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成被俘应解送京师问罪,曾国藩为何冒着风险将其秘密处死?

此刻尽是空虚 2025-04-26 15:57:44

曾国荃率军攻克天京之际,忠王李秀成护持幼天王仓促遁逃,然未久即遭擒获。自天王洪秀全辞世后,李秀成实已成为太平天国后期的核心领导人物。依循传统军事惯例与国家礼制,李秀成理当被押解至京师,于午门之前举行庄重肃穆的献俘大典,以此昭告天下太平天国运动彻底终结。

然而,这位颇具重要意义的人物李秀成,却于金陵被曾国藩秘密处决。曾国藩此举,实乃承担着巨大风险,与他一贯谨小慎微、低调行事的风格相悖。在此,不禁引人深思:曾国藩究竟出于何种缘由将李秀成处死?而朝廷又缘何未对曾国藩此举予以追究?

【曾国藩处死李秀成的动机】

天京被克复之后,曾国藩偕同其幕僚赵烈文抵达金陵。彼时,曾国藩所面临的诸多关键难题中,最为棘手者有二。其一,针对洪秀全的亡故情形以及幼天王的行踪去向,应采取何种方式向上奏报;其二,关于李秀成的处置策略,应如何抉择。

在相关历史事件中,曾国藩对于首件事宜的处置极为得当,巧妙地化解了朝廷对曾氏兄弟可能萌生的猜忌。然而,第二件事却颇具复杂性与挑战性,致使曾国藩在应对过程中,历经诸多曲折,于一段时间内陷入犹豫不决的困境。

经深思熟虑后,曾国藩招来赵烈文,与之商讨一项重大决策,即计划将李秀成就地执行死刑,而无需等待朝廷下达相关指令。赵烈文对此亦持有相同见解,他认为李秀成绝不能被押解至京城接受审讯,应在朝廷旨意抵达之前果断采取行动,以免节外生枝。

赵烈文所持观点,促使曾国藩下定了处死李秀成的决断。尽管曾国藩深知李秀成颇具才能,内心深处仍留存着一丝怜惜之意。基于此,曾国藩亲赴李秀成的囚禁之所,与之展开了最后一次交谈。

曾国藩郑重告知李秀成,针对其处置事宜,需遵循朝廷旨意,此非一己所能擅自定夺。唯有待朝廷下达确切指令后,方会予以告知。

次日,曾国藩旋即遣人传讯李秀成,明确表示:依国法,其罪责无可推诿,自身亦难以徇私为其开脱。李秀成闻此,内心深受触动,恭敬回应道:曾中堂之宽厚仁德,已深植于心,此生已然铸错,惟愿来世能以报答。

李秀成受曾国藩精心编造的言辞蛊惑,直至生命终结,始终未能洞悉正是曾国藩主导了对他的处决。值得一提的是,曾国藩在处置李秀成时,展现出相对仁慈的一面。并未依照常规对其施以凌迟这一残酷至极的刑罚,而是仅将李秀成的首级传送至各省示众,随后以棺木收殓其遗体。

曾国藩的举措难称光明磊落,尽显虚情假意之态。他急于将李秀成处以极刑,究其实质,乃担忧李秀成押解至京城后,披露某些于己不利之言论,从而引发朝廷的疑忌。具体而言,原因主要涵盖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圣库”问题至关重要。太平天国都城天京被攻陷之际,曾国荃放纵麾下士兵大肆劫掠。李秀成对此情形了若指掌,倘若他抵达京城接受审讯时如实供述,这对于曾国荃以及湘军其他将领而言,无疑将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而作为湘军统帅,曾国藩亦难以推脱失察之咎。

其二,曾氏兄弟于历次奏报中所陈战绩,存在显著夸大与虚饰之嫌。李秀成抵达京城后,出于求生考量,势必对这些夸大之词逐一予以揭露。

金陵城破之际,湘军行径乖张,其将注意力尽皆置于掳掠财物之上,对太平军毫无戒备之心。在此情形下,幼天王洪天贵福竟得以轻易脱逃,李秀成亦不幸为方山村民所擒获。此等事实一旦公之于众,必然会对曾氏兄弟乃至整个湘军的声誉,产生难以估量的负面影响。

