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本来就怀揣至宝,只是日用而不知

青云塾点墨人 2025-04-20 05:13:25

僧问:“清锐孤贫,乞师赈济。”师召锐阇黎,锐应诺。师曰:“清原白家酒三盏,吃了犹道未沾唇。”

——《五灯会元》第十三卷 曹山本寂禅师

白话直译:

有一位叫做清锐的僧人来参曹山本寂,礼拜之后说道:“我身无长物,都快穷死了,恳请和尚救济一下。”

曹山本寂就喊了他一声:“清锐和尚。”

清锐赶忙应答:“在呐!”

曹山本寂微笑着说道:“香甜醇厚的青原白家酒你都喝了三大杯了,居然还说自己滴酒未沾?”

鉴赏评说:

清锐说自己孤贫,实则暗指自己未见性、未得法。孤,无佛性相伴;贫,无佛法可持。

曹山本寂禅师是洞山良价的弟子,与师父一起开创了“曹洞宗”,是中国禅宗“五家七宗”的一派宗师。在清锐和尚看来,曹山本寂是富有的,他那里有佛法在。

清锐来参偈曹山,实则为了佛法而来。

曹山也不吝啬,在一召一应之间,已经把他的那点家底倾囊相授。只是清锐不识自家珍宝,还懵懵懂懂地站在那里。

对于直示,清锐不会,曹山只得说起了口头禅:“青原白家酒你都喝了三大杯了,还说自己滴酒未沾?”

青原行思师承六祖慧能,青原传石头希迁,石头传药山惟俨,药山传云岩昙晟,云岩传洞山良价,洞山传曹山本寂,曹山禅法乃是青原系的一脉相承。

佛法无多子,宗门教下代代相传的、心心相印的仅此一滴,“曹源一滴水”已经在刚才的一召一应之间展露无遗了。

清锐在哪里喝酒了呢?为何曹山还说他喝了三大杯?证据确凿的。

清锐见面即说:“清锐孤贫,乞师赈济”,让自己问的是谁?这是第一杯。

曹山喊道:“清锐和尚”,清锐听得分分明明,那是在喊自己,闻声的是谁?这是第二杯。

“在呐!”应答清脆,开口应答的是谁?这是第三杯。

问处、闻处、应处,处处都是自己啊!这个自己,就是他做梦都在找寻的“曹源一滴水”。谁想到,那个从来就不在外面,而就时时处处伴随着自己。

“百姓日用而不知”,不知个什么?只是这个。

一切当下呈现,都是自己参与之后的风光。自己就是佛陀口中所说的那个“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的真佛。心生万法,即心即佛。

原来人人不缺,只是不识而已,参禅悟道就是为了见得它。但是,识与不识并不影响它的用,行住坐卧、吃饭睡觉、参禅打坐,什么时候离开过它呢?

既然识不识都不影响用,那干嘛还要去识呢?

不识自己的作用,世界就被割裂成了我和我以外的两个部分,矛盾对立就此产生,问题来自于外面,这是一切烦恼的根源。

识得自己的作用,一花一世界,一切都是自己给自己呈现的礼物,问题来自于内部。终身之敌、一生之友,都是自己。

不识,只见他人过,不见己不是。识得,只见己过,不见人非。

袁了凡说:“我命不由天,祸福自己造。逆 天改 命,从改过做起,以谦德为基,以积善为手段。”

“了凡四训”,即:立命、改过、积善、谦德,其中最为根本的就是识得自己。否则,立的是谁的命?改过又从何做起呢?

自己,就是那无价珍宝,人人不缺、家家都有,每个人本来就是怀揣至宝的富翁,无须任何人的赈济。当然, 这一切都是识得自己的过后风光。

珍宝本来就有,不需外求;但识得却不是懂得个什么道理就会的,而要时时处处做到与自己同行。

明心,言下顿悟;见性,则是无尽的实践。

1 阅读:37

青云塾点墨人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