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68
布面油画
150×150cm
2022
一直在进行虚伪和真实之间的搏斗A CONSTANT STRUGGLE BETWEEN HYPOCRISY AND TRUTH库艺术=库:今年库艺术年度学术主题为“选择真理”。艺术中的“真理”,不是形而上学及科学中普遍、绝对、单一、静止的概念,而更像是一种表达的真实、瞬间的因缘际会,您是否认同这样的说法?您如何理解您艺术创作中的“真”?王易罡=王:真理是一个哲学层面的概念,是宏观的、普遍的、对生活对社会有指导性的东西,若转换到个人身上,应该是一种具体的个人的真实。每个个体对社会对生活总有一种看法,比如苦、乐、甜、酸、辣等等真实的感受。而在艺术创作当中,如何把自己内心真实的情感,通过材料和工具的选择以及行为方式给它表达出来,对每一个艺术家都是重要的课题。
F65
布面油画
80×120cm
2022
对我个人来说,寻求真实,包括寻求真理,是一个非常艰苦的过程。我们从小被教育得不会表达真实,不会表达真理,一直到上大学,学前苏联的绘画方式,我们被塑造成了一个不知道什么是真实的人。后来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再努力还原个体,还原一个人的独立精神,学会去寻找真实。无论是之前接受现代主义和西方的各种流派,还是我今天的绘画方式,实际上都是在不断地寻求个人真实的过程。而我现在是不断地自己和不真实的东西斗争,因为我们心里不真实的东西太多了,需要把不真实的东西排斥掉,把自己内心深处最真实的东西挖掘出来。这是我们要不断去寻找的,可能是要寻找一生的。
现在在绘画当中,我不喜欢一种很漂亮的东西。画出来很好看很美,我觉得这是非常讨好别人的,等于见着人就说好话,很不真实,很违心,所以我总是在想画一种不好看的东西。但是经常不知不觉地就又给画漂亮了,画好看了。所以我过去差不多十几年一直纠结于此,一直在进行虚伪和真实之间的搏斗。F62
布面油画
100×120cm
2022
库:您警惕既定的艺术范式,主张“放弃观看”,试图排除对视觉的刻意追求和既有经验的影响。对视觉的放弃是否是您接近“真”的一种尝试?王:努力创造一种与你视觉没关系的东西,完全与你以往经验不一样的东西,可能相对来说它会更真实一些。我在大学读书的时候看过铃木大拙写的《禅与生活》,我看了这个书之后才懂得,人生整个是个过程,不是结果,人生的美好也都是在过程当中。所以要接受不完美,接受残缺。如何在作品中去强调过程,形成一种自然的和偶发的东西,我觉得实质是:尊重此时此刻。面对生活的时候,此时此地瞬间产生的东西,和你生活本身直接相关联的,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那么如何去追求这些东西,我觉得必须得放弃以往的经验与知识,这样才能用一个新的态度、一个新的观念来面对此时此刻。

J07
布面油画
80×60cm
2024
简单来说,它就如同新生命对母体的反叛。任何一个新生命,必须得对母体进行放弃或者说反叛,才能诞生新的个体。我觉得对任何个体来说,在学习和成长过程当中,这是必不可少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库:真正的无知识、无文化十分困难,也并不是您的目标所在。您其实是在借助不断放弃和破坏的方式,试图开拓出艺术的更多可能性?王:前面说到“放弃”知识,这是从观念上来说的。而从绘画本身来说,体现到具体画面上,“破坏”很重要。你就要破坏——有一笔,然后破坏一笔,再有一笔,再破坏。在破坏当中去建立,在建立当中去破坏。重复涂抹中的无数个瞬间,是对“空”的实证,颜料的堆积、拖曳、剐蹭、涡旋,解构了外在的意义框架,反而泄露天机一般地显现了生命本身的状态。这个不断破坏又建立的过程是悲情的、痛苦的,就像西西弗斯的石头一样,推上去又滚下来,永无休止,但我痛并快乐着。
创作现场
吊着画的过程当中,体现了最真实的东西。一方面就是你放弃了过去的经验,瞬间爆发出的东西,都是你自己产生的东西。你在画用脚画的过程当中,它完全形成一个偶发的东西,是你不可控制的,不可预料的,而且对结果又是未知的。你只有画完,把画布提溜起来的时候,才知道是这样子的。一件作品,最有生命力的是在过程,而不是在结果。我把自己用绳子吊起来,然后在画布上去处理这些颜料,强调人的行为方式、行为过程和画布之间的关系,自然地造就了瞬间偶发的这类作品。另外一方面,通过行为过程,身体的真实性也会在作品当中体现出来。你身体的状况、身体运动的轨迹、你的体力,在偶发的痕迹当中都会得到表现。身体不好的时候,就没有那么大力量,跑不了那么远,那个笔触划痕都是软的,没有力量的;你身体很好时,它爆发力会很强,冲击力很强,形成的视觉也是很震撼。如果你的身体状况完全是不对的,那画面呈现出来的状态也是不对的。

