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参考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的,文章末尾标注文献来源)
乱世出英雄
“铛”一声,青铜剑重重地插进了土里少康看着满庭院跪着的将士们,这二十年来,他头一回露出了笑容。
寒浞的脑袋,滚落于台阶之下,那双眼曾经让整个中原都为之胆寒,如今却依旧死不瞑目地,瞪着那复国的旗子。
这是夏朝最黑暗的时期结束的时刻,也是新麻烦的开始。少康在四处逃亡中长大,靠着有虞氏给的一碗粟米饭,还有有仍氏给的一把铜戈,硬是从寒浞手里夺回了老祖宗传下来的基业。
等他重新坐回斟鄩的王位之上,才发现四方的那些少数民族,早就不再认可夏朝的大王了。而且就连斟鄩城外的那些老百姓,居然都胆敢对着他的车驾吐出唾沫来。
这时一个少年提着那把滴着血的剑缓缓走进了大殿。他那铠甲上的虎纹,已然被血给弄脏了,不过他的眼睛却亮得格外厉害,那便是少康十七岁的儿子姒杼。
他刚刚带着三百个轻骑兵,把寒浞的残余部队赶到了洛水那边。老臣们你看我,我看你突然就想起二十年前,少康也是在这么大的年纪,带着他们杀回了自己的老家。
“父亲,东夷又在边境烧了三个村子。”姒杼的声音还带着变声期的沙哑,可他握剑的手稳得像石头一样少康看着儿子眉间的凶狠劲儿,心里既觉得欣慰,又有些担心。
这个在流亡路上出生的孩子,五岁的时候,就能拉开硬弓,而且十岁就跟着他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现在……
血与火的淬炼
第一次去东征失败的消息传回来的时候,姒杼正跪在宗庙里擦着祖传的玄圭。
他左臂的箭伤让他动都动不了,可比起身体上的疼,战场上那些战士的哀嚎更让他难受。
东夷人的骨箭,居然能穿透三层皮甲,他亲眼看着,最勇猛的战士,就像割麦子一样倒下。
“用龟甲!”有一天深夜,姒杼突然从草席上坐了起来,把正在给他换药的巫医吓了一跳
他想起小时候曾见过的大乌龟,而且那些乌龟的背甲格外坚硬,即便刀剑也很难将其伤到。三个月之后,第一批镶着龟甲的皮胄竟然做出来了。
东夷人的骨箭叮叮当当打在这些新甲胄上的时候,夏朝的军队爆发出了巨大的欢呼声。
真正的转机,是在第三年春天。姒杼带着改良过的长矛,以及厚重的甲胄,就如同一把刚刚经过淬火处理的青铜剑一般,直直地插进了东夷的地盘。
传说他打了七场仗,而且场场都赢,最远甚至打到了太阳升起的海边。班师回朝的那一天,九个东夷部落的首领被铁链拴着,走在队伍的最前面,而姒杼的战车上,则堆满了东夷人进贡的蚌珠和龟甲。
胜利的号角还没停,新的问题就来了。那些跟着少康复国的老臣们开始议论:“杼王子太狠了”“比当年的寒浞还让人害怕”。
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甚至有人往姒杼的营帐里射了一支绑着帛书的箭,上面写着:“功劳太大,小心以后被抛弃。”
王座下的阴影
少康忽然的就病倒了。那曾经孤身一人冲入敌阵的豪杰,现今竟连汤药都端持不住了。
姒杼跪在父亲的床边,听着他断断续续地嘱咐:“记住……夏朝不能再乱了……你要……要……”话还没说完,少康的手就凉了。
登基大典那天,姒杼却不见了。巫祝们在黄河边找到了他,这个新国君正对着奔流的河水发呆。
“当年大禹王就是在这儿治水的吧?”他抓起一把泥沙说,“可为什么我打了胜仗,老百姓还是吃不饱饭呢?
