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争年代,一支部队能不能打胜仗除了天时地利等外界因素影响之外,人的因素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
也只有让军队上下一心,做到三军用命,才能把战斗力发挥出来,因此指挥员的人选上也就极为重要,正所谓“千军易得,良将难求”是也。作为一员骁将,晚年时黄永胜的儿子黄正曾与他谈及一个问题——“你最好的上级是谁?”
讲道理,这个“好”本身就是一个比较主观的问题,因此难免会有个人好恶。
不过令黄正意外的是父亲黄永胜却并未提及他的老上级、对他相当倚重的林彪。反倒表示如果不算毛主席,罗荣桓元帅当属第一位,另一位则是曾在广东配合过的陶铸。
那么罗荣桓作为十大元帅里的政工元帅,为何会成为黄永胜眼中除毛主席外排在第一的“最好上级”?
这还要从当年的战斗经历说起。
1910年,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内忧外患,内部腐朽的清王朝大厦即将倒塌,外又有各种列强环伺,民众的生活可以说是民不聊生。
这一年的湖北咸宁县,黄永胜出生了。黄家家境很是贫寒,黄永胜自然也没条件读书,为了生活下去他也不得不和当时很多青壮年一样选择了参军。
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政变,国共第一次合作宣告失败,国内的局势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面对蒋介石的疯狂抓捕,共产党人自然不会坐以待毙,积极筹划起义。而当时的黄永胜则在张发奎领导的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服役。不过令他想不到的是这支部队表面上是张发奎领导的军队,实际上则是党的军队。该团的团长卢德铭和参谋长韩浚都是党员,两人早就在团里安排了很多同志。
八一南昌起义爆发后,卢德铭果断脱离了张发奎,决定奔赴南昌寻找起义部队。无奈敌人攻势太猛,南昌起义部队已经被打散,下落不明。卢德铭只好带领部队去江西铜鼓、修水一带驻扎打探消息,几番周折,终于找到了组织。
卢德铭赞成毛主席的秋收起义方案,认为应该放弃大城市,从农村根据地起步,于是被任命为秋收起义总指挥。
黄永胜也跟着卢德铭也加入了起义部队,这一期间黄永胜也同罗荣桓相识。
秋收起义遇到挫折,卢德铭牺牲后余部也跟随毛主席前往井冈山,并在经过三湾村时完成了三湾改编。
黄永胜也在此时被编入工农革命军第1师第1团3营9连2排4班当班长,而该连队的党代表是罗荣桓。
黄永胜、罗荣桓之间可以说是差别巨大。这种差距不仅是学历上的,罗荣桓是当时起义部队里凤毛麟角的大学生,黄永胜则没有读过书;还更有着性格、处事方式上的。为此,罗荣桓还因为黄永胜管理战士时直接批判了他。
在井冈山不久,黄永胜就凭借勇猛的作战作风、刚正不阿而正式入党,成为一名党员。但是他由于性格直率、不太善于做战士工作,却导致了矛盾。
1928年年底,随着冬天的来临,气温降低,战士们也就需要一些柴禾取暖御寒。不过由于忙于事务,黄永胜这个班的战士却没能来得及砍柴,于是也只能裹着单被取暖,可实在难忍之下,一个战士外出不久便抱来了一捆柴火。显然 柴火是从老乡家所拿,这也显然违背了红军的纪律,黄永胜自然不悦便要求战士将柴火还回去。但这位战士不同意,两人就争执起来,于是他打了这位小战士。
罗荣桓听说了这件事,立刻把黄永胜叫了过来询问情况,黄永胜解释说是战士违反了纪律,不听指挥,才被迫打人。
罗荣桓想了想就问他:如果不打人,你能不能把队伍管理好?见他答不上来,罗荣桓建议他换位思考,这样做能不能带好队伍。
听了这番话,黄永胜想起了之前他曾经在街上丢了1个银元,这1个银元是全连一天的菜钱,可以说是比较大的经济损失。事后罗荣桓只是耐心教导他做事要细心,没有处罚他。想到这件事后,他惭愧的向罗荣桓承认了错误,并承诺以后坚决不打战士。
后来黄永胜的战功越来越多,从班长升到了团长,但脾气也有些大了,多少有些骄傲自满,不愿意听取政委的建议,闹了不少矛盾。
抗战爆发后,他担任了685团团长,政委是邓华,但两人经常吵架。最后事情闹到了林彪、聂荣臻和罗荣桓那里。
三位领导商议后,认为关键时刻不能内部闹矛盾,决定任命杨得志去685团当团长,他去独立团当副团长。
这事让黄永胜颇为生气,毕竟从团长撸为了副团长,倒也颇有几分“李云龙”的意思。罗荣桓知道他有情绪于是主动找他谈话,劝说他从大局着眼让他放下情绪,最终他改变了态度,一门心思打好仗。
抗战胜利后,黄永胜担任了晋察冀军区第二野战军热辽纵队司令员。此时,四野已经通过“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稳住了战局。进入东北比较迟的他急于立功,积极主动找仗打,在47小时内歼敌12000余人。但事后上级却批评了他,因为他在部队尚未休整好的情况下急于出击,过于冒险。
最终林彪决定把他调离8纵,他得知后大为恼火,直接跑去哈尔滨治病。不过过了一段时间,等他情绪稳定下来后,林彪又把他调到6纵当司令员,要知道6纵可是四野的王牌部队。地位不降反升,这也充分说明了林帅的指挥才能。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第13兵团文工团要去香港采购物资,担任兵团司令员的他想借这机会去香港看看,于是不给上级请假,直接带上两个军政委就出发了。当时香港有很多特务在活动,显然这是很不稳重的行为。
事后林彪大骂他,罗荣桓虽然也很生气,但坚持以理服人的原则,同他坐下来好好谈了谈,他认识到错误后很后悔。
1963年12月16日,罗荣桓病逝。
黄永胜闻讯后非常悲痛,对家人说:如果没有罗帅,就没有我的今天,以后遇到事我去问谁呢。
他在广州为罗荣桓举行了盛大的追悼会,后来他被卷入了复杂的局势中,没有把握好方向,晚年的他回忆起罗荣桓,感叹说如果罗帅一直都在,就不会犯那样的错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