D01
布面油画
60×80cm
2025

D02
布面油画
80×120cm
2025
尤其是文化这方面。历史是一条河,它一定是有上下文的。我们人类传承和繁衍,一定是要有母亲父亲,继承一部分父母的基因,才能形成我们今天新的生命。学习的过程也是这样的,你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才走出你自己的语言,形成你自己的东西。这要需要很长时间,也许是几代人。当别人还在告诉你学那个是不对的,学这个是对的,当你学习的正当性都被规定的时候,还谈什么自主?哪有自主的权利?没自主怎么能创新?艺术也是一样的。我们学了这么多年,我是觉得不是我们学好了,而是学得还不够,还要继续学习,还要努力继续学习。我总说一句话,我说不求站在巨人的肩上,如果有一天能和巨人并肩而行,就是说你已经一定程度上形成你自己的东西了,这就已经非常难能可贵了。
D03
布面油画
100×100cm
2025

D04
布面油画
120×100cm
2025
我们在学习任何人的过程当中不可能做到一模一样,就像我们小的时候学写作文,拿别人的一篇文章,用自己的语言改写一遍。像赵无极、朱德群也是画抽象,他们的语言就完全是自己的吗?那也不是,他也是学保罗·克利,学超现实主义,然后再把中国山水意境融汇在里面。他们在亚洲艺术中有很大的贡献,但在国外的地位实际上并不是那么高的。当然,他们已经很不容易了,算是有机会和大师并肩而行的人了,但和大师还是有距离的。真正能找到自己的语言,我觉得这个东西不是自己说了算的,要在历史中,可能一两代人之后,历史选择你留下,然后后人再总结这个人当时挺有特点,可能他有自己的语言。独立是在比较当中形成的,需要在同类中比,来看出差别。我觉得找独立艺术语言是非常难的事。当然肯定是还要努力了。要努力。D05
布面油画
140×150cm
2025
库:您在多次个展的题目中都带有“色彩”一词,这是否反映了色彩在您创作中的重要性?王:马蒂斯说,素描属于心灵,色彩属于感官,要把色彩导入心灵的轨道。就是说,色彩是能辅助你顺利地把情感导入到精神轨道里面的一个工具。素描相对理性一些,色彩可能相对感性一些。色彩的表现力是非常强的,正确地使用色彩,能把内心情感相对准确地表达出来。色彩在我绘画的表现和精神情感的转换当中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有几个展览的题目,比如 “色彩的赞歌”、“通過色彩”、“在色彩与情感之间”都用了色彩这个词。但是这不是我主观想强调的,因为色彩就像我吃饭一样,属于我生活的一部分,不是我刻意追求的一种东西。
帕尔玛艺术博览会 2025
罗马艺术博览会 2024
我的作品是偶发的,色彩形成的视觉效果也是偶然的,所以我也努力去寻找偶然的色彩。但是色彩的基本原理要懂,不懂就没办法正常使用。这里头有一个基础问题,就是色彩表达的观念是需要有现代基础教育去形成的,而我们今天的艺术教育是缺少这样的板块的。因为我们的教育体系是从前苏联学过来的,无论是素描也好,或者是色彩教育也好,相对的科学性很差。所以你看前些年艺术家在创作的时候,几乎都不太会正确地使用色彩,最近这几年还好了一些。
纽约秋季艺术周
米兰当代艺术画廊 2024
库:您在2024年武汉双年展里面展出了一件大型装置作品《无处不在》,您近年来也呈现了许多架上装置、现成品绘画的新作,突破了传统架上绘画的形式。您怎么看待绘画与装置的关系?王:绘画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为宗教、为有钱人服务的,而装置作品在诞生的时候就具有反博物馆制度、反收藏的意味。比如从杜尚开始,到后来的博伊斯、白南准等等,作品本身不是为了被收藏。在今天的中国,装置作品是也是以先锋文化的姿态出现的,它具有一种颠覆性、挑战性、刺激性。

