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前,雷军还是社交媒体上的“宠儿”——两会代表通道的民营企业家标杆、智能驾驶的积极倡导者,连他建议“优化新能源车号牌设计”都能收获一片点赞。但一场车祸、一次缺席,加上几条真假难辨的传闻,舆论的风向突然变得让人看不懂了。
智驾车祸与沉默的微博
3月底,一辆开启NOA导航辅助驾驶的小米SU7在安徽高速发生碰撞事故,造成3人死亡。尽管调查结果尚未公布,但舆论已迅速分裂:一方质疑小米智驾技术缺陷,另一方则坚持“责任在驾驶员”。
而雷军本人仅在事发72小时后发微博致哀,此后长达25天未更新动态。这种沉默被解读为“逃避”,甚至有人翻出他此前直播智驾时的自信发言,嘲讽“宣传时吹上天,出事就甩锅”。
更诡异的是,一些明显捏造的“黑料”(如“雷军下令删除事故数据”)竟也被疯狂传播,评论区充斥着“杀人偿命”的极端言论。
上海车展的缺席
4月23日,上海车展开幕,余承东、李斌等车圈大佬悉数亮相,唯独少了常驻“流量王”雷军。
小米展台虽人气爆棚(每天送5000顶高价棒球帽),但雷军的缺席仍引发猜测:是“时间冲突”,还是刻意避风头?
对比他过去在车展的高调——2023年打卡八家展台、2024年北京车展穿SU7同色POLO衫“巡游”——今年的低调反差强烈。
有业内人士分析,在智驾强监管和舆论敏感期,雷军若现身可能引发二次舆情。但网友不买账:“以前蹭热度比谁都勤,现在装什么深沉?”
风评反转:从“雷神”到“雷不群”
这场舆论风暴的荒诞之处在于,许多批评已超出理性范畴。例如,小米被曝“员工日均工时11.5小时”,尽管类似加班文化在互联网行业普遍存在,但矛头独指雷军“开创996”;
他过去“亲民”的微博互动,如今被曲解为“作秀”;甚至有人将车祸与小米手机品控问题强行关联。更令人不解的是,一些漏洞百出的谣言(如“雷军身家转移海外”)竟能收割大量转发,评论区清一色“早就看透他了”。
是“傻的人太多”还是“还是装傻的人太多”?
这场风评突变,究竟是公众突然觉醒,还是情绪被刻意引导?有观点认为,雷军此前过度依赖个人IP,导致企业危机与个人形象深度绑定;也有人指出,部分网民对事实缺乏甄别能力,盲目追随“反权威”情绪。最可怕的是一边"反权威"一边寻找权威!
但更深层的问题或许是:在算法驱动的信息茧房里,极端言论更容易获得流量,而理性讨论反而成了稀缺品。当“骂雷军”变成一种政治正确,谁还在意真相?
(注:本文部分表述含主观分析,事件细节以官方调查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