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第9世的王河祭的开创者,周围的听了都来献贡东西?

历史聆风 2025-04-23 11:51:05

(声明:本文内容参考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的,文章末尾标注文献来源)

夏朝第九世的王:姒芒,姒槐的儿子,姒槐死后由他儿子姒芒继位。

黄河边的玄圭沉祭

"啪嗒"一声,那块象征大禹治水功勋的黑色玉圭坠入浑浊的黄河水中,激起的水花转瞬即逝四十六岁的姒芒跪在岸边,听着祭司拖长音的祝祷,他知道从这一刻起自己不再是先王槐的继承人,而是真正的天下共主,这是公元前某年的初春,夏王朝第九代君王的故事就此展开

这姒芒从年幼的时候起便是个与他人不一样的人。七岁的那一年,不小心掉进了护城河中,在水里拼命地扑腾了很久很久,居然一点儿都没有沉下去。自那之后,每当看到水的时候,他就会双眼闪烁出光芒。他的父亲槐王看着,不停地摇头并叹息着:“这孩子难道是河伯转世不成?”谁能够想到,这样的话后来竟然真的成为了现实。

要说这王位来得着实有些蹊跷。

槐王在咽气之前,三个儿子都跪在榻边。老大成天仅仅只知道去打猎,老二则沉醉于占卜这类事情当中,不过老三芒呢,却每天都往河边跑去老臣们焦急得不停地搓着手,说道这要是把王位传给那个爱往河边跑的家伙,可该怎么办呢?

”谁能想到,槐王竟然颤抖着举起手,直直地指向芒的脑门,说他能让黄河听从他的使唤”话音刚落,他就断了气。

姒芒的登基大典堪称奇观。他不像父亲那般去检阅军队,而是于黄河边筑起了高达三丈的高台,亲手把先祖大禹所受赐予的那枚玄圭,以及猪牛羊等牲品沉入河中。老臣们看得心惊肉跳,那可是象征王权的至宝!

但姒芒有他的道理:"当年大禹疏通九河,今日我以玄圭敬献河伯,正是要告诉天下,夏室永不忘本。"这话说得漂亮,既堵住了悠悠众口,又暗合了他自幼对"沉"字的痴迷

说来有趣,这位新君对仪式的执着简直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除了每年春分的沉祭,连狩猎射中的第一头鹿都要沉河谢神。有次在东海之滨,他竟把捕获的三丈长的大鱼也投入海中,美其名曰"还于龙宫"。

臣子们私下嘀咕:"咱们大王怕不是跟水神拜了把子?"可百姓不管这些,他们只看到新王即位后风调雨顺,便都跟着在门前的小河里沉些陶罐祈福这样折腾了五六年,竟然真被姒芒折腾出了一些名堂。

东夷的使者带着海贝前来进贡,西羌的长老献上白牦牛,甚至连位于荆山的部落都送来少见的朱砂。老臣们此刻才猛然醒悟:原来大王那些看似荒谬的仪式,正是为了展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气魄。

于是朝堂之上再也没人反对沉祭,反而开始商量,是否应该将仪式延伸到长江流域。但危机往往藏在最风光的时候。某年秋祭,当姒芒照例要将玉璧沉河时,一个浑身湿透的庶民突然冲出人群,高举着去年沉下的祭品大喊:"河神把宝物都退回来了!"现场顿时大乱

姒芒却面不改色,接过那枚泡得发白的玉璧端详半晌,突然大笑:"分明是你等心不诚,惹恼了河伯!"说罢亲自划着小舟到河心,将玉璧系上巨石再沉这个急智之举,竟让他在民间的威望更上一层。

玄圭照影与王朝余晖

“轰隆”巨响响起,闪电击中了祭坛旁边的青铜鼎正在主持沉祭仪式的姒芒,手突然抖了一下,差点儿就把玉璋摔到河里这时他五十八岁,两鬓已微微发白,但是他的双眼仍紧紧盯着河面,竟然依旧很有神没人能预料到,这次意外的天象变化,逐渐演变成了他统治后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要说姒芒最得意的政绩呢,还得数他所发明的“四渎同祭”。自从那年黄河退祭这件事之后,他下令于长江、淮河以及济水同时开展沉祭,而且各地诸侯都得派遣代表前来参加。

有一年淮河发了大水。下游的徐夷首领,竟然顶着洪水完成了祭祀。结果当年秋天,就送来了三车稻谷。老臣们这才服气:“原来大王是打算用祭祀来拴住四方之人的心啊!

但危机总是在不经意间降临。某年秋猎之时,姒芒身处嵩山脚下,发现了一个颇为奇怪的现象:以往用于沉祭的玉璧,竟然出现在了山涧之中。随行的巫祝,被吓得面如土色,这明显是“神弃之兆”!