武汉双年展现场王易罡与嘉宾合影 2024
武汉双年展上这个装置是完全按我的想法去做的。我觉得装置不是为了美,而是为了现实与生活之间的转换,让人们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待现实生活。我想要反对那种工艺化、精品化的装置,那失掉了那种让人不舒服的刺激,没有了对现实的颠覆和反叛力量。所以,我收集了很多生活垃圾放进这件作品。在排列组合的时候,我也适当会有意地去选一些东西,比如木质的、金属的、陶制的、泥制的,包括管线,还有我过去的一些不成熟的作品,形成一个比较丰富的视觉大展会,想体现的是一种生活无处不在的感觉。库:是否可以说,相比于平面绘画,装置使您在创作形式上更加自在自由了?
王:我2022年的时候做了一些小型的装置性的绘画,就是把现成品组合起来形成一件作品。当时主要是从直觉和材料比较的角度进行选择的。这些小型的装置绘画学术感很好,因为里头有过去的经验的东西在里面。所以放弃和使用始终是一个矛盾,是一个很纠结的问题。
F69
综合材料
160×140cm
2022

我现在还在做一些小型的装置作品。长时间地从事平面绘画,你会觉得很烦,就像天天吃饺子会吃腻。小型装置作品很丰富,会让你的感觉、触觉变得鲜活和立体,观看角度会多一些,能调剂对单一平面的使用。

D08
布面油画
120×100cm
2025
库:在您四十多年的艺术生涯中,最核心的追求和支撑是什么?王:我之所以选择绘画,原因有几条,但最根本的在于:那些瞬间无法把握的事物,往往显得格外美好。然而,正因为它们难以掌控,过于敏感,便容易引发焦虑与不安,甚至激起莫名的愤怒。我的绘画大多源于这样的心理基础。美好与丑陋、新生与毁灭时刻伴随着我,每一天我都在生与死的困惑中挣扎。此外,我对生命自由的渴望也深深影响着我的创作。在有限的时间与空间中,我试图通过绘画寻找内在的自由,用各种可能的艺术形式表达对自由与束缚的焦虑。第三点则是对个人主义的强调。当今社会,个体独立精神的缺失导致了共性的泛滥与个性的匮乏。我试图通过个人的方式,唤起人们对个体独立价值的重视。这些,大概就是我今日绘画的理由了。
王易罡
Wang Yigang
1961 年生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
1986 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学士学位。
2012 年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创作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原鲁迅美术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三级教授,美术馆馆长。
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委员。
◎《2024年度主题·选择真理》王易罡个案研究文献图书内页版面
*Copyright © KUART.All Rights Reserved.“2024年度主题·选择真理”专题策划内容由《库艺术》KUART原创,任何单位及个人未经允许,不得擅自转载,否则权利人将根据知识产权法追究法律责任。其它更多内容
工作坊即将启动
“在色彩中探索绘画新的可能性”国内外导师携手构建一个独立的绘画体系Rediscovering Color, Transcending Oneself色彩绘画创研工作坊(第四期)导师阵容:
马树青、英格丽·弗洛斯(德)、黄拱烘(德)
举办时间:
2025年3月29日—9月
授课方式:
线上理论教学 + 线下实践创作 + 跟踪创作点评
线下授课地点:
北京
课程亮点:
从绘画观念、色彩理论到个体独立创作,体系化的课程设计,助力成员全面提升艺术创作能力。
全阶段成员权益:
- 参加本期工作坊举办的线上成果展,展示个人作品;
- 加入“色彩绘画”师生专享交流群,与导师及同行深度互动;
- 参选“色彩绘画”年度主题展览,获得更多展出机会;
- 获得由库艺术教育与“色彩绘画”研究中心共同颁发的结业证书;
- 优先获得现场参与《库艺术》举办学术主题论坛活动的现场席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