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叫林慧,今年32岁,初中学历,未婚。
出生在一个小县城,母亲在我4岁那年病逝,父亲在母亲去世不到一年就再婚了。
我从小是在姑姑家长大的,姑姑是我父亲的亲妹妹,待我像亲生女儿一样。
我的人生,从小就注定了与别人不同。
小时候我常常羡慕别的孩子有爸爸妈妈一起接送放学,而我只有姑姑一个人,为了照顾我,她至今未嫁。
她是一名小学教师,生活清贫却把我照顾得无微不至。
我也从小懂事,知道自己是“借住”的孩子,不敢太顽皮,不敢太依赖。
我初中毕业后,姑姑因为身体不好,劝我早点工作,于是我去了镇上的一家服装厂打工。
后来换了几份工作,一直没离开这个小县城。
现在在一家超市做收银员,工资不高,但胜在稳定。
姑姑退休后身体越来越差,我就开始照顾她。
她常说我比亲闺女还亲,我听了心里酸得不行。
而我的父亲,早就有了新的家庭。
他和继母结婚后生了一个儿子,比我小12岁。
我们几乎没有联系,父亲偶尔打个电话,也是为了让我“理解”他的难处,说什么“男人不容易”“你继母其实对你也不错”,可这些话我听听就算,从来没放在心上。
直到那一天,我被父亲邀请参加他的新房乔迁宴,却万万没想到,竟然会听到那样一句话——“这房子,以后给你弟弟当婚房。”
02事情的起因,其实也不复杂。
那天我像往常一样在超市上班,姑姑突然来了电话,说父亲打电话给她,邀请我们一起去参加乔迁宴。我当时愣了一下,乔迁?什么时候买的房?我一无所知。
我本不想去,但姑姑劝我:“毕竟是你爸,去了也没什么坏处。”我知道姑姑是想让我和父亲修复关系,她一直是个和善的人。于是我勉强答应。
乔迁宴是在县城新开发的一个小区里,楼盘不便宜,听说一平方米要五六千。我们站在那栋刚装修好的新楼前,我心里五味杂陈。
父亲站在门口迎宾,一见到我和姑姑,脸上露出罕见的笑容:“哎呀,小慧来了,快进来看看新房,老李家也算是翻身了!”
我没说话,只是点点头。继母也跟着迎上来,脸上带着应酬式的笑容:“小慧啊,哎呀你长得越来越像你妈了。”
我心里一紧,母亲的事她有什么资格提?但我依旧忍着没说话。
新房是一套三室两厅,简洁装修,家具也新。父亲满脸骄傲地介绍:“这可是我和你继母一砖一瓦凑出来的,贷款也背了不少呢。”
我低头走进客厅,墙上挂着一家三口的全家福,父亲、继母、还有那个比我小十二岁的弟弟。照片里他们笑得温馨,我却像个外人。
饭局上来了不少亲戚,大家都在祝贺父亲乔迁之喜。
菜还没上齐,继母突然举杯对我说:“小慧啊,你也别怪我们没想着你。
以后这房子啊,等小杰(我弟)结婚,就当婚房了。
你也知道,现在房价这么高,我们做父母的,也不容易。”
那一刻,我脑子“嗡”的一声。
我还没开口,姑姑就先放下筷子,声音不高却很清晰:“你说这话是什么意思?你知道这孩子从4岁开始是我养大的?你们哪怕给她准备个小房间也好,现在竟然当着这么多亲戚,说这话?”
继母脸色一变,似乎没想到姑姑会当众反驳:“哎呀,慧姐,我不是那个意思,我就是说小慧也不住这里,房子空着也是空着……”
我终于开口:“谢谢你们,我不需要你们的房子。但请你们也别拿我当笑话。”
我接过外套,转身就走。那一刻,我听见父亲在背后喊我:“小慧,你别这样,有什么话不能坐下来谈谈?”
我没回头。姑姑跟了出来,一把拉住我:“走,回家。”
那天晚上我一夜没睡,脑子里全是这些年父亲的“缺席”和那句“给你弟弟当婚房”。
其实从小到大,我就知道自己是“多余的”。母亲走得早,父亲再婚后就像彻底把我抛弃。小时候我发烧,姑姑冒着大雪背我去镇医院;我上学缺学费,她拿出自己的积蓄送我去读书。她不是我亲妈,却比我亲妈还亲。
而父亲,除了偶尔一通电话,从来没有为我做过什么。如今他有了儿子,自然满心欢喜,连房子都想着“送出去”。
我不怪我弟弟,他是无辜的。但我真的接受不了,父亲连一点点留给我的空间都没有。
姑姑坐在我床前,轻轻拍着我的背:“孩子,别难过,你还有我。”
我哭了,哭得像小时候一样。
几天后,我听说继母在外头抱怨,说我“不识抬举”,说“房子本来就不是给她准备的,她还想怎样?”
我冷笑。原来我在他们眼里,永远是那个“多余的”。
事情过去两个月后,父亲来找我,说想让我弟弟搬来我和姑姑的小房子里住一段时间,说是他要考县里的高中,离他们家太远。
我瞪大了眼:“你是说,让我让出我和姑姑的房间?”
父亲说:“你不是一直没打算结婚吗?你弟弟正是关键时候。”
我真是想笑又笑不出来。我没结婚,就要把家让出去?那我这些年照顾姑姑算什么?我活该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
姑姑当着他的面说:“你们房子不够住,就给你儿子租房,别惦记我们这点地方!”
父亲讪讪走了,临走还不忘说一句:“你这孩子,从小就倔。”
是啊,我倔。我要是再不倔,我的人生早就被你们安排得明明白白了。
03如今,我依然住在姑姑那间老房子里,虽然不大,却是我心灵的归宿。姑姑的身体越来越差,我尽力照顾她,也不再幻想父亲的回头与悔改。
有时候我也会想,若是母亲还在,我的命运会不会不一样?可人生哪里有那么多如果?
我不恨我的父亲,也不恨继母,我只是不想再把希望寄托在那些从未真正关心过我的人身上。
人到三十,我终于明白: 亲情,从来不是血缘的代名词,而是那个在你最需要的时候,愿意为你撑起一片天的人。
以后怎样,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我会守着姑姑,守着这份来之不易的温暖,坚定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