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子向美侦察机反光,志愿军204车皮物资被毁,朝鲜员工招不得!

凡梅说历史 2023-06-10 20:18:06

抗美援朝的铁道英雄们

“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兵精粮足,战无不胜。——诸圣邻”

熟知抗美援朝历史的朋友知道,志愿军在朝鲜战场的前三次战役都异常凶猛,更是打出了名声,打出了国际话语权。

然而后两次战役,志愿军却没有前三次战役的战果辉煌,这与后勤物质保障不无关系。

常言道,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

今天轩羲十三和大家聊聊志愿军后勤保障的故事。

1950年7月13日,中央军委做出《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毛主席看了决定后随即批示:同意,照此执行。

至此,第十三兵团的38军、39军、40军,原在东北的42军,加上炮兵1师、2师、8师,二十五万五千人,组成东北边防军,并奔赴安东、辑安、本溪,待令而入朝作战。

志愿军跨过鸭绿江

第十五兵团副司令洪学智刚带兵打完万山群岛战役,击沉敌舰4艘,重伤敌舰队司令,创造了木帆船打军舰、以劣胜优的奇迹,便被调到新组建东北边防军,出任副司令,协助司令邓华整训备战。

此后,朝鲜战局发生巨变,9月15日,美军从朝鲜半岛南部西海岸仁川登陆,并跨过三八线,并占领平壤,企图迅速占领整个朝鲜,并公然声称:

“在历史上,鸭绿江并不是中朝两国截然划分的、不可逾越的障碍。”同时,美国飞机多次侵入中国领空,轰炸丹东地区,战火即将烧到鸭绿江边。

唇亡齿寒,都打到家门口了,经过三次会议终于做出了出兵朝鲜的决定。

为了方便在朝作战,东北边防军在跨过鸭绿江后,又改名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既是志愿也是支援,反正美军也打着“联合国军”的旗号,彼此彼此。

洪学智成为志愿军副司令员,分管的是司令部、特种兵和后勤工作。

为什么会选择洪学智掌管志愿军后勤呢?因为他在红军长征时期便被称为“后勤部长”了。

洪学智

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发动嘉陵江战役,随即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

时任红四方面军第4军政治部主任的洪学智,便做的是后方收尾工作,发动组织群众,收集粮草,管理后方医院,后勤管理能力可见一斑。

后来在地方武装林立、国民党反动统治强压下,洪学智依然组织民运部、保卫部,筹集几万斤粮食和几百只牛羊,送给中央纵队,解决了大问题。

一时间,洪学智的后勤管理能力在红军队伍中得到认可。

由他负责志愿军后勤是众望所归。

然而,志愿军的后勤工作难度极高,在朝鲜战场上,美军平均13个后勤人员供应1个兵,而志愿军则是1个后勤人员要供应6到10个兵,这样的后果便是,美军一个团的火力都比我们1个军的火力强。

那时,志愿军因为弹药和粮食物资的问题,一般只能维持七天,无法做到持续进攻,也因此,李奇微总戏称志愿军的战术为“礼拜攻势”。

李奇微

由此可见,志愿军后勤保障工作的压力有多大。

为什么难度如此之大呢?究其原因有四点:

一是因为朝鲜遭受美军的狂轰乱炸,城市被严重破坏,工厂停工、农田荒芜,以前那套就地取材,发动群众的路子行不通。志愿军的粮食不仅要自己吃,常常还会分一部分给苦难中的朝鲜人民。

二是美军不像内战中的国民党军队,美军一旦拿不走武器、弹药和粮食,便会统统烧光、毁坏。以前那套“没有吃没有穿,自有那敌人送上前;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也行不通了。

三是美军拥有绝对的制空权和制海权,苏联的空军支援实在有限。志愿军原本想利用卡车进行运输。但在美军轰炸机的轮番轰炸下,3000多辆卡车一个月时间便损毁殆尽,丧心病狂的美军后来连牛车、马车都没有放过,凡是能运输的装备都被毁掉了。

最后一点也是让很多中国人难以接受的一点,战争刚开始时,朝鲜并不允许志愿军使用他们的铁路系统,因为这涉及他们的主权问题。这是什么道理?我们的志愿军战士用生命对抗美军,不仅为自己,也为了朝鲜,我们只是在战时使用铁路而已,也许他们被苏联坑怕了吧。

面对这些困难,志愿军后勤运输工作怎么开展呢?只有最古老、最笨拙的办法,肩扛手拿。即使如此,运输还只能在夜间进行,因为白天美军的飞机还是要追着轰炸。

不能快速地运送物资,前方的志愿军将士面对严寒,只能穿着单薄的衣服,面对食不果腹,只能一把炒面,一把雪。

面对陌生的战场、陌生的敌人、陌生的作战样式,洪学智并没有退缩,他深入分析战局,及时向彭德怀司令员、军委提出后勤要加强组织领导、实行集中统一指挥的建议。

此后,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成立,洪学智兼任后方勤务司令部司令员,同时调配诸兵种协同后勤作战。

