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起新中国的地理学家,就不得不提及一个人,他就是李四光。他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毅然决然的选择回国,并为新中国的能源事业和地质勘探科研等诸多方面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是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他却也不可避免的遭受到了冲击,而这种冲击甚至于就连他的葬礼上都难以避免。
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因动脉瘤破裂抢救无效去世,终年82岁。
而在接下来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的李四光遗体告别仪式上,当周恩来冒雨前来时却赫然发现竟然并没有为李四光准备悼词。
当时担任主持的郭沫若正欲说些什么,周总理却并没有迟疑而是直接站在麦克风前说到:“我们国务院的工作没有做好,没有给李四光同志写悼词”。
承认过失可也要弥补才是,遑论告别仪式等不得。
就在这时,周总理一边说着一边从口袋里掏出了一封信笺,表示决定用这封出自李四光女儿李林的信当做悼词。这才算是化解了问题。
心怀祖国李四光,1899年出生于湖北黄冈团风县回龙镇下张家湾村的一户贫寒之家。
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外有强敌环伺,内有动乱不断。好在,李四光的父亲李卓侯算得上是一位读书人,执教私塾。他自然也深知教育的重要性,于是自幼李四光便能接受教育。
1904年,是李四光人生中的关键一年。凭借多年的寒窗苦读,在武昌继续学业品学兼优的他得到了老师的照顾,获得了公费留学资格,被派往日本东京宏文学院学习。而在日本期间,他认识了宋教仁、马君武等爱国志士,并深受他们影响决定投身到爱国事业中,也于1905年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
1910年,完成学业后,他继续在同盟会中发挥作用。武昌起义爆发后,他被安排到湖北军政府实业部任职。
对工业很感兴趣的他希望大力发展实业,缩小和西方国家的差距。然而,袁世凯掌权后旧军阀和官僚习气依然在社会上大行其道,他愤而放弃了职务挂靴而去。
眼看实业这条路走不通,他决定继续学习,走科技兴国这条路。
1913年,他争取到公费赴英留学的机会,成为英国伯明翰大学的留学生。在英国期间,他抓紧一切时间和机会认真学习,先学采矿,后改学地质。1918年,他凭借出色的成绩获得了伯明翰大学自然科学硕士学位,成为了当时极少数拥有该学科硕士学位的中国人。
毕业后,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邀请他担任了北大地质系主任兼教授。1922年的中国虽然处于军阀混战时代,但为了推动地质科学的发展,国内已经成立了地质学会,他被推举为副会长,1928年又担任了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
李四光鼓励学生们一定要刻苦学习,用科学和文化去改变国家的命运。
抗战爆发后,研究院几次被迫搬迁,一路搬到了广西桂林等地。
由于李四光在地质科学领域很有名,期间蒋介石还曾利用李四光前往重庆参加会议的间隙,宴请李四光,不过以身体不适为由,引起蒋介石的不满。没过多久,他又辞去了在国民政府担任的职务。而周恩来在得知此事后,便多次派人去联系他。
1945年,他因劳累过度而病倒,周恩来亲自来探望他,经过一番交谈,李四光也自然知道民心向背,遂决心彻底脱离老蒋的控制,对于老蒋许诺的职务也都坚决拒绝。
1948年,第18届国际地质学会会议在英国伦敦召开,他受邀作为中方科学家代表参会。并借这个机会暂避风头,他和夫人果断前往英国,这一走就是1年多。
1949年,新中国成立,新政协也很快成立,在周总理的推荐下,他担任政协委员。李四光和夫人果断选择买票回国,但此事被一些人阻挠,他只得转站法国才历经坎坷终于回到了祖国,并迅速投入了科学事业中。
1952年,他被任命为地质部部长,积极带领科研人员四处奔走,努力寻找石油资源。
在他的科学理论指导下,中国陆续发现了大庆、胜利、大港、华北等油田,使得国家摘掉了“贫油”帽子。
除了寻找石油和研究地质地貌,他还致力于研究如何应对地震灾害。
1966年,河北邢台发生了6.8级大地震,当时已经身患动脉瘤的他,坚持去灾区亲自考察研究。而他提出的著名的四大地震带也是人尽皆知。
1971年4月29日,他突然感到身体不适,医生检查后发现他的动脉瘤已经破裂,情况危险。周总理得知后要求医生们全力抢救,但已82岁高龄的他最终还是去世了。
事后,他的女儿李林给周总理写了一封信,信里面有李四光最后想说的一些话以及关于地震预报、地热、海洋地质等方面的问题。
但事发突然,李四光并没来得及交给周总理,只得由女儿李林代为转呈周总理,期间又有李林对父亲的一些肺腑之言。
当周总理抵达告别仪式得知没有为李四光准备悼词,勃然大怒,立刻严肃的批评了有关部分负责人。
事实上,晚年的李四光能够稍微躲过批斗,也都赖周总理的特别关怀。
而后也就有了周总理以这封信为悼词的决定。总理大声的念了信中李四光对祖国科学事业的一些建议和想法,还有对年轻后辈的殷殷嘱托,令听者感动落泪者众。
而直到现在,地质学专业的学生们还在学习着这位前辈科学家的宝贵科研成果。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