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和粟裕之间的关系究竟怎样?1958年陈毅为什么严厉批评粟裕?粟裕却说:陈毅同志非常了不起!
陈毅和粟裕的搭档,一直是军迷们热衷讨论的话题。
有种说法是,陈毅和粟裕就像秤不离砣,砣不离秤,两人配合默契。陈毅的成就里,粟裕贡献不小;反过来,粟裕要是不在陈毅的领导下,恐怕也难以施展拳脚。
有人认为“陈不离粟,粟不离陈”的说法并不成立,因为在两人配合最默契、战果最辉煌的解放战争时期,他们也很少有机会在一起工作,因此不存在谁依赖谁的情况。
有人翻出陈毅和粟裕过去的一些争执,想说明他俩关系并不好。尤其是1958年粟裕挨批时,陈毅第一个站出来批评,让粟裕处境很尴尬。这些人想用这些事来证明,陈毅和粟裕不仅私交一般,连工作上的配合也不怎么顺畅。
陈毅和粟裕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交情?在解放战争时期,他们之间出现的几次意见不合,是不是只是普通的职场分歧?到了1958年,陈毅为何会突然带头批评粟裕?这些事情的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真相?
想要搞清楚这些并不难,最重要的是要结合具体的情况来看问题,不能光盯着表面现象就下结论。
在陈毅和粟裕正式搭档之前,他们就已经相识多年了。
陈粟两位将军的相识要追溯到很早以前。1927年南昌起义那会儿,粟裕在叶挺手下当警卫班长,跟着队伍一起参加了这次起义。要知道,参加南昌起义后来几乎成了我军高级将领的共同经历。
起义军按照既定路线向广东进发时,陈毅赶上了大部队,随后被安排担任第11军25师73团的政治指导员。
当时粟裕只是个默默无闻的基层军官,而陈毅早已崭露头角,早年在法国就与周恩来并肩作战。陈毅的到来让周恩来重振精神,恰逢蔡廷锴带着一个师叛变,陈毅豪气干云地说:“叛徒跑了,我陈毅来了!”
南昌起义后,朱德和陈毅带领部队发动了湘南起义,接着上了井冈山与毛泽东会合。陈毅和毛泽东、朱德一起,成为红4军的创建者,而粟裕则始终跟随这支队伍。
陈毅和粟裕随后前往中央苏区,在那里粟裕的进步非常显著。在长征开始前,他已晋升为红7军团参谋长,成为红军中的重要指挥官。
在长征的漫长征程里,陈毅和粟裕都没能同行。陈毅因为受伤留在了中央苏区,而粟裕则跟随红7军团去与方志敏会合,最终两人都留在了南方,成为南方八省红军游击战争的重要人物。不过,由于环境极其艰险,尽管他们都在南方,却没能待在同一处。
1939年冬天,陈毅和粟裕开始正式搭档,陈毅担任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的一把手,粟裕则担任他的副手。
陈毅的资历比粟裕深厚很多。在南昌起义中,陈毅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是他帮助朱德整顿部队,发动了湘南起义,并与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师,才使得南昌起义的火种得以保存,否则很难说起义能否继续下去。
陈毅后来上了井冈山,和毛泽东、朱德一起被称为“井冈山三巨头”,他还曾经当过红4军的最高领导,就是前委书记。
即便到了中央苏区,陈毅的职位有所下降,但他依然担任江西军区总指挥和西方军总指挥,算得上是个重要人物。相比之下,粟裕只是一个小部队的参谋长,说话的分量自然小得多。
在新四军时期,陈毅的作用非常关键。表面上,他只是四个支队的司令员之一,但由于他还兼任军委新四军分会的副书记,所以在军中的实际权力仅次于项英,是军中的第二号人物。
1939年11月,为了更好地指挥新四军在江南的部队,上级决定将第1和第2支队合并,成立江南指挥部,由陈毅担任司令员,粟裕任副司令员。
陈粟二人从此携手共事,他们的名字开始被大家熟悉,成为继朱德毛泽东、刘伯承邓小平之后的又一对革命伙伴。新中国成立后,他们依然在华东地区并肩工作,延续着这份合作。
陈粟搭档:声名显赫,一次行动解放了东南大片地区。
陈粟搭档打的首场漂亮仗,就是巧妙地把新四军的主战场从皖南转移到了苏北。
新四军调整战略方向是必然选择,皖南一带国民党军队数量庞大,在兵力、地形和群众支持上我们都处于劣势,所以毛主席早就深谋远虑,建议部队将主要力量转移到苏北地区。
陈毅是最早理解并落实中央战略部署的领导人之一。他与粟裕密切配合,巧妙利用日军、伪军和国民党顽固派之间的矛盾,对韩德勤、李明扬、李长江等地方势力采取不同策略。通过黄桥战役的胜利,新四军成功在苏北站稳了脚跟,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皖南事变之后,陈毅担任新四军代军长,刘少奇任政委,他们在江苏盐城重新组建了新四军的指挥部。经过这次挫折,新四军不仅没有被打垮,反而变得更加强大。部队规模迅速扩大,从最初的1万多人发展到7个师、9万多人,足足是成立之初的9倍!