志愿军运输物资

他也根据作战后勤保障需要,在兵站、分部以及财务、军需、卫勤、军械等专业做了充实完善,制定了工作机制和标准,形成了统一指挥、上下衔接、前后贯通,能打、能防、能运、能供的全能保障体系,实现了由单一兵种后勤向诸兵种合成后勤的转变,提高了志愿军后勤保障能力。

前三次战役,志愿军后勤通过自己的努力,保障了战事的供给。可前三次战役后,战线越拉越长,后勤供给光靠肩扛手拿,人工搬运越来越跟不上战争需求,志愿军曾经的兵力优势越发不明显。

抗美援朝是出国作战,远离后方,以前我军所熟悉的主要是“他供”的方式已由“自供”所取代。

一线部队的战斗力是动态的,不是固定不变的,有一个持续生成的过程。如果后勤保障不及时,战斗力自然就会下降。这时候,后勤保障显得尤为重要,部队机动开进、粮弹物资补给、伤病员转运救治等后勤力,是部队战斗力持续生成的重要支撑。

彭德怀也发现了这个问题,后勤力本身就是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战斗力之外的保障因素。后勤运输线是战斗力的“生命线”。抗美援朝战争打到中后期,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拼后勤。

为此,彭德怀在第二次战役前后,向东北局提出要加强铁路运输和建立统一指挥机构的要求,同时请求中央派出铁道兵。

帮助修建朝鲜铁路

中央得到意见后,立即向朝鲜提出要求,最终金日成勉强松口,取得了原则上的一致意见,同时也成立了以刘居英为司令员的东北军区铁道运输司令部,专门负责支援前线运输。

经过多次努力,中国和朝鲜之间的铁路才得以畅通,朝鲜境内的铁路才给志愿军运输武器、弹药和粮食。

然而很快新的问题又出现了,虽然朝鲜境内的铁路可用,可铁路只有一条,中国和朝鲜都在用,军用和民用挤在一起,缺乏统一调度,很容易出现抢铁路、抢运输的现象。

这样的结局便是武器、弹药和粮食等物资严重堵塞,1950年底,光挤压的车辆就达到了329辆之多。这样的堵塞惹来的只有美军轰炸机的空袭。

面对这样的情况,彭德怀和洪学智都心急如焚,于是又向毛主席报告:

“运输问题若无速效解决办法,势必延长战争。”

毛主席看到报告后,也多次和朝鲜进行交涉谈判,可在铁路统一管理、铁路军管制存在巨大分歧,而迫在眉睫的建立中朝联合军管机构更是遥遥无期。

双方的主要问题节点还在中朝联合军管机构到底谁主要领导的问题。当时,朝鲜的铁路和火车早已在美军过三八线后,就被摧毁殆尽。能够运输的铁路是中国铁道兵抢修的,火车是中国开过来的,要运输的物资也主要送到志愿军处。

无论从哪方面讲,中朝联合军管机构都应该由中国领导、负责。但朝鲜还是旧事重提,主权问题!国土都要没了,还谈什么主权问题,中国不是帝国主义,仗打完了,建设好的铁路还是你朝鲜的!

身处前线的彭德怀和洪学智焦急万分,前方将士不仅要忍饥挨饿,还要面对美军的进攻。

再不解决铁路运输问题,这仗就很难打了。于是,洪学智风尘仆仆,带着彭德怀的报告,于1951年4月,从朝鲜回到中南海,当面向周总理做了汇报。

关键时刻,周总理终于找到解决问题的根子,于是向斯大林发出电文,要求苏联出面协商,妥善解决。

周总理

斯大林收到电文后,随即回电,并赞成中国的意见:

“朝鲜铁路必须交由朝鲜的中国司令部管理。从领事的报告看,金首相是支持这个意见的,但是朝鲜的部长们似乎反对这个意见……为了顺利地进行解决战争,这个办法是必须采取的。总的来说,我们认为,为朝鲜本身利益招降,中国和朝鲜最好建立更密切的国家关系。”

斯大林的电报送达朝鲜后,金日成终于松口,并在1951年5月,签署了协议,对管理体制、组织机构、运力分配进行了明确,并确立了由中方作为主导的联合军管体制。

至此,铁道运输部、铁道抢修部、志愿军高炮部队协同作战的境况出现,也确保了后勤物资从东北到朝鲜战场。

然而很快又发现了新问题,这一次是用人问题。

三登火车站——志愿军重要的后勤枢纽,一个位于成川以南,平壤以东,位置极其隐蔽的火车站。

三登火车站

因为隐蔽性很好,一直没有被美军侦察机发现,所以三登火车站一直担负着志愿军五个军的物资储备、转运的任务,志愿军战士的武器、弹药、食物都依赖于此。

三登火车站原本的管辖区是在朝鲜人手上,火车站里招募了一批朝鲜员工搬运物资也是正常的。

然而正是此举,却给韩国的特务留下了“空子”。

1951年4月的一天,就在大家紧锣密鼓地装备物资,往前线运输物资时,意外发生了。

几个朝鲜铁路员工的形迹可疑,其中一人还怀揣着一面大镜子。因为语言不通,负责三登火车站保卫的卫兵也没有为难他们,于是将这些人放了进去。

几人进入火车站,观察一番后,便拿着镜子借助太阳光朝天空射去,就在大家不解之时,两架美军侦察机出现了,侦察机捕捉到镜子反光后,记住位置后立即飞离。

很快B-29轰炸机编队朝三登火车站飞来,一阵呼啸后,密密麻麻的燃烧弹从天而降,经过10个小时的不间断轰炸,整整204车皮的物资毁于一旦。据统计,这次被毁的物资有285万斤粮食、33万斤豆油、40万套单衣衬衣、19万双鞋子,还有不计其数的武器、弹药等。

