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与佛印打赌输了玉带,而佛印也送了他一份大礼

青云塾点墨人 2025-04-21 08:58:48

师一日与学徒入室次,适东坡居士到面前。师曰:“此间无坐榻,居士来此作甚么?”士曰:“暂借佛印四大为坐榻。”师曰:“山僧有一问,居士若道得,即请坐;道不得,即输腰下玉带子。”士欣然曰:“便请。”师曰:“居士适来道,暂借山僧四大为坐榻。祇如山僧四大本空,五阴非有,居士向甚么处坐?”士不能答,遂留玉带。师却赠以云山衲衣。

——《五灯会元》第十六卷 云居了元禅师

白话直译: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虽然仕途失意却在黄州结识了一位不寻常的朋友,佛印了元禅师。

在佛印的影响下,苏轼参禅悟道且颇有造诣。从此,他将佛禅思想融入自己的诗词创作中。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就是苏轼禅诗的代表作之一。

一天,苏轼又去参偈佛印了元。一进方丈室,就见室中坐满了学僧,几乎没有落脚之处。

佛印见他腰围玉带、打扮高雅,一扫往日颓然之气,看起来心情不错,就打趣道:“真是不巧,今天我这里挤满了人,可没有给你这大文豪落座的地方了,你还进来干什么呢?”

苏轼嘴上什么时候输过?他也半开玩地笑着说:“既然没有座位了,那就暂借你的‘四大’坐坐吧!”

地、水、火、风,就是佛学中构成一切物质的“四大”基本元素,与“阴阳五行”中所说的木、火、土、金、水差不多。

苏轼这么说,就是和佛印较量上了:“不给我让座是吧?那就坐你身上好了。”

佛印有意考究一下苏轼,就说道:“坐我身上也不是不可,但必须先回答一个问题,如你答得上,我的身体任由你坐。但你如回答不出来,就把你腰间的玉带给我,怎么样啊?”

苏轼才华出众、学识渊博,对于禅意佛理也有一定根基,便欣然接受了佛印提出的赌局,说道:“那好,你提问吧!”

佛印问道:“你想借我的‘四大’来坐,可佛经上说‘四大本空,五阴非有’,又有何处能给你坐呢?”

缘聚则合、缘散则灭,没有任何事物能无缘无故存在的,也不可能永久不变的存在。

万物皆是随缘变化的,人的身体也是如此。永远在变,无一实有,这就是佛学中所说的空性。既然“四大皆空”是万物的共性,那我要坐向哪里呢?苏轼一时之间竟然答不上话来。

虽然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但苏轼也是豪爽之人,既然答不出来,那就是输了。他极有风度的解下玉带送给佛印。佛印留下了玉带,同时也回送了苏轼给一件僧衣。

鉴赏评说:

禅,不是学问、也不是道理,而是活泼泼的当下。

能坐在哪里?坐在了哪里?不在思维之中,而就在当下呈现。苏轼哪需管什么“四大本空”、“五阴非有”,不需考虑任何道理,直接走过去往佛印身上坐下去就是。

“能所”两忘之处,就是此时此处。往佛印身上一屁股坐下去,就是给佛印最好的答案。

你不是问我要坐向哪里吗?你看,就在这里,就在此时此处,不用我再说什么了吧!

既然你说“四大本空”,我坐的地方当然不是你的身体,只是坐在“这里”。如果佛印反驳,那就否定了先前自己所说,从一开始就输了。

之所以苏轼不敢坐下去,就是因为他有了佛理可以依凭、有世俗礼节需要顾虑,被自己的思维意识困住,而失却当下。

那颗无价珍宝的光芒就是被这样遮蔽的。如能除尽依凭大脑思维、着境住相的习气,只见此时此处,瞬间就可光照大地。

佛印收下玉带,回送了苏轼一件纳衣。可不要小看这件纳衣哦,那是禅师的全部家当,不输如来家业的一份大礼!

当然,这份大礼可不是谁都能分享的,但却是见者有份儿。

0 阅读:2

青云塾点墨人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