不过姒芒却仰天大笑起来,当场将玉璧砸碎,接着把碎片分给围观的庶民,说道河伯这是要我们与民同乐呢!”这个急举动,不但化解了危机,而且让各地掀起了“碎玉祈福”的风潮

姒芒到了晚年,更加沉迷于观测星象。他命令在王都修筑了一座高达九丈的观星台;每到夜晚的时候,便亲自前往那里,把星辰变化的轨迹,一条一条地、细细地记录下来。他的这个行为,能够如此轻松愉悦且持之以恒,为后人留存下了极为珍贵的天文资料。

有一次彗星划过夜空,他马上而且非常迅速地召集了众多大臣,接着郑重其事地说道:“紫微已然向西移动,一定得将都城迁到洛阳。”这一决定当即遭到了太子泄的强烈反对,父子俩在朝堂上争论得非常激烈

不过谁都没想到,这次争执,竟然暗暗埋下了夏朝衰败的隐患,后来孔甲让夏朝陷入混乱,商汤最终取代了夏朝,似乎都可以从这次迁都纷争中,看出一些迹象。

最让人感慨的就是姒芒的结局。

在位到第十八春的时候,他非要亲自把传国的玄圭扔进长江里。船开到江中心的时候,七十四岁的老君王一下子就跳进那湍急的水流当中啦,只留下一句话:“我去见河伯啦。

等大家把他捞上来之后,才发现他怀中紧紧搂抱着的玄圭,在江底居然被撞出了裂痕;这一细微之处后来被视为夏室即将衰败的征兆呢。

芒王一走,他儿子泄王接了位子。这小子比他爹还邪性,不光往河里扔祭品,而且连东夷西羌的使臣来了,都得往河里推。有回居然差点把邻国世子给祭了河伯,吓得各国使节,都不敢来朝贡。

要说这“沉祭”的规矩呀,而且是越传越歪了。起初呢只是扔些玉器和牲畜,后来甚至连铜鼎都要往河里送。有一年发大水,老百姓饿得只能啃树皮,不过官府却还在收“祭银”。气得老农直骂街:“河伯的嘴,竟然比黄河还大!”

这么折腾,三四代国库都快要见底啦。到孔甲王那会儿,甚至连玄圭都拿不出较为像样的东西。有一回进行祭祀,竟然用了一块破石头涂抹上黑漆,结果就在当年,黄河居然就决堤了口子。百姓都说:“河伯这莫非是嫌礼太薄啊!”

要说这九世之乱的根子,还得从芒王说起。而且他开了个坏头,让后世子孙觉得祭祀能够当饭吃。等到履癸(桀)上位时其实百姓早就不信这套了。有年大旱,桀王还要搞沉祭,结果祭坛刚搭好,就被饥民掀了个底朝天。

最后那场面,商汤大军压境时侯,夏桀抱着最后一块玄圭,接下来跳了黄河。那玉圭沉得,比石头还要快呢,连个水花都没溅起来。老百姓都说:“河伯这是收够礼啦,不伺候夏家啦!”

观点

姒芒的统治,就如同他深深着迷的沉祭仪式一般。表面来看,是在向神灵献祭;实际是一场极为精妙的历史表演。把王权与神权紧密捆绑在一起,他维系住了夏朝对四方诸侯的精神统治。

那些被沉入水底的玉器,既是献给河伯的礼物,也同时是压在诸侯心头的枷锁,谁敢轻易反叛?这简直是与神明公然作对。

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过度地依赖宗教权威,导致夏朝的军事力量逐步地萎缩。姒芒在晚年迁都时引发的矛盾,将王室内部的权力裂痕暴露无遗。他也许没想到,自己所开创的沉祭传统,竟然会最终成为后继者们逃避现实的工具。

历史始终饱含悖论:一个凭借治水得以兴盛的王朝,却在那“沉祭”的过程里,逐渐沉沦。姒芒的事迹告知我们,即便有着再精妙的统治之术,也难以抵御时代浪潮的冲刷。

他给予后世的,不单有延续了三千年的祭祀文化,更是一面映射着权力本质的青铜之镜,镜中的倒影,永远比现实更为完美;与此同时也更为脆弱。

这第九世,就像是一个扎破了的羊皮筏子。芒王在那时候,还能够浮在水面上,但是到了后来,补丁越打越多,终究还是逃不过沉底的命运。他们夏家人呢,

只是光顾着去讨好河伯,却忘记了百姓才是承载船只的水。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相关权威参考来源和文献:《史记·夏本纪》《竹书纪年》《左传》《世本》

《帝王世纪》《孟子》《商书》《先秦史》(吕思勉著)】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