹路,以及在情感而非意识驱动下才显露出来的数不清的小肌肉群。这是一笔无以复加的财富,为我们研究和思考人性捉供了绝佳的机会。”东方贵族
布面油画
220×160cm
2021
当画家的模特是画家本人的时候,我们在画面上看到的是什么?在艺术史上著名的画家与模特的串场中,卡拉瓦乔创造了诸多最具戏剧化的造型画面:惊恐的美杜莎、陶醉的酒神、被大卫提在手上的歌利亚的头……狂暴、张扬、矛盾的人物设定,处处是艺术家强大本我的渗透,是卡拉瓦乔激烈、天才、短暂人生的留痕。如果与前辈丢勒以救世主的姿态出场的自画像所传递的强烈自信心作对比,卡拉瓦乔显然有另一种完全不同的人设。自画像如同一个多棱面的反光体,是在画家、模特和观者之间不断分岔的林间路,在德勒兹和瓜塔里的体系中,自画像是艺术家个体意志的域化,“当画面中的‘演员’是画家本人的时候,画家身不由己地被拉入一场超越个体局限的身体和符号的解域……让我们见证到一种身体的重组和图像的再造”。俄狄浦斯和斯芬克斯(求婚1993)
布面油画
240×200cm
2021
《兔子的证词》(1995年)延续了王兴伟早期创作中对西方艺术史的经典作品挪用、拆解、隐喻的工作方法,在全黑背景的画面中,一个面目狰狞的男子正在拷问一只被捆绑在椅子上的兔子。王兴伟扮演的打手一手扯着兔子的耳朵,另一只手指向黑暗中的光源,在定格在那里的画面上,一个面孔被金箔和蜂蜜覆盖的“博伊斯”正在向怀里的兔子解释何为绘画。这件博伊斯创作于1965年的行为艺术作品,在打破艺术与生活的边际的同时,又巫术附体般地重新定义艺术家的功能,这让彼时接触到博伊斯和他的理论的王兴伟既兴奋又疑惑,“我喜欢他作品的状态,但我不喜欢他这个人,对于他的理论,我比较怀疑。”Cameo:自编自导自演
CAMEO: SCRIPTED,DIRECTED AND STARRED2010年代后,王兴伟从上海迁居到北京。在将自己身体的重组和图像的再造的方法论指导下,他创作了令人忍俊不禁的《负心汉》(2017年),他在画中扮演了《白蛇传》中的许仙被青蛇撞倒在地上的尴尬情景。许仙的汉服被米开朗基罗笔下裸露身体的亚当支撑着,让一幅画里同时运转着时光穿越和乾坤扭转的格律。扮演“负心汉”的“王兴伟”,双眉上翘,目光躲闪,满脸委屈,似乎在努力平衡身体又同时竭力撇清自己,那么“负心汉”想要辩解的是什么呢?在同一年开始创作的《中午休息》(2017-2019年)记录了艺术家亲历的一件真实事件,即他与另一位艺术家因展览而引发的冲突,这一次,王兴伟将“弑父情节”的匕首直接插向了中国当代艺术界的权威代表。身宽体胖的胖子和由“王兴伟”扮演的瘦子项背相抵,黑衣瘦子从墨镜上端投向观众一道狡黠的目光。画面上人物以快速的线条勾勒,画面的大片留白制造出太阳正当午的感受,散落在画面不同角落的麦垛、母鸡和日本兵一起,散发着不可名状的奇怪欢乐。在这里,王兴伟“用夸张、类比、引用等手法生成绘画语言,将之用于命运起伏和道德评判这些贴近民间智慧的题材”在我看来,与这样的绘画更接近的表达形式并不只是视觉性的,而是与小说近似的可读性。《中午休息》本质是四张巨幅的连环画,胖子与瘦子、母鸡与日军的荒诞组合是自嘲,也是反讽,是写实,也是编造。至于作品是对艺术家个人恩怨的辩护还是调侃,我们已无从得知,正如米兰·昆德拉对文学中的反讽修辞的评论,反讽对人产生刺激,不是因为它嘲笑或攻击,而是因为通过揭露世界的含混,它把我们的确信夺走了。”生命的邂逅
布面油画
240×200cm
2018
