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参考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的,文章末尾标注文献来源)
青铜与兽皮下的杀机
”轰“东海边的浪头猛地砸在了礁石上,那殷红的血水,伴随着咸腥的海风缓缓地漫开,这是怎么回事?
这不是普通的打渔场景,三百个身着兽皮甲的汉子,正高高地举着,两丈长的尖头木棍,把东夷人逼迫得,纷纷跳海逃命。领头的那位,跨坐在战车上的将军,一扬起铜矛,那矛尖上,竟然挂着半片染血的麻布。
他名叫姒杼,是夏朝的第七位君主,这个时候,也是少康的儿子。自从他的祖父太康失去帝位之后,姒家三代人心中,就始终怀揣着一个明确的目标,那就是彻底击败东夷。
而且那些东夷人十分聪明,就像滑溜的泥鳅一般,很难被掌控。当年寒浞带着他们攻入夏都,少康面临着巨大的危险,竟然差点就遭遇了不幸。
姒杼摸着下巴上的疤,直咬牙”。去年秋狩之时,他突然有了个想法:野猪皮能够挡箭,那我们给人披上,行不行呢?宫里的工匠连夜把犀牛皮硝制好,用麻绳将甲片串起来。
等到开春去往东夷地界一试,箭矢叮叮当当的,全都被甲片弹飞了。
矛尖上的算术题
要说这打仗的本事,姒杼可比他爹,差一些,但是他会算账,原先夏兵使的,全都是石斧和铜戈,在近身肉搏时,总是吃亏。
有一天他瞧见农人拿尖木棍去捅野猪,眼珠子一转,便说道:“把那棍子削得长一些,接下来在前头包上铜皮,这样的话,效果会不会好呢?”
三个月之后,四千根丈八长矛”被运送到了兵营。新兵刚拿到武器,就出丑了:一矛刺出去没控制好力度,把训练用的草人,挑到墙外面去了。
其实先不说这“长矛如何配上这兽皮甲之后就好似给夏军装上了“神兵一般。之前东夷人最擅长的游击战,这样的话,反倒不管用了,在很远的地方就被,长矛阵戳得跟筛子似的。
趁着军心大振,姒杼做了两件更为突出的事:他让巫师,在龟甲之上刻下新的符号,称它为军令不能仅仅依靠呼喊,并且紧盯着日晷,重新划分节气,执意要在秋分之前抵达东海。老臣皋陶的孙子,悄悄地嘟囔道:“大王这莫非是要将东夷人算计到底啊!”
盐碱地里的降书要说东夷首领防风氏着实是很倒霉,刚在泰山脚下把九夷部落召集起来完成会盟,在转头的那一瞬间,就被那长矛阵逼迫到了盐碱地之中去啃野草。
他何时见过这样的阵势?夏军于白天极为卖力地擂鼓,仿佛要发起进攻,到了夜晚,更是举着那火光熊熊的火把去改河道,硬是将东夷的大营给浸泡成了一滩烂泥塘。
最绝的是,那年七月十五,姒杼竟然突然敲响了战鼓示意收兵。等东夷人轻松地,且愉快地过完丰收祭之后,粮仓里居然突然冒出了上百名夏军,人家早就悄悄地挖掘了三个月的地道!
防风氏光着脚,匆匆忙忙地逃到海边,眼看着夏军的战车轰轰隆隆地碾过盐田,终于无奈地,扑通一声跪在礁石上:“别打了!我们进贡还不行吗?”
这场仗从芒种开始,并且一直持续打到寒露;实际上硬生生地就把九夷部落,整治得服服帖帖了。
班师回朝的那一天,二百辆牛车装得满满当当,其中装着蚌壳以及咸鱼;最为显眼的是那三辆盖着麻布的大车,里面全部是东夷巫师交出来的星象图。
仗打赢了,麻烦事却来了。班师回朝的队伍还没进阳城,各部落的告状竹简就堆满了大殿,有说军粮被偷的,有说战利品分赃不均的,最离谱的是冀州牧送来的简册,上头画的全是鸡爪印!
姒杼拎着简册,一路直奔巫祠,接下来把正在跳大神的老巫祝给吓得,摔了下来:“您这鬼画符谁看得懂?重刻!”老巫祝气呼呼的,胡子都直翘起来了:“祖宗传下来的象形字,也就这些..”话还没说完呢,姒杼就抄起铜刀,在龟甲上唰唰地刻了十个新符号。
新字体应用起来,挺让人惊喜的。以前马字就是简单地把马头那部分勾勒一下,就完事儿了。现在给它添上些合适的偏旁之类的,那意思就变得更丰富了。
就像还有些字,以前就只代表一个意思,现在经过改变,又能表示别的意思了。
有个记账的仓官,脸上挂着笑,拍着大腿道:“用这新字体来记事,而且可比之前用结绳记事快多啦,工作效率的确提高了一些。”其实不到半年的时间,在处理各部落公文时,再也不用担心中间信息对不上或者错位之类的情况,确实省心了许多。
四季轮回的算计修订历法这件事,更为折腾人。那时候夏朝的节气,全得靠巫师去看星象。说好的春耕日,十次里头有八次,不是早了,就是晚了。
姒杼带着八个壮汉,把那丈二高的圭表,从洛水扛到泰山,竟然测出冬至日比祖传历法晚了三天。
最为突出的是,他把东夷进献的星象图与自身的观测成果进行了一番对照,接着便惊奇地发现,木星居然每十二年才能够完整地转完一圈。
大祭司捧着新编好的《夏小正》,双颤抖:“按照大王制定的这种历法来看,祭祀的日子都要改……”
姒杼一边啃着烤羊腿,一边咧着嘴笑,仿佛在悄声说着:“就等着老天爷降下饥荒让我们吃吧!”
你还别说,新历法推行之后,第三年豫州大旱,居然愣是没饿死人,而且各地粮仓按新节气提前储备了三年的陈粮。
五十年太平饭要说姒杼这辈子最为得意之事,莫过于在他闭眼之前留下的那道遗诏:“文字历法,永世不改。”
他的儿子姒槐继位的时候,那九夷部落按照新文字所撰写的降书都已发霉,而历法更是精准至极,甚至能够提前三天预警日食。
东海边的盐田里,当年逃命的防风氏后人,正于此刻教孙子认夏朝文字:“这个王字需刻三横,还有一竖,此乃代表天地人……”在那远处的官道之上,押送贡品的车队,缓缓地扬起了漫天的尘土,且车辕上刻着夏朝工匠所统一规定的尺寸标记。
阳城外的观星台上,铜铸的浑天仪缓缓转动。当值的星官翻开《杼历》,在竹简上工整写下:“仲秋之月,日在翼昏建星中..”,这行字,和如今出土的夏朝甲骨文竟分毫不差。
【相关权威参考来源和文献:《史记》《左传》 《竹书纪年》《中国通史》
《中国古代史》《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 - 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事物纪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