答案很快就有了。那年秋天,蝗虫像黑云一样飞过中原,刚刚有点起色的农业又完了。
饥民们冲击官仓的时候,姒杼做了一件让所有人都吃惊的事。他下令打开自己的私人仓库,把东征得来的珍宝都换成了粟米。
更让人没想到的是,他赦免了所有参与叛乱的饥民,只说了一句:“是我没本事。”
这个举动意外地赢得了老百姓的心,但是贵族们却坐不住了。当姒杼提出要重新丈量土地的时候,终于有人忍不住了。在一个雨夜,三支叛军同时发动了叛乱。
他们怎么也没想到,姒杼早就等着这个机会了……
铁腕与仁心
叛军的头领被押到殿上的时候,姒杼正在擦那把陪他打了十年仗的青铜钺。
月光透过窗户照在刀刃上,映出了三张苍白的脸,一个是掌管粮仓的叔父,还有两个是跟着少康复国的老臣。
“去年面临了严重的旱情,地窖中的粟米是否安然无恙?”姒突然开口询问时令在场的三人意外受惊。他轻掷出一卷竹简资料来披露全国粮仓紧缺的详尽情形记录于上头之中清晰明了且准确无误的位置之中 。
卫兵把哭嚎着的叛臣拖向刑场的时候,年轻的君王却转身对那些吓得发抖的官员们说:“从明天开始,我和你们一起吃糙米。”
这场清理持续了整整三个月。等最后一批贪腐的贵族被流放到边关,姒杼又做了一件更让人吃惊的事。
他带着自己亲手所画的农具图,来到了铸铜坊。“把这些兵器的模具,”他指着那堆积得如同山一般的戈矛说道,“熔掉改铸成耒耜和镰刀。”
老铜匠哆嗦着问:“那要是夷狄再来侵犯……”话还没说完,就被姒杼的笑声打断了。
年轻的夏王举起新铸的铜犁,在阳光下,犁头居然闪着和战斧一样的寒光。
最后的烽烟
可能是这一生征战太久了,姒杼跟他爹一样,生病卧床不起,不就便病逝了。
姒杼的葬礼举办了三天三夜。送葬的队伍行至嵩山脚下之时,东边忽然传来了紧急的军情:九个东夷部落发动了叛乱!头发已然变白的太宰赶忙掀开棺椁,竟看到躺在玉璧中间的君王嘴角挂着笑,其双手交叠之处压着一个龟甲卷轴。
展开卷轴,而且所有人都呆住了。上面画着非常详细的布防图,每一个关隘,都标着守将的名字,甚至就连各地粮仓的存粮数量,都精准到了石。
更让人惊讶的是卷轴末尾用朱砂写的批注:“我要是死了,夷狄肯定会叛乱,你们按照这个做就行。”
据说那天晚上刮起了罕见的沙尘暴,叛军看到的最后一幕,是沙雾中突然出现的黑色王旗。
已经下葬的姒杼当然不可能复活,可那面用他的战袍改做的王旗所到之处,夏朝的军队就像被注入了一股可怕的力量。
三个月后,九个东夷部落,又投降了。当使者捧着降书,走进王都时,新国君正在宗庙里,擦那副沾着血渍的龟甲战甲。
香炉里飘着细细的青烟,在模糊当中,好像出现了一个身影,正朝着他轻轻地笑呢。那个身影,既像是当年果断地去“作战”的姒杼又如同二十年前在黄河边安静地“思考”的少年让人一时间分不清到底是谁。
笔落惊风雨
姒杼的故事总让我想起淬火的青铜。只有经历过最猛烈的战火,还有最尖锐的质疑,才能成为真正的君王。
像一把双刃剑,平定了动荡了百年的中原,可也在史书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
那些说他“像寒浞”的指责也是对枭雄最好的解释:同样是踩着尸山血海过来的,有人成了偷取国家的大盗,有人却成了中兴的君主。
区别就在于,姒杼的剑永远指向宫墙外的敌人,而他的粮仓永远为老百姓敞开着。
