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表面看,美国当前经济确实一地鸡毛。
2025年6月即将到期的6万亿美元美债如悬剑高悬,通胀阴影未散,美元信用体系不断下滑。
而特朗普对此并未提出任何系统解决方案,反而反复将责任推给美联储,企图拉鲍威尔下马。
然而,我们不妨先来看看特朗普自己在任时留下了怎样的财政遗产。
在2017年上任伊始,特朗普就推动了大规模减税计划,声称要激活市场、刺激投资,结果却造成联邦财政收入大幅下降,而赤字却不断上升。
随后他又点燃了一场关税战,不仅对中国下手,对盟友也毫不留情,制造了一场场贸易摩擦,把美国原本就不健康的供应链打得七零八落。
尤其是在疫情爆发期间,特朗普政府大肆撒钱,美联储只能不断“放水”托底。
但问题是,财政支出像漏水的水龙头,源源不断地涌出,而收入端却因为关税战和减税政策持续缩水。最终结果,就是美债滚雪球一般膨胀。
此时指责鲍威尔无力控制通胀,简直是荒谬至极。
要知道,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本就是对财政政策的辅助工具,如果财政毫无节制的扩张,央行又如何独善其身?
特朗普的经济战略,实际上是一种短视的“搏命式加杠杆”:以未来换取现在,以信用换取支持,最终的代价却要由下一任政府、乃至美国普通民众来承担。
而现在,他却要将这一切归咎于美联储不“听话”?这不是找替罪羊是什么?
二、鲍威尔为何成了特朗普的眼中钉?如果说鲍威尔真的有错,那也许就是他没有对特朗普言听计从。
实际上,早在特朗普第一个任期内,他就对鲍威尔怨声载道,曾多次在公开场合炮轰鲍威尔“反应迟钝”“不够合作”,甚至暗示要撤换他。
而这背后,真正的不满其实并非来自对政策的分歧,而是对权力的不满。
特朗普希望鲍威尔像他的幕僚一样,按下键盘就响应指令。
但美联储作为一个有相对独立性的中央银行,其存在正是为了避免货币政策被政治化。
当总统希望通过降低利率拉动短期选票时,美联储却必须考虑长期稳定的通胀与就业目标。这种制度性制衡,在特朗普看来就是阻碍。
这一次,鲍威尔之所以再次成为靶子,是因为他不愿配合特朗普对市场“假繁荣”的塑造。
美联储当前并没有表现出大幅降息的意图,而是试图维持政策中立,在通胀仍居高不下的背景下谨慎行事。
特朗普对此极度不满,因为他需要一个货币放松信号来刺激资本市场,让经济数据短期回暖,为他可能的连任之路铺路。
更讽刺的是,特朗普其实深知美联储的作用,他一边攻击美联储“拖后腿”,一边却寄希望于美联储继续承担“最后买家”的角色,默默接盘即将到期的巨额国债。
就像一个甩锅的老板,一边骂你工作不力,一边还要你填上他挖的财务黑洞。
鲍威尔的“独立”成了特朗普眼中最大的威胁。于是,他成了最好攻击的对象。
因为他不属于国会,不隶属于白宫,公众也不了解他在“暗中做了什么”。这就是替罪羊的标配。
三、把一国经济当儿戏,才是特朗普真正的问题其实目前美国的问题根源,不在于某一个人或某一项政策,而在于特朗普对整个经济治理体系的极端误读。
他始终没有跳出“商人思维”,既以交易为核心,以胜负为导向,以短期回报为目标。这种思维在公司管理中也许有效,但放在国家经济上,就是灾难。
发动关税战,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他把全球经济当成一场零和博弈,以为加征关税就能让对手屈服,结果却是美国自断供应链,物价飞涨,老百姓成了直接受害者。
鸡蛋、汽油、大豆、稀土,无一不被波及;中国小商品不再畅通进入美国市场,造成通货膨胀加剧,而农业出口遭受重创,农民直接吃亏。
特朗普不愿意面对一个现实:那就是美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做强大的国家,靠的不是强权,而是信用。
是全球对美元的信任,是对制度的信任,是对市场机制的信任。而这些信任正在一天天被挥霍掉。
结语美债问题不会因为甩锅而自动解决,关税战也不会因为喊话而自行胜利。真正的问题是,美国是否还愿意面对现实,用制度和合作取代霸权和对抗。
而特朗普,显然还停留在“赢者通吃”的老剧本中。
可惜的是,这场戏已经演得太久,观众都开始疲倦。美国不缺聪明人,也不缺工具和资源,缺的是一个愿意为国家长远利益负责的领导人。
美国是没纸了?还是没墨了?
找日本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