基于上述多方面考量,曾国藩抵达金陵,详尽掌握实情后,经审慎权衡利弊,毅然决然地对李秀成与洪仁达施以死刑。曾国藩深谋远虑,在其认知中,相较留存李秀成,承担一定风险将二人就地处决,方为更为恰当之抉择。

【擅杀李秀成如何得到朝廷的认可?】

曾国藩绝非行事鲁莽之人,在做出处决李秀成这一举措后,必然竭力寻求逻辑自洽之法,以使朝廷确信其此举乃形势所迫、实出无奈。

李秀成殁后,曾国藩旋即呈奏朝廷,详述事由。曾国藩素擅文墨,且身旁有赵烈文这般智谋之士襄助。是以,撰写此类充斥虚言、牵强附会之奏文,对其而言实非难事。经由他们精心筹谋,朝廷竟被蒙蔽,未作异议。

奏折内有一段论述堪称精妙:

臣以为,圣朝天威浩荡,此次荡涤逆乱,除僭称尊号之洪秀全外,其余逆首或可免于献俘。盖陈玉成、石达开之事例在前,已有可循之规。向来首恶押解入京,皆需以善言相诱,并许以不死之诺。然李秀成深知自身罪孽深重,绝无赦免之可能,若途中或绝食自尽,或寻机逃窜,非但难使其伏法受诛,反将遗下巨大隐患。臣与舍弟国荃经审慎商议,见解一致,遂于七月初六日,将李秀成处以凌迟极刑。

在该段表述中,“凌迟处死”一说显系不实之词,其余理由皆为堂皇之辞。曾国藩此举,自陈乃遵循先例,且旨在避免将棘手难题推诿于朝廷。若欲确保将李秀成活体押解至京,就务必要预先应允其不死之条件。然而,以李秀成所犯罪行考量,朝廷实难对其免于死刑惩处。因此,相较将此难题抛诸朝廷,选择就地正法实乃更为妥善之举。

若朝廷拒绝李秀成所提关于保全其性命的条件,亦并非不可行。然而,此决策将引发两种潜在后果:其一,李秀成可能选择绝食,最终导致生命消逝;其二,他或许会因绝望而设法逃离。无论出现哪种情形,相较之下,对其就地正法更为妥当。

若言李秀成系绝食而逝,此说尚具一定合理性;然称其因绝望而遁逃,此论则颇为牵强。曾国藩旋即察觉此情形,故而于奏折之夹片内,复添附一段文字:

微臣于皖任职之际,便已表明对于该酋处置之原则,拟至军营详加考察斟酌后再行具奏。抵营之后方悉,其被擒缚之时,有民众相助,致使亲兵某某伤亡。彼时,该酋虽已被置于囚笼之中,然伪松王陈得风仍对其行跪拜之礼。微臣鉴于其在当地人心未失,党羽根基尚固,为防后患,遂当机立断,决定于当地将其正法。

奏折呈递朝廷后,曾国藩旋即责令赵烈文对李秀成的供词进行整理编纂,此供词便是后世闻名的《李秀成自述》。该供词篇幅宏富,约五六万字,详尽叙述了自咸丰四年起太平天国军事方面的诸多事宜,其叙事逻辑严谨、条理分明。即便是负责整理的赵烈文,亦不禁对李秀成的才识予以高度认可,视其为难得一见的俊才。

曾国藩对该份供词予以高度重视,秉持严谨态度,对其内容逐字斟酌审视。但凡察觉有对己不利之处,便运用精巧手段加以删改。经悉心整理完善后,方将其呈送至军机处。

清廷在获阅曾国藩经缜密筹谋所呈之奏折,以及李秀成的供状后,对此并无异议。盖因曾氏兄弟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功勋卓著,朝廷实无必要因些许琐事而对其加以刁难。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