夏朝第七世的王姒杼
乱世出英雄
“铛”一声,青铜剑重重地插进了土里少康看着满庭院跪着的将士们,这二十年来,他头一回露出了笑容。
寒浞的脑袋,滚落于台阶之下,那双眼曾经让整个中原都为之胆寒,如今却依旧死不瞑目地,瞪着那复国的旗子。
这是夏朝最黑暗的时期结束的时刻,也是新麻烦的开始。少康在四处逃亡中长大,靠着有虞氏给的一碗粟米饭,还有有仍氏给的一把铜戈,硬是从寒浞手里夺回了老祖宗传下来的基业。
等他重新坐回斟鄩的王位之上,才发现四方的那些少数民族,早就不再认可夏朝的大王了。而且就连斟鄩城外的那些老百姓,居然都胆敢对着他的车驾吐出唾沫来。
这时一个少年提着那把滴着血的剑缓缓走进了大殿。他那铠甲上的虎纹,已然被血给弄脏了,不过他的眼睛却亮得格外厉害,那便是少康十七岁的儿子姒杼。
他刚刚带着三百个轻骑兵,把寒浞的残余部队赶到了洛水那边。老臣们你看我,我看你突然就想起二十年前,少康也是在这么大的年纪,带着他们杀回了自己的老家。
“父亲,东夷又在边境烧了三个村子。”姒杼的声音还带着变声期的沙哑,可他握剑的手稳得像石头一样少康看着儿子眉间的凶狠劲儿,心里既觉得欣慰,又有些担心。
这个在流亡路上出生的孩子,五岁的时候,就能拉开硬弓,而且十岁就跟着他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现在……
血与火的淬炼
第一次去东征失败的消息传回来的时候,姒杼正跪在宗庙里擦着祖传的玄圭。
他左臂的箭伤让他动都动不了,可比起身体上的疼,战场上那些战士的哀嚎更让他难受。
东夷人的骨箭,居然能穿透三层皮甲,他亲眼看着,最勇猛的战士,就像割麦子一样倒下。
“用龟甲!”有一天深夜,姒杼突然从草席上坐了起来,把正在给他换药的巫医吓了一跳
他想起小时候曾见过的大乌龟,而且那些乌龟的背甲格外坚硬,即便刀剑也很难将其伤到。三个月之后,第一批镶着龟甲的皮胄竟然做出来了。
东夷人的骨箭叮叮当当打在这些新甲胄上的时候,夏朝的军队爆发出了巨大的欢呼声。
真正的转机,是在第三年春天。姒杼带着改良过的长矛,以及厚重的甲胄,就如同一把刚刚经过淬火处理的青铜剑一般,直直地插进了东夷的地盘。
传说他打了七场仗,而且场场都赢,最远甚至打到了太阳升起的海边。班师回朝的那一天,九个东夷部落的首领被铁链拴着,走在队伍的最前面,而姒杼的战车上,则堆满了东夷人进贡的蚌珠和龟甲。
胜利的号角还没停,新的问题就来了。那些跟着少康复国的老臣们开始议论:“杼王子太狠了”“比当年的寒浞还让人害怕”。
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甚至有人往姒杼的营帐里射了一支绑着帛书的箭,上面写着:“功劳太大,小心以后被抛弃。”
王座下的阴影
少康忽然的就病倒了。那曾经孤身一人冲入敌阵的豪杰,现今竟连汤药都端持不住了。
姒杼跪在父亲的床边,听着他断断续续地嘱咐:“记住……夏朝不能再乱了……你要……要……”话还没说完,少康的手就凉了。
登基大典那天,姒杼却不见了。巫祝们在黄河边找到了他,这个新国君正对着奔流的河水发呆。
“当年大禹王就是在这儿治水的吧?”他抓起一把泥沙说,“可为什么我打了胜仗,老百姓还是吃不饱饭呢?