当时,粟裕是第一师的师长。
陈毅和粟裕在解放战争中的卓越功勋,早已成为历史丰碑,他们的战果令人叹为观止!
陈毅和粟裕一开始都遇到了挫折,陈毅在泗县吃了败仗,粟裕虽然苏中七战七捷,但还是丢了淮安和淮阴。后来华东野战军成立,陈毅负责统筹全局,粟裕主管军事,从此华野打出了一系列让人惊叹的大胜仗。
从孟良崮到济南,从淮海到渡江,粟裕打出了"战神"的名号,他创下了一场战斗消灭55万敌军的惊人战绩,这个纪录到现在都无人能超越。在渡江战役中,第三野战军和第二野战军,再加上第四野战军的一部分,联手把国民党的南京政权给推翻了。特别是南京、上海、杭州这三个东南地区最重要的城市,都是陈毅和粟裕带领的第三野战军给解放的!
陈毅和粟裕在战场上意见不合,恰恰展现了粟裕卓越的军事才能,同时也彰显了陈毅胸怀坦荡、公正无私的品格。
这几次战役的决策差异充分展现了粟裕在军事指挥上的过人之处,相比之下,陈毅虽然也是位杰出的军政人才,但在战术运用上确实稍逊于这位常胜将军。
不过说到陈毅和粟裕之间的分歧,我觉得最能展现两人风格差异的,还是粟裕提出南下作战这个关键决策,这件事对整个战局走向都有着重大影响。
刘邓部队长途跋涉进入大别山后,中原局势虽有好转,但压力依然巨大。由于中原是敌军重点防守区域,刘邓、陈粟和陈谢三支主力部队深入中原,战事陷入僵局。毛泽东对此十分忧虑,于是想出了一个高明的策略:派遣粟裕带领华野三个主力部队南下,展开大规模作战,再次进行类似刘邓部队的远距离突袭,彻底打乱江南敌军的防线!
粟裕最初确实打算好好完成这次战略任务,但在筹划时,他有了自己的想法:这次南下主要是为了吸引敌人过来,减轻中原战区的负担。可仔细一想,他发现国民党在中原的两支精锐部队根本不会南下,而桂系的两支主力部队蒋介石也不会放他们走,怕他们趁机壮大。再加上,如果三个主力纵队都去东南,中原的兵力会被削弱,反而对局势更不利。
粟裕觉得,在中原地区打一场大规模的歼灭战会更合适。
陈毅不认同粟裕的观点,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这个战略计划是他和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共同商定的;第二,经过多年革命斗争的考验,他对毛泽东的领导能力早已心服口服。
在红四军"八大"召开之前,陈毅与周恩来、李立三在上海花了两个多月时间共同完成了"九月来信"的起草工作。在这个过程中,陈毅逐渐认识到毛泽东的卓越才能,从此真心实意地认同并拥护毛泽东的领导。
粟裕向陈毅详细说明了自己的想法,陈毅听完觉得很有道理,就支持他向中央发电报表达意见。最终,毛泽东同意了陈毅和粟裕的建议,决定不分散兵力南下,而是集中主力在中原地区打一场大规模的歼灭战——这就是后来淮海战役的最初战略规划。
1958年,陈毅为什么会在批判粟裕时第一个站出来说话?
1958年,粟裕因“个人主义”受到批评,那次会议上,陈毅是第一个站出来发言的人。
很多人都觉得陈毅和粟裕之间关系紧张,认为陈毅在关键时刻没有帮老朋友一把,反而让粟裕的处境变得更加艰难。
有些人看了些网络小说和将军传记,就把里面的故事当成真事,还编造了不少情节。比如陈毅的儿子陈小鲁后来娶了粟裕的女儿粟惠宁,结果被传成了粟裕"收留"了陈小鲁……
陈毅在世时虽然处境艰难,但毛泽东还是出席了他的追悼会,这已经算是一种变相的认可了。相比之下,粟裕生前始终没有得到平反。至于说粟裕收留陈毅的儿子,这种说法实在有点荒谬。
陈毅在批评环节第一个发言,主要是想为会议确定方向,防止有人借机捣乱。等到粟裕做完自我批评,陈毅又是第一个带头鼓掌表示支持。这些举动已经很能说明他的态度了。
新中国成立后,陈毅和粟裕都调回了北京,但两人很少有机会碰面。陈毅主要在国务院担任副总理,虽然名义上还挂着军职,实际工作重心在地方事务上。而粟裕则全身心投入军队建设,担任总参谋长。一个管地方,一个管军队,工作上没啥交集也很自然。
要是粟裕和陈毅之间真有什么不和,他干嘛还要在回忆录里把陈毅夸得那么好?干脆不提不就行了?再说,陈毅去世后,粟裕还把女儿嫁给陈小鲁,这不正好说明两人关系有多铁吗?
粟裕的宽广胸襟和非凡气度确实让人敬佩,陈毅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也始终如一,或许正是这种志同道合,才让他们彼此欣赏、互相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