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州到云居,居曰:“老老大大,何不觅个住处?”曰:“甚么处住得?”居曰:“山前有个古寺基。”州曰:“和尚自住取。”后到师处,师曰:“老老大大,何不觅个住处?”州曰:“向甚处住?”师曰:“老老大大,住处也不知。”州曰:“三十年弄马骑,今日却被驴扑。”
——《五灯会元》第四卷 茱萸和尚

赵州从谂四处行脚,这次去参访云居道膺,云居见面就问:“你年纪一大把了,怎么不去找个住处,一天东奔西走的作甚?”
赵州就问:“什么地方能住?”
云居指向远处,说道:“你看,山前有个古寺地基,如果修缮一下就住得。”
赵州说:“你还是自己去住吧!”
离开云居,赵州又来参访茱萸和尚。
见师兄大几十岁的人了,还行脚四方,茱萸和尚就说:“你这把年龄了,怎么不去找个住处?”
赵州就问:“哪里是个住处?”
茱萸和尚说:“老大不小了,连什么地方可以住也不知道吗?”
被师弟一通挤兑,赵州有口难言,只能叹道:“哎,背时哦!三十年骑马纵横天下,没想到今天居然被驴踢了一脚。”

据说赵州从谂活了一百二十岁,是难得的高寿了。他离开师父南泉普愿的时候大概五十岁,在八十岁以前都在四处行脚参访,之后才定居在观音禅院。
禅师行脚既是生活,也是参禅,禅与生活是一不是二。明心之前,参访行脚终是为了见自己。明心之后,行脚的意义则更丰富一些。
如果对方是过来人,那大家一起来对对答案,一句话或一杯茶,心心相印就此别过。如果对方还在旅途中,那不妨送他一片青云,助力一把。
云居道膺比赵州小五十多岁,他的师父是洞山良价,而洞山比赵州还矮了一辈,云居在赵州面前算是孙子辈了。
而茱萸和尚是赵州的师弟,虽然云居道膺和茱萸和尚都问了同样的问题,但语境与情感却大为不同。

云居问:“你岁数不小了,怎么不找个住处?”
此语有两种可能,只是可能,谁也不知云居意。
其一,是真心关怀赵州,一把年纪了,还行脚天下,异常辛苦,希望他尽快结束四处飘荡的行脚生活。其二,就是问赵州,禅师一生都在参的那个住处在哪里?
赵州早就是过来人了,想听听后辈的看法:“什么地方住得?”
云居说:“我见山前有个古寺的地基,那个地方住得。”
这句话也可能有两种含义,只是可能:其一,真的就是说把古寺旧址修一修,赵州可以定居下来。其二,山的对面是谁,不就是见山的那个吗?

赵州被称为“赵州古佛”,“古寺基”就是暗指赵州从谂自己,就是那个住处。
如果云居是开悟之人,那就是按第二种可能在回答,二人算是对上答案了,赵州就此别过。
如果云居是未开悟之人,赵州的这句“你自己去住”,见山的哪个是谁呢?除了你自己还有谁!这也算是帮他一把了,但能否见自己终究是自己的事,赵州还是只能就此别过。
至于云居到底悟还是未悟,又关赵州什么事呢?他那样回答,无论何种情况都可以转身离开,这就是转语。
但到了茱萸和尚那里就不一样了,师兄弟之间心知肚明,越是亲密之人,越是直来直去。

茱萸和尚是真心关怀师兄:“师兄,你老大不小了,找个地方好好安顿下来吧!”
赵州问他:“什么地方可以住?”
茱萸和尚:“问我干什么,你住哪里自己还不知道吗?”
茱萸和尚毫不留情的挤兑,在赵州看来却无比亲切。还能说什么呢?只有自嘲:想不到精明一世,今天却阴沟里翻船了。
他是在为师弟高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