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韩新船订单对比:韩国291艘,日本仅186艘,中国会有多少呢?

世墨墨 2025-04-23 03:34:16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中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曾经的造船霸主日韩,如今订单量被中国远远甩在身后。

韩国291艘,日本仅186艘,而中国却豪取1796艘,总吨位占比更是高达70%!

日韩船厂压力山大

如今,全球造船格局的变化,最直接地体现在韩国身上,韩国船厂2024年虽然仍手握全球第二的订单量291艘,在LNG运输船这类高端市场上也还保持着优势,但增长明显放缓是不争的事实。

造价偏高、交付周期拉长,再加上中国同行的激烈竞争,韩国造船业的日子确实没那么舒坦了。

甚至连三星重工这样的行业巨头,也不得不将部分订单外包给中国船厂,或者干脆把子公司设在中国进行分段加工,以此降低成本,维持一点竞争力,这种操作本身,就足够说明问题了。

相比于韩国,日本的处境则更为尴尬,2024年新船订单仅186艘,市场份额萎缩到不足5%,尽管日本也在努力开发甲醇双燃料VLCC等所谓的高端船型,试图扳回一城,但高昂的价格和长达四年的交付期,让许多潜在客户望而却步。

中国船厂订单拿到手软

相比之下,中国造船业展现出完全不同的景象,2024年全球总共2809艘新船订单,中国一口气拿下了1796艘,占比高达64%,按总吨位算更是接近70%,无论是常见的集装箱船、散货船,还是技术门槛更高的液化气船,中国船厂几乎实现了全面覆盖。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LNG船领域,这曾是韩国长期垄断的“自留地”,如今,中国不仅实现了技术突破,还凭借更快的交付速度和更具吸引力的价格,赢得了越来越多国际客户的订单。

到2025年初,中国船厂手里的积压订单达到3665艘,占全球市场份额的64.21%,可以说,全球造船业的节奏,很大程度上由中国掌控。

中国造船业能走到今天,靠的不是运气,技术创新是核心驱动力。

近年来,中国在LNG相关技术、绿色船舶技术等方面取得了关键突破,比如自主研发并成功应用的80吨级大型螺旋桨,这正是硬实力的体现,没有这个,很多东西都做不了。

成本优势依然是中国船厂的一大“杀器”,相较于日韩,中国在人力成本和部分原材料价格上确实更低,这直接转化为产品价格上的竞争力。

同时,一条龙式的完整产业链——从钢材供应到设计、建造、配套设备再到交付,中国国内基本都能搞定,这不仅提高了效率,也有效控制了综合成本,能够快速响应市场变化。

当然,持续的政策支持也为行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适宜的土壤和环境,这一点毋庸置疑。

中国造船业的未来

尽管成绩斐然,中国造船业并非高枕无忧,来自日韩的竞争压力,尤其在附加值最高的那一类船型上,依然现实存在,中国还需要在技术深度上继续挖掘。

同时,美国贸易政策带来的不确定性,也是悬在头顶的一个潜在风险。

技术瓶颈,特别是某些尖端设备和核心软件方面,仍有待突破,同时,全球范围内日益严格的环保法规,也对船舶的“绿色化”提出了更高要求,这是一场全行业的转型挑战。

面对这些挑战,中国造船业的策略很明确,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提升核心竞争力。

目标是从“造船大国”真正迈向“造船强国”。这意味着必须在超大型、高技术、高附加值的船型以及绿色环保船舶领域取得更大突破,掌握更多自主核心技术。

沪东中华建造的24000标准箱级超大型集装箱船、招商轮船订造的新一代智能VLCC等,都是中国船厂向高端化迈进的实例,这些钢铁巨轮,装载的不只是货物,更是中国在高端制造业领域不断攀升的雄心。

绿色发展是未来趋势,也是中国造船业的机会,目前,中国在绿色船舶订单方面已经占据领先地位,占比超过全球的70%。液氨燃料预留、LNG双燃料动力等环保船型的研发和批量建造,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铺平了道路。

未来,持续投入绿色技术研发,推动整个产业链的绿色升级,势在必行。

而美国的所谓“附加费”更像是焦虑情绪的宣泄,恐怕难以真正阻挡中国造船业在全球市场上的强劲势头。

信源:127艘!订单大跌船价坚挺!最新全球造船业月报出炉 新浪财经 2025-01-21

1 阅读:1975
评论列表
  • 2025-04-24 09:17

    中国出口零艘。美国在全世界的港口都要收中国货船,包括中国造的货船高额费用。谁还敢买中国的船。

    苍山负雪 回复:
    别慌,美国不是以前的美国了,海洋霸权这一套对中国没用,只会让自己更加孤立

世墨墨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