B-29轰炸机编队

这一次空袭给志愿军带来的困难的是前所未有的,这也成了志愿军后勤史上最为惨痛的一幕。

韩国的特务利用铁路运输有朝鲜员工的情况,进行伪装,从而潜入车站,对志愿军的铁路运输进行破坏。

除了给美军侦察机打信号外,韩国的特务还通过胡乱调度,明明该绿灯他打红灯,明明该红灯他打绿灯。

著名的战地记者西虹曾跟随巴金一起到朝鲜开展战地采访,就在他们刚进入朝鲜时,就听闻因为韩国特务搞鬼打了错误信号,直接导致列车朝志愿军撞去。

既然问题出在人身上,那就必须解决人的问题,于是在中方作为主导的联合军管体制下,不再招募朝鲜员工,即使招到了,也尽量送到一线部队打仗,不予留在后勤运输上。

为了阻止志愿军,美军无所不用其极,他们仗着空军优势,趁着朝鲜境内爆发大洪水,便以空军为主题,对志愿军的后勤补给线进行轰炸,从而达到切断志愿军前线和后勤保障之间的联系。

这便是李奇微提出的“铁路绞杀战”。

为了应对美军的空袭,志愿军也开始加强防空力量,并在铁路沿线调拨了大量的高炮团,并采取“集中兵力,重点保卫”的策略,狠狠地打击了美军轰炸机的嚣张气焰。

志愿军高炮团

即使铁路被美军轰炸机炸毁,铁道兵也能很快将铁路抢修好,这便出现了美军飞机不断轰炸,志愿军的铁路运输依然不断的现象。

为了防御美军轰炸,后勤司令洪学智还发明了一套“赶羊过路”的行车方法,也即是在通车的晚上,事先将已经装好的火车皮集结在抢修现场附近的安全路段,等抢修一完成,立马通车。

一旦通车,列车便一列紧接着一列向同一个方向行进,每列车之间只差几分钟,每列车的尾部都有人随时敲响弹壳或者钢轨,进行提醒,以免列车首尾相撞。

不仅如此,通过摸索美军轰炸时间,一般集中在22点到零点,洪学智便提出了“抢22点”的计划,通过预判敌人可能轰炸的桥梁、车站,然后按照预定计划编组列车,优化行车方法,抢在美军轰炸前最大程度突破封锁区。

洪学智领导下的后勤司令部在很短时间里,将志愿军12万3800吨的武器、弹药,足够吃八个半月的粮食送到了前线,确保了战争的需求。

志愿军反铁路绞杀战

就这样,李奇微实施的“铁路绞杀战”在后勤司令洪学智的调度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李奇微面对志愿军的“反绞杀”,这样说道:

“对铁路实施绞杀战的效果是令人失望的,凡是炸断的铁路,很少是在24小时内能修复的。”

1951年10月,志愿军入朝作战一周年,朝鲜决定授予彭德怀一级国旗勋章,被授予殊荣的彭德怀并不高兴,心中更多的是不安。他托着勋章说道:

“这枚勋章授给我不合适,第一应该授给高麻子,第二应该授给洪麻子,如果没有他们两人昼夜想办法支援志愿军的粮弹物资,志愿军是打不了胜仗的。”

是啊,一顿饭难倒英雄汉,吃饱才有战斗力,战场上的士兵如果有饭吃,作战意志再坚强也扛不住肚子饿。

抗美援朝期间,敬爱的志愿军运用人力、物力及各种技术手段,保障作战需要、部队生活和军队建设方面的后勤工作,为战争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根据统计,志愿军后勤共接运从中国运往前线的物资260多万吨,补充枪械48万多支(挺)、火炮1.3万多门、汽车2.1万多辆,救治伤员38万多人次、病员45万多人次,修复枪支7.5万多支(挺)、火炮1.4万多门次,新建公路2500多千米,加修公路8100多千米,新建仓库1.5万多个(座),病房6900多间,简易营房7万多座,汽车运输204.4万多台次、3.27亿多吨千米、48.多万吨运量,铁路运输38.5万多车、800多万吨运量。

整个后勤部队共涌现出功臣4.8万余人,集体立功单位766个。

1953年7月27日,战争双方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历时2年零9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宣告结束。至此,我们立即将铁路交还给朝鲜管理,并没有出现朝鲜所谓的主权问题。

文/轩羲十三

3 阅读: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