答案很快就有了。那年秋天,蝗虫像黑云一样飞过中原,刚刚有点起色的农业又完了。
饥民们冲击官仓的时候,姒杼做了一件让所有人都吃惊的事。他下令打开自己的私人仓库,把东征得来的珍宝都换成了粟米。
更让人没想到的是,他赦免了所有参与叛乱的饥民,只说了一句:“是我没本事。”
这个举动意外地赢得了老百姓的心,但是贵族们却坐不住了。当姒杼提出要重新丈量土地的时候,终于有人忍不住了。在一个雨夜,三支叛军同时发动了叛乱。
他们怎么也没想到,姒杼早就等着这个机会了……
铁腕与仁心
叛军的头领被押到殿上的时候,姒杼正在擦那把陪他打了十年仗的青铜钺。
月光透过窗户照在刀刃上,映出了三张苍白的脸,一个是掌管粮仓的叔父,还有两个是跟着少康复国的老臣。
“去年面临了严重的旱情,地窖中的粟米是否安然无恙?”姒突然开口询问时令在场的三人意外受惊。他轻掷出一卷竹简资料来披露全国粮仓紧缺的详尽情形记录于上头之中清晰明了且准确无误的位置之中 。
卫兵把哭嚎着的叛臣拖向刑场的时候,年轻的君王却转身对那些吓得发抖的官员们说:“从明天开始,我和你们一起吃糙米。”
这场清理持续了整整三个月。等最后一批贪腐的贵族被流放到边关,姒杼又做了一件更让人吃惊的事。
他带着自己亲手所画的农具图,来到了铸铜坊。“把这些兵器的模具,”他指着那堆积得如同山一般的戈矛说道,“熔掉改铸成耒耜和镰刀。”
老铜匠哆嗦着问:“那要是夷狄再来侵犯……”话还没说完,就被姒杼的笑声打断了。
年轻的夏王举起新铸的铜犁,在阳光下,犁头居然闪着和战斧一样的寒光。
最后的烽烟
可能是这一生征战太久了,姒杼跟他爹一样,生病卧床不起,不就便病逝了。
姒杼的葬礼举办了三天三夜。送葬的队伍行至嵩山脚下之时,东边忽然传来了紧急的军情:九个东夷部落发动了叛乱!头发已然变白的太宰赶忙掀开棺椁,竟看到躺在玉璧中间的君王嘴角挂着笑,其双手交叠之处压着一个龟甲卷轴。
展开卷轴,而且所有人都呆住了。上面画着非常详细的布防图,每一个关隘,都标着守将的名字,甚至就连各地粮仓的存粮数量,都精准到了石。
更让人惊讶的是卷轴末尾用朱砂写的批注:“我要是死了,夷狄肯定会叛乱,你们按照这个做就行。”
据说那天晚上刮起了罕见的沙尘暴,叛军看到的最后一幕,是沙雾中突然出现的黑色王旗。
已经下葬的姒杼当然不可能复活,可那面用他的战袍改做的王旗所到之处,夏朝的军队就像被注入了一股可怕的力量。
三个月后,九个东夷部落,又投降了。当使者捧着降书,走进王都时,新国君正在宗庙里,擦那副沾着血渍的龟甲战甲。
香炉里飘着细细的青烟,在模糊当中,好像出现了一个身影,正朝着他轻轻地笑呢。那个身影,既像是当年果断地去“作战”的姒杼又如同二十年前在黄河边安静地“思考”的少年让人一时间分不清到底是谁。
笔落惊风雨
姒杼的故事总让我想起淬火的青铜。只有经历过最猛烈的战火,还有最尖锐的质疑,才能成为真正的君王。
像一把双刃剑,平定了动荡了百年的中原,可也在史书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
那些说他“像寒浞”的指责也是对枭雄最好的解释:同样是踩着尸山血海过来的,有人成了偷取国家的大盗,有人却成了中兴的君主。
区别就在于,姒杼的剑永远指向宫墙外的敌人,而他的粮仓永远为老百姓敞开着。
夏朝第七世的王:姒杼
【相关权威参考来源和文献:
《史记·夏本纪》《竹书纪年》 《左传》《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寻找夏朝》
《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