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叫王玉兰,今年62岁,住在一个南方的小县城里。年轻的时候,我没读过几年书,只上到初中就辍学了。
那个年代,家里穷,女孩子读书总是被看作没用的事。我娘说:“女孩子读那么多书干啥?迟早是别人家的人。”
我也没说什么,认命地早早嫁了人。老伴是村里介绍的,家世一般,人倒是老实。我们结婚后有一个女儿,叫林萍。
老伴是镇上的食品厂工人,我就在家里种点菜、养点鸡鸭,后来也跟着去厂里做点零工补贴家用。
厂子后来倒闭了,我们就靠着打零工和攒点退休金过日子。我退休的时候,每月拿2400块,也不算高,但在我们这儿也够用了。
我这个人省吃俭用,几十年来,攒下了47万块钱,想着老了生病或者进养老院时能用得上。
我女儿林萍从小聪明懂事,成绩一直很好。
她后来考上了我们市里的一所二本大学,又在那边工作、结婚,嫁了个本地男孩,叫陈志新。
小伙子一表人才,工作也算稳定,是做房地产销售的。
刚开始我对他印象不错,觉得他嘴甜,会说话,对我也挺尊敬。
可是,人的真面目,总是藏不住的。
02林萍结婚的时候,我们也没什么多余的钱,就把老伴那点养老补贴拿去凑了个婚礼。
我记得当时陈志新的母亲,也就是我亲家母,拿出10万块,说是给儿子做首付。
我心里犯嘀咕,这房子名字是不是写我们家孩子的?
可女儿说:“妈,现在年轻人都这样,婚后财产不分彼此,您就别操心了。”
我想也对,反正女儿幸福最重要。
可婚后不到三年,我就发现女儿常常一个人带着外孙回来看我,眼圈红红的。有一次趁着没人,我问她:“萍萍,你是不是和你男人吵架了?”
她沉默了好一会儿,才红着眼说:“妈,志新他……他不肯出生活费,说他妈那边也要帮衬,还说我挣得比他多,让我多出点。”
我一听就火了:“你们俩挣钱养家是应该的,凭啥你多出?他妈年纪比我还小,还能干活,凭啥他还要帮衬?”
林萍低声说:“他妈说她身体不好,不能受累。我说带孩子太辛苦了,他就说我矫情,让我去他妈那边学学怎么当妈。”
我听得出来,林萍过得并不幸福,可她又不肯离婚,说是为了孩子。
直到前段时间,他们说想把原来的小两居换成大三居,说孩子要上学,需要一个独立房间。我心疼孩子,也就没多想,林萍问我:“妈,你手头宽裕点没?我们现在首付还差点。”
我想了想,说:“我现在有些钱,是养老的,不能全动。我手上还有47万,你们要多少?”
她没马上回答,只说:“我问问志新。”
没过两天,陈志新打电话给我,嘴一张就说:“妈,现在房价涨了不少,我们这个户型得多凑点钱。您那边……能不能出个10万?”
我犹豫了一下,说:“我这钱是留着以后生病用的,最多给你们4万,剩下得留着。”
电话那头沉默了一会儿,语气冷了:“行,那我和我妈商量看看。”
我本以为这事就这么过去了,没想到,过了几天,我去女儿家看孩子,刚好亲家母也在。我在厨房剥豆角,她俩在客厅说话,以为我没听见。
只听陈志新说:“妈,她那边就只有4万,说为了她以后养老。换房的事,怕是搞不了了。”
亲家母声音尖尖的,带着不满:“她只有一个女儿,又不是有儿子要娶媳妇,留那么多钱干嘛?不是都得留给你们?”
我听得心里一震,手里的豆角掉了一地。
是啊,我只有一个女儿,我辛苦攒下的钱,不是也得留给她?可这话从亲家母嘴里说出来,怎么就这么难听?
我装作什么都没听见,坐了一会儿就走了。回到家,我整整一夜没合眼。脑子里一直回荡着那句:“只有4万,换房的事搞不了了。”
他明明知道我有47万,却告诉他妈只有4万。
他是怕我不多出钱,就干脆替我“节省”了。
我突然意识到,陈志新不是尊重我,他只是看我能不能给钱。
第二天一早,我把银行卡里的47万转到另一个账户,重新设了密码。然后我给林萍打电话:“萍萍,你妈年纪大了,怕将来生病。钱我得留着自己用,房子的事,你们量力而行吧。”
林萍在电话那头沉默很久,最后说:“妈,我懂。”
但她真的懂吗?我不知道。
几天后,我又去女儿家,发现亲家母脸色冷淡,一言不发。我抱了抱外孙,笑着说:“奶奶老了,不能给你们添麻烦。”
她冷哼一声:“您要是愿意添点‘钱’的麻烦,可没人嫌您。”
我没接话,只是默默地把外孙的衣服叠好,又打扫了一下厨房。
我明白了,有些人心里,你的价值,就等于你能掏出多少钱。
03现在,我越来越少去女儿家了。林萍偶尔带孩子来看我,还是一如既往地孝顺。可我能感受到她心里的挣扎,夹在丈夫和母亲之间,她很难。
我不怪她,我只希望她能活得轻松一点。
至于那47万,我已经写了遗嘱,指定将来用于我自己的养老和医疗开销。不是我小气,是我终于明白, 一个人老了,最不能丢的是底气。
亲情,不该用金钱来衡量;但现实中,金钱却常常暴露了亲情的真假。
我不知道未来会怎样,但我知道,从那天起,我的心,已经不再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