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这年头,打车要不开开空调这件事儿,就能冲上热搜呢?这么一件丁点大的事情,之所以会成为问题,根本原因就在于网约车现在的低利润率。
当然,这个低利润率仅仅指的是对司机。人人都说网约车行业发展了这么多年,但是司机一直都在温饱线上挣扎,就好像守着金饭碗要饭。
在前几年行业竞争最激烈的时候,滴滴、一喂顺风车、高德等冒着被出租车围剿的风险,大规模砸钱圈市场。这个后劲儿太大,以致于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资本都在想着找办法弥补自己之前的“损失”。
逐渐地,打车这个原本对司乘双方都很舒适的事情,开始变得折磨人了。单价低,司机赚不到钱,只能在细枝末节上抠唆,乘客认为自己花了钱但是享受不到服务。
两厢埋怨之下,矛盾就来了。司机和乘客吵得不可开交,平台隐身幕后。
不过,最近貌似有不少平台都良心发现了,开始陆续进行价格的调整。首先是即将复出的滴滴,计划在7月底在部分城市进行价格上调,主要的群体是快转车司机。
另外二线平台也紧跟其后,比如一直不落下风的曹操出行、T3出行、一喂顺风车等,也拟计划在部分城市实施新的计费规则。虽然目前调价幅度未知,但是也算是为缓解行业的矛盾做出了一点贡献。
但是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杯水车薪。纵观整个网约车行业的体系,一直以来就没有对抽成做出过明确的界定。抽成比例不透明的后果,就是司机不知道在每一笔订单中,平台到底昧下了多少,给了资本多少不当得利的空间。
这也是这么多年以来,网约车行业一直是死水一潭的原因,再多的改革都动不了平台的蛋糕。司机要想赚钱,就只能淹没在低价订单的海洋里,通过熬时间来赚流水。
这本身就是极度不公平的。
不过隐隐也有一丝曙光传来了,前几天交管部门针对抽成的问题也发布了通告,设立了抽成等级和上线,虽然现在还没有明确的实施,但是这对饱受折磨的网约车司机来说,也是一大福音。
一个行业要想从无序走向有序,从不正规走上正规,那会经历很长一段时间的阵痛,网约车司机无疑就成了这一阵痛的牺牲品。
抽到没司机接单了 平台自动倒闭,不过平台抽多少钱跟司机无关,司机只要拿到该拿到的就可以了,哪怕平台抽99% 只要乘客愿意付那是平台的本事。我只关心我拿到我理想中的金额就行了!
不要死守一个平台,谁奖励高跑谁,自己的车自己的人自己的油,还能让平台拿捏?
抽成少点不就可以了,还他妈每单要5毛信息费
透明化,让乘客知道自己的钱花哪去了,司机知道每一单自己赚了多少,缴了多少税,保险费多少。这样又缴了税,又有保险,又知道自己挣了多少多好。挣钱的事我们都是很严肃的,希望有人岀来管管。太乱了!!!
运价无人管罚款顽命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