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中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印度突然宣布对钢铁加税,而时机则正值万斯到访,引发外界猜测,这是印度向美国递交的"投名状"?
随后中方迅速做出强硬回应,坚决反对任何损害中国利益的交易。
印度的“墙头草”策略近日,美国副总统万斯带着家人访问印度,官方宣称四天行程,因为万斯夫人有印度血统,所以此行带上了些许“回娘家”的意味,然而,就在这温馨氛围之下,一场关于钢铁的贸易暗战已经展开。
万斯与印度总理莫迪会谈期间,印度突然宣布对部分进口钢铁加征12%的临时关税,为期200天,这意图很明显,那就是针对全球第二大粗钢生产国中国。

时机之巧合,令人难以不猜测印度此举意在讨好美国,欲牺牲中国利益以换取美印贸易谈判筹码,随后中国商务部迅速表态,坚决反对任何损害中国利益的交易,并警告美印切勿玩火。
美印的贸易关系一直磕磕绊绊,特朗普上台后,"美国优先"政策让很多国家,包括印度,都挨了关税大棒。

虽然莫迪今年2月访美时承诺降低一些美国产品的关税,还表示想买美国的F-35战机,但特朗普根本不买账,4月份照样对印度加征了26%的关税。
这次万斯去印度,表面上是为年底特朗普参加“四方安全对话”做准备,实际上还是想在关税问题上给印度施压,印度也挺配合,万斯刚到就宣布对钢铁加税,等于给美国送了份“投名状”,希望美国在其他贸易领域让步。

印度的钢铁产业一直供需不平衡,它本身是全球第二大粗钢生产国,产量不低,但经济和基建发展太快,钢铁还是不够用。
尤其是在2024/25年度,中国已经成为印度第二大钢铁进口来源国,仅次于韩国,中国廉价钢铁对印度国内钢铁产业冲击不小。

所以,印度加税既是为了保护本国钢铁产业,也是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大背景下,印度自保的无奈之举。
但这种“损人利己”的做法解决不了印度钢铁产业的根本问题,反而可能加剧贸易摩擦,损害和其他国家的经贸关系。

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印度的角色就变得很微妙,它一方面想跟美国合作,承接从中国转移出去的产业,在电子产品、玩具、制药、化工、汽车、电气等领域发展,另一方面又怕过度依赖美国,以后竞争时失去主动权。
这种摇摆不定的态度,让印度在中美之间不断试探,想当“墙头草”,两边都不得罪,从中渔利。

印度媒体就曾评论说,中国在中美关税战中处于下风,印度有机会抢中国的市场份额,甚至还有人觉得印度可以接手中国退回的波音飞机订单,这种言论暴露了印度想在中美贸易战中“坐收渔翁之利”的心态。
更让人警惕的是,印度居然还想发展1nm以下的芯片产业,想抢中国和美国在半导体领域的市场,这个雄心勃勃的计划,跟它LCA“光辉”战机项目长达50年的研发历程形成了鲜明对比,让人怀疑它的可行性。

印度在中美贸易战中打着精明的算盘,它知道美国需要一个亚洲盟友来制衡中国,而印度正好可以填补这个空缺,所以印度想利用自己的战略地位,在美中之间左右逢源,获取最大利益。
比如万斯访问期间,印度德里机场路和街道上挂满了万斯和莫迪的画像,营造出热烈友好的氛围,印度媒体也大肆宣传美印合作的潜力,向美国示好。

但这种“墙头草”的行为不可持续,国际关系中,信任最重要。印度反复无常的立场,最终可能会损害它在国际上的信誉,让美国不信任它,也无法跟中国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
中国的应对中国对印度的行为保持高度警惕,知道印度的最终目标是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不是真心跟任何一方结盟,所以在跟印度交往时,中国一直保持理性冷静的态度,尤其在高科技和制造业领域,避免过度依赖印度。
中国明白,印度的“机会主义”策略,可能会让它短期获利,但长期来看是不可持续的。

中国更倾向于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而不是建立在短期利益交换基础上的脆弱联盟,就像中国商务部发言人说的,“绥靖换不来和平”,对印度的妥协和让步,换不来真正的尊重和互惠互利,反而可能助长它的投机行为。
国际关系中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印度在中美贸易战中的举动,再次证明了这一点,它想在两大国之间找平衡,获取最大利益,但这种平衡很脆弱,稍有不慎就会打破,甚至付出代价。

对中国来说,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才是应对复杂国际局势的最佳策略。
既不盲目对抗,也不轻易妥协,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寻求与其他国家的互利合作,这才是中国在全球化时代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
信源:印度宣布自本月21日起对部分钢铁产品临时征收12%保护性关税 2025-04-22 界面快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