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参考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的,文章末尾标注文献来源)
封爵诸夷
你听说过没,四千年前,咱们中原大地上有个夏的王朝传了十几代,里头有个王叫泄的干了件大事,给一群外族封爵!
那时候的夷是东边西边的部落,什么畎夷、白夷赤夷个个厉害的很,动不动就跟夏朝干仗。
可这泄王,不按常理出牌,偏要给他们封官加爵!你说他是脑子进水了,还是真有远见?
起因:夏朝的危机与泄王的野心
夏朝传至第十世泄王之时,早就没有老祖宗大禹治水、少康复国那样的威风。国库逐渐变得空虚起来,百姓不停的叫苦,连年的战事几乎将家底都耗空了。
东夷西羌这些部落更是时常滋事,今日抢夺一些粮食,明日占据几块土地,把夏朝搞得焦头烂额。泄王心里清楚:硬着头皮去攻打?实在已经没有力气再打了;放任不管?恐怕用不了多久就会亡国。那该怎么办才好?他眼珠子一转,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给这些夷族首领封爵!
原来夏朝那时候讲究“天命所归”,谁得了王的册封,谁就是正统。泄王琢磨着:“你们不是不服吗?我给你们,一个名分,让你们当‘诸侯看你们还闹不闹!”这招看似低头,其实高明:既不用动刀兵,又能把夷族绑到夏朝的战车上,简直是一举两得!
经过:一场没有硝烟的权力游戏
泄王说干就干。他首先挑选了一个吉利的日子,将东夷,西羌,畎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这些,而且不管能否叫出名的部落头头,全部邀请到都城安邑。
那场面比过年还热闹!夷族首领们心里直打退堂鼓:“这夏王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是鸿门宴吧?”可是一进大殿就傻眼了,泄王笑眯眯地捧着玉圭,挨个给他们封爵:“畎夷首领封你为伯;白夷首领封你为侯。”
这帮外族首领,哪里见过这般阵势?先前夏朝一见他们便发起攻击,现今竟然赐予他们爵位!虽只是个空洞的名号,但有了这名分,自家部落便能堂而皇之地占据地盘,并且还能够与夏朝开展贸易、求取赏赐。
有人心中暗暗思忖:“这夏王难道不是个糊涂人?”可表面上仍得装作感恩不尽,跪地磕头致谢。
泄王也没闲着,转头就让人把这事儿刻在甲骨上,四处宣扬:“瞧见没?夷族都归顺了!咱夏朝还是天下共主!”
这一招果然灵,夷族闹事的少了,偶尔有几个刺头,不用夏朝动手,其他受封的部落为了保住自己的爵位,抢着去平叛。泄王躺在宫里偷着乐:“这买卖值!”
插曲:泄王的烦恼与权谋
不过泄王这一招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可。夏朝的那些老贵族们,气得直上蹿下跳,说道我们祖上历经流血才打下的江山,凭什么要白白送给夷人呢?”泄王心里十分清楚,这帮人其实就是在担心自己的利益被分走。
他悄悄地把几个重臣召集过来,一边不停地掰扯着,一边细细地给他们讲解:“眼下国库没有钱,你们当中谁愿意带领军队去平定叛乱?如果输了,你们会丢掉性命;要是赢了,国库反而会更加空虚。不如让夷人自己去争斗,我们从中获取好处!”
还真让他说着了。有个叫有易的部落不服管,刚想闹事,隔壁刚被封了“侯的河伯部落立马带兵灭了他们,还把有易首领的脑袋献给泄王。泄王很开心,赏了河伯玉璧。老贵族们见状,也只能闭嘴。
结果:昙花一现的太平与夏朝的隐患
泄王这招“赐爵诸夷”,看似高明,可实际效果呢,就像往那漏水的桶上贴金纸一样,好看是好看,可根本不顶用!
夷族表面上臣服了,可私底下照样各怀鬼胎。
比如东夷的河伯部落被封爵之后,就开始逐渐吞并附近的小部落,而且它的领地,一直在不断扩大;这个时候,西羌的首领,更加精明,在接受夏朝赏赐的时候,偷偷地给商族传递了友好的信号。
泄王到死都以为,天下太平,哪知道这些夷族早把爵位,当成了合法扩张”的护身符!他居然一直被蒙在鼓里,实际上那些夷族早已经心怀不轨,而他还沉浸在虚假的和平之中。
更糟的是,那夏朝的老贵族们,自此便躺平了。从前呢他们还得带兵去打仗立功,而现在全都指望着夷族内部霍乱,自己成天只是喝酒打猎。
国库呢确实节省了军费,可是却都拿去赏赐给夷族了,老百姓的赋税,反倒变得更重了。到泄王咽气的时候,那时夏朝看起来威风凛凛,实则已然成了个空架子,外面夷族虎视眈眈,里面贵族醉生梦死,就只剩下老百姓,在那狭窄的夹缝中艰难地喘息着。
历史影响:埋下商汤变革的引线
夷族获得爵位之后,一门心思想着抢夺地盘,哪里还会有人真心去护卫夏朝呢?当商汤发起战事的时候,那些被封的夷族,有的装作没看见,有的调转了枪头,夏桀就连一个援兵都召集不到了。更为讽刺的是,泄王所创立的“赐爵制度”,后来被商周全盘采用,周武王分封八百诸侯的时候,说不定还在心里暗暗感激他呢!
从文化角度来看,夷夏融合,竟然开了个头。原本拿着刀互相砍杀的双方,现在居然能坐在一起喝酒了。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玉璋,不但有夏朝的纹样,而且还带有夷族的风格,这便是明证。不过说真的,这种交流太过浮于表面了,夷族始终没有把夏朝当作自己人。
观点:泄王的聪明药治标不治本
权谋有余,格局不足。
泄王那模样简直就跟“拆东墙补西墙”一样。他知道打仗得花钱,于是便搞起了“夷族内耗”,不过此招也只能够缓解一时之急需罢了。
“姒泄在竭尽全力地维持着夏朝的运转,可是连年的征战却将国库消耗殆尽。”在我看来,他所欠缺的正是大禹那种“疏不如导”的智慧,一味地封爵却不给实际的利益,夷族迟早会反叛。
制度创新的双刃剑
赐爵制的确开启了后世分封的先河,不过此制度在夏朝简直水土不服当时交通仅靠步行,通信全凭呼喊,夏王连自己的直属领地都难以管控周全,居然还要给千里之外的夷族封爵?其结果便是陷入了“诸侯坐大,王室式微”的死循环。
被低估的蝴蝶效应
最要命的是,这政策,间接地把商族给养肥了。商汤的祖上,“子亥曾经在夷族的地盘上,过得风生水起;等到夏朝和夷族相互消耗得差不多的时候,商族就直接捡了个大漏。泄王如果他泉下有知的话,估计他的肠子都得悔青了,本想着用夷族来制约夷族,结果成了别人的嫁衣!
泄王的故事给后人敲了三记警钟:
1.虚名换不来忠诚——发一堆荣誉证书,不如让盟友真金白银得实惠(看看周朝的分封实土!)
2.改革要配套——光改外交不动内政,就像给破船刷漆,沉得更快
3.警惕第三方崛起——商族在夏夷博弈中猥琐发育的剧本,后世楚汉相争时刘邦又演了一遍
要说泄王是昏君?不公平。但要说他是明主?夏朝亡国之祸的引线确实是他埋下的。历史有时候就这么黑色幽默!
【相关权威参考来源和文献:《竹书纪年》《史记·夏本纪》《帝王世纪》《后汉书·东夷传》
《古本竹书纪年辑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