那么,王兴伟有没有给我们哪些可以依赖的确信呢?2018年,王兴伟创作了巨幅油画作品《沈阳之夜》(300×500cm),画面中的“王兴伟”又回到三十年前的学生时代的模样,他半裸着精瘦的上身,两手放在一面半卷的红旗上,眺望远方。在苍茫夜色下,水泥浇筑的桥墩、路障和仿佛受伤而倒地的艺术家的朋友……这一切都将一个冠有成功艺术家之名的王兴伟带上怀旧的绿皮火车。这时,步入知天命之年的王兴伟突然从他惯用的反讽风格中抽身出来,画风回到了美术学院临摹古典艺术的课堂——画面上大片平涂的色域,主宰画面的黑色背景,笔触细腻地咬合,试图抹去所有画笔的痕迹,从而复制出古典主义的完美图像。但王兴伟显然不是在复制一张旧照片,画面里幽蓝的夜空、粗糙的电线杆、水泥浇筑的高架桥和被从桥洞里露出的一线晚霞所映照着的权力机关大楼……它们蕴含着激烈与控制、热情与失望,这些印刻在艺术家头脑中的时代记忆在时隔三十年后的梦中被重访,艺术家用一种隐秘的语言把我们带入夜晚的梦中。《沈阳之夜》让我们再次看到王兴伟像一个电影导演在自己影片中显身,他把自编自导自演的青春记忆呈现在巨幅画面上,还给我们一段彼此共情的确信。

沈阳之夜
布面油画
300×500cm
2018
本文作者简介:王凯梅,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苏富比艺术学院当代艺术硕士,从事写作、策展、翻译。王凯梅长期深入研究和参与当代艺术在中国的发展,是众多艺术杂志的特约撰稿人,当代艺术评论人, 为诸多艺术机构文化媒体撰写艺术家访谈及展览评论。与艺术史学家Tony Godfrey合作出版英文专著《当代画家丁乙》,2021年国际艺术评论奖的四名获奖者之一,2022年出版由瑞典文直译电影大师伯格曼文集出版,新译作《伯格曼:未完成》由三联印书局近日出版。王凯梅目前担任上海昊美术馆执行馆长。

1969 生于中国辽宁沈阳,生活和工作在中国北京。
个人展览:
2023 恋爱砖家,麦勒画廊,中国北京;
东方贵族,北京和桐·奥园文化创意产业园 6 号,中国北京; 王兴伟,麦勒画廊,瑞士苏黎世;2022 王兴伟在上海 2002–2008,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中国上海;2019 面相之谜,麦勒画廊,798 空间,中国北京; 沈阳之夜,麦勒画廊,草场地空间,中国北京;2016 荣与耻,麦勒画廊主办、站台中国当代艺术机构协办,展览地点:站台中国当代艺术机构,中国北京;2013 王兴伟,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UCCA),中国北京; 王兴伟(草图),01100001 画廊,中国北京;2012 王兴伟,麦勒画廊,瑞士卢塞恩;2011 王兴伟,麦勒画廊,中国北京;2008 王兴伟——个人展,麦勒画廊,中国北京;2007 王兴伟——大划船,麦勒画廊,中国北京; 王兴伟——大划船,麦勒画廊,瑞士卢塞恩;2004 交织的梦,麦勒画廊,瑞士卢塞恩;2003 过继,香格纳画廊,中国上海;2001 还在画画——王兴伟和陈丹青,艺术文件仓库 (CAAW),中国北京;1996 男性浪漫英雄史之尘,中央美术学院画廊,中国北京。其它更多内容
工作坊即将启动
“在色彩中探索绘画新的可能性”国内外导师携手构建一个独立的绘画体系Rediscovering Color, Transcending Oneself色彩绘画创研工作坊(第四期)导师阵容:
马树青、英格丽·弗洛斯(德)、黄拱烘(德)
举办时间:
2025年3月29日—9月
授课方式:
线上理论教学 + 线下实践创作 + 跟踪创作点评
线下授课地点:
北京
课程亮点:
从绘画观念、色彩理论到个体独立创作,体系化的课程设计,助力成员全面提升艺术创作能力。
全阶段成员权益:
- 参加本期工作坊举办的线上成果展,展示个人作品;
- 加入“色彩绘画”师生专享交流群,与导师及同行深度互动;
- 参选“色彩绘画”年度主题展览,获得更多展出机会;
- 获得由库艺术教育与“色彩绘画”研究中心共同颁发的结业证书;
- 优先获得现场参与《库艺术》举办学术主题论坛活动的现场席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