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前因“反向抹零”被立案,如今永辉超市又上热搜!

清扬君 2025-04-30 18:09:51

六年前因“反向抹零”被立案的永辉超市,近日又因同样的套路被骂上热搜。

据媒体报道,消费者在重庆永辉超市购买标价7.96元的商品,却实际支付了8元,而超市并未提前告知四舍五入规则。

随后记者深入调查,发现类似情况在永辉重庆多家门店均有发生,如标价11.55元的开心果被收11.6元,标价3.45元的黑芝麻丸被收3.5元,标价0.66元的玉米珍被收0.7元,标价4.97元的绿豆糕被收5元。这种行为被质疑为变相涨价,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

虽然分位金额虽小,但永辉的“系统自动四舍五入”却像一把精准的镰刀,割走了消费者的信任,也割裂了其宣称的“商业真诚”。

“系统设定”成遮羞布

永辉的回应堪称“甩锅模板”:先搬出“分币流通困难”的行业惯例,再建议消费者“攒小票换零钱”。然而,多个市场监管局官网都发布的《关于“反向抹零”交易行为的提醒告诫书》,明确指出:“反向抹零”是指经营者在贸易结算收款时,未作任何明示或告知的情况下采取“四舍五入”“不舍全入”等方式多收消费者价款(例6.78元结算为6.8元,9.83元结算为9.9元)的行为,其行为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经营者不得在标价之外加价出售商品,不得收取任何未予标明的费用”的规定,属于价格违法行为。

市场监管局还表示:现如今移动支付方式越来越普及便捷,消费者通过微信、支付宝等方式付款,经营者完全可以做到“精准扣款”。经营者“反向抹零”,侵害了消费者合法权益,违背了市场公平交易的原则,破坏了商家和消费者平等的消费关系。

更讽刺的是,永辉超市一边喊着学习胖东来“真诚服务”,一边在重庆区域系统性执行“反向抹零”,而成都、济南门店却未见此操作——区域管理混乱和总部管控失效的遮羞布被一把扯下。

6年前因反向抹零曾被立案

值得关注的是,早在2019年永辉超市就因为“反向抹零”被消费者告上法庭。

2019年2月,西安市民肖绵明在永辉超市购买54.76元商品,支付55元现金后仅找回0.2元,被“四舍五入”克扣4分钱。这位较真消费者保留小票起诉超市,小票上“凭票积零换整”的条款成关键证据——法院认定此举属单方面“霸王条款”。

庭审中,永辉辩称“分币流通困难”才采取“四舍五入”,并通过广播告知规则,但仍当庭道歉并承诺整改:3月14日起现金交易分币“全免”。灞桥区法院最终判决永辉超市退还0.04元并承担诉讼费,用4分钱标定了消费者权益的底线。

六年不改的“分币经济学”:捡芝麻丢西瓜

有消费者算过一笔账:单店日均2000客流,每月靠“五入”能多收上万元,全国年增收或超千万。但这笔“蚊子腿肉”的代价,是永辉在黑猫投诉平台飙升的5000+投诉、“过期食品”等负面标签的进一步固化。当胖东来用“毛票全额找零”赢得口碑时,永辉却因3分钱沦为众矢之的——这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商业伦理的溃败。

亏损百亿的永辉,病根不在“缺钱”

永辉的困境早已有迹可循:连续四年亏损超95亿,2025年一季度营收再跌19%。关店232家、学习胖东来“调改”31家门店的转型策略,在“反向抹零”事件面前显得苍白无力。消费者要的是“价格透明”,而非“过滤商品价格”的文字游戏;期待的是“真诚服务”,而不是“算计式收费”的傲慢。

当Z世代用脚投票转向即时零售和社区团购时,永辉却还在用上世纪菜市场的套路,把“分币流通困难”当作侵害权益的挡箭牌。

清扬君点评:

零售业的黄金法则是“信任比利润更保值”。胖东来用“下班后帮顾客修车”攒下口碑,永辉却因3分钱沦为“价格刺客”。当消费者开始用显微镜审视企业诚信时,任何“系统漏洞”都成了照妖镜。永辉的财报里写着“战略转型”,但现实中的“反向抹零”却暴露了其骨子里的路径依赖:宁可薅羊毛,也不愿革自己的命。

说到底,超市卖的不是商品,而是信任。当永辉的收银系统还在为3分钱绞尽脑汁时,它的竞争对手早已在供应链、品控和用户体验上卷出了新高度。这场“反向抹零”的闹剧,不过是永辉在数字化浪潮中掉队的一记警钟——算盘打得再响,也算不出失去的民心。

注:本文为清扬君自媒体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或抄袭,违者必究。转载合作请联系授权。

0 阅读:14

清扬君

简介:日化财经资深评论员、行业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