摊牌了,不装了。中国海军称导弹打的就是美日战舰?

调皮的老班长 2025-04-23 18:30:16

东风不惧西风劲,巨浪敢拍霸权礁。

近日,中国海军在2025年“海军节”开放日上的一则展板内容,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在052D型驱逐舰“南京舰”的参观活动中,一块关于“鹰击-18A”反舰导弹的介绍展板赫然写道:“可采用超音速弹道攻击美‘阿利·伯克’、日‘爱宕’等敌大中型水面舰艇”。这一罕见直指美日战舰的表述,不仅打破了以往军事宣传中惯用的“某国某型”模糊措辞,更以“打明牌”的姿态,向外界传递了中国军事战略的深层信号。

从“某”到“敌”:战略威慑的具象化

长期以来,中国军宣的“官八股”风格常被外界调侃为“某字诀”——“某部”“某型装备”“某国军机”等称谓充斥报道。这种模糊化处理,既是对国际局势复杂性的谨慎应对,也是战术层面“韬光养晦”的延续。然而,2025年4月22日,南京舰上的展板却撕掉了这层“面纱”,直接将美日主力战舰列为打击目标。这一转变,绝非心血来潮,而是基于多重战略考量的主动亮剑。

军事专家分析,此次点名具有双重意义:其一,彰显“鹰击-18A”反舰导弹的实战效能。美国“伯克”级和日本“爱宕”级驱逐舰作为全球顶尖的“宙斯盾”舰,其防空反导能力堪称一流。中国敢于宣称该导弹能对其形成有效威胁,侧面印证了“鹰击-18A”已突破传统反舰导弹的突防瓶颈,其“亚超结合”的飞行模式(亚音速巡航+末端超音速突防)可大幅压缩敌方反应时间。其二,此举是对中国“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体系的一次“可视化”展示。从太空中的天基侦察卫星、长航时无人预警机,到陆海空联动的加密数据链,这套体系如同无形的天网,为末端导弹攻击提供精准的目标指引。正如兵法所言:“善战者,求之于势”,中国海军此举正是以技术实力为底气,构建战略威慑的“势”。

“兵者,诡道也”:明牌背后的战略博弈

在南海波涛与西太平洋的暗涌中,中美日的军事角力从未停歇。2025年4月,辽宁舰编队在西太平洋训练时,歼-15战机与美军F/A-18“超级大黄蜂”在暴雨中上演“空中拼刺刀”,双方最近距离仅数十米。这场惊心动魄的对峙,恰是中国海军“敢战能胜”的缩影。而同期,美国加速在日部署反舰导弹,计划于2025年前完成2000人海军陆战队重组团的进驻,剑指中国沿海。面对步步紧逼的围堵,中国选择以“明牌”回应,既是“以直报怨”的战术升级,更是对“战略模糊”政策的扬弃。

从技术层面看,中国军事装备的代际跨越为这一转变提供了硬支撑。055型万吨驱逐舰的112个垂发单元、歼-35隐身舰载机的列装、094型核潜艇搭载的“巨浪-2”改良型导弹(射程覆盖美国本土),这些装备构成的“三位一体”打击能力,已使中国具备从战术到战略层面的全域威慑。尤其“巨浪-2”的潜射成功,标志着中国二次核反击能力趋于成熟,正如《孙子兵法》所言:“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朋友有好酒,豺狼有利刃”:外交与军事的共振

中国海军的“明牌”策略,不仅体现在武器系统的公开对标,更贯穿于近年来的行动轨迹。2025年4月20日,菲律宾护卫艇强闯黄岩岛,南部战区海军以“贴身监视+机动拦截”硬核驱离,全程录像取证并高频喊话宣示主权。与此同时,中国海军史上最大规模的舰艇开放活动在16个城市同步启动,30余艘现役主力舰艇向公众展示,包括075型两栖攻击舰和055型驱逐舰。这种“软硬兼施”的策略,既向国内民众传递信心,又对外释放“透明化威慑”信号。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在“亮肌肉”的同时,始终未偏离“防御性国防政策”的轨道。正如国防部发言人所言:“战区部队时刻保持高度戒备,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安全”。这种“以战止战”的智慧,恰如古语“止戈为武”——军事力量的展示并非穷兵黩武,而是为和平筑牢屏障。

“破茧成蝶”:从黄水到深蓝的蜕变

回望中国海军76年历程,从1949年接收的13艘老旧舰艇,到如今总吨位跃居世界第二的300余艘主战舰艇,其发展轨迹堪称“破茧成蝶”。此次“海军节”展板的直白表述,正是这种蜕变的自然结果。当一支军队从“追赶者”变为“并行者”,乃至局部领域的“引领者”,其战略自信必然外化为更清晰的行动语言。

未来,随着歼-35舰载机量产、鹰击-21高超音速导弹列装,以及智能无人作战体系的完善,中国海军或将进一步打破“战略忍耐”的传统框架,以更主动的姿态参与全球安全治理。但无论如何演进,其核心逻辑始终如一:正如南京舰展板上那句铿锵宣言——“导弹打的就是它们”,中国维护主权与和平的决心,从未动摇,亦无需掩饰。

0 阅读: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