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安庆振风塔
战争使多数人流血,却养肥了少数人。——威·申斯通
1972年,安徽安庆宿松县。
一个老农正在县城中闲逛着,阵阵微风拂过,几棵树沙沙作响,来往遇见几个熟人,他双手比划着打着招呼,原来他是聋哑人。
老农名叫陈春江,是宿松县许岭镇杨下村人。
陈春江走着走着,突然停了下来,目光落在了那张在地上打滚的人民日报上,不知是谁丢下的,破破烂烂的,兴许都倒了几手了。
报纸在风的作用下,来回翻滚,好像在述说着什么。
他望了望四周,疾步走向报纸,一把拿起,塞进怀里,生怕别人发现似的。
当他走到背角处时,才从怀中抽出报纸,翻看起来,目光落在了头版醒目的标题上,呆住了,眼中泛着泪花,可脸上却挤出了笑容。
陈春江看完报纸后,便折回了百货店,在放着一排收音机的柜台面前停下了脚步。

新中国成立后的百货店
陈春江指向一台半导体收音机,对售货员比划着,意思是问多少钱。
“45块。”售货员看了看老农,用手比了个45。
陈春江从兜里皱巴巴的一把钞票中数出了45元,递给了售货员,售货员便把老农相中的收音机递了出来,并简单给他讲了如何使用。
陈春江对于如何使用收音机仿佛知晓一般,根本没有将售货员的话听进去,只想早点拿到收音机,甚至可以说迫不及待。
陈春江走后,售货员还摸了摸脑袋,总觉得哪里不对劲,一个聋哑人为什么要买收音机呢?
这边,陈春江并没有像往常一样直接回家,而是到了家附近一个山坡上,打开了收音机,几次调频后,满心期待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员的声音出现了。
他静静地听着广播的内容,生怕错过什么,原来他并不聋,他听得见,还听得真真切切。
当他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政府发表联合声明,正式建交”时,眼泪夺眶而出,报纸和收音机里的消息是一致的,仿佛等这一天等了很久一样。
不一会儿,他将收音机藏在怀里,回到家中。

中日联合声明建交的报纸
回家后,陈春江见妻子吴桂英在烧火做饭了,便简单打了个招呼,回到了卧室。
心细的吴桂英发现丈夫和平常不一样,于是放下手中的活也来到卧室,刚一进门就把正在写字的陈春江吓了一跳。
他们俩是新中国成立后认识的,吴桂英死了丈夫,留下两个孩子,陈春江则在离开国民党还乡团后以流浪残疾人的身份加入了当地户籍,参加了宿松土改,并在当地村民搓合下和吴桂英组建了家庭。
婚后两人关系一直很好,陈春江勤劳忠厚,吴桂英勤俭持家,因为陈春江是聋哑人,交流有点问题,不过慢慢也就习惯了。
几年后,两人有了自己的孩子,一儿一女,一家六口生活得还算幸福。
人有旦夕祸福,月有阴晴圆缺。
灾难很快降临,他们俩生的两个孩子都得了重病,找了好些医生都束手无策,相继夭折。
一段时间后,接受了丧子之痛的陈春江,对吴桂英和前夫的孩子比以前更加好。
看着写字的陈春江,吴桂英也很是惊讶,这么多年来,从来没有见过丈夫摸笔,他是什么时候学会写字的?
陈春江望着妻子,欲言又止,放下手中的笔,然后比划到,说他是在宿松国民党还乡团给大队长汪庆豪当马夫时跟着学的。
不识字的吴桂英也看不懂丈夫写的啥,也就没再追问。

新中国成立后的安徽
陈春江写完信后,饭都没有顾上吃,便跑到公社,寄信,这封是要寄往日本的信。投递前,他还反复摸了摸信,心中带着祈祷。
一个月过去了,吴桂英早已忘记这件事情,可陈春江一直惦记着,数着日子过,每次邮递员来,都要问一问有没有他的信。
千盼万盼,陈春江终于还是得偿所愿,从日本来了信,信是写给他的,不过谁都看不懂,除了他自己。
陈春江读完信后,放声大哭,好像憋了很久很久。
这可把吴桂英吓傻了,什么状况,一个大男人哭得这样伤心,她还是头一次见,只能轻轻地拍着丈夫的后背。
陈春江感受到吴桂英的手,后哭得更大声了。不知过了多久,陈春江渐渐平静下来,随后发生的事情让吴桂英万万没想到。
陈春江开口说话了,他拉着妻子吴桂英的手,述说了他的过往,他的真实身份,当然还有他往日本写信的事情。

战后被问询的日本士兵
他是日本人,还是杀过中国人的日本兵,抗日战争结束后流落在宿松的一个日本士兵,他或许不应该叫陈春江,应该叫着什么什么郎。
出生于普通手工业家庭的他,在家排行老大,下面还有五个妹妹,一个弟弟,原本在广岛一家兵工厂当劳工。
1937年7月7日,日本借口士兵走丢,从卢沟桥开始发动侵华战争。
此后几年,战争的不断恶化和升级,日本兵源出现了严重的空虚,在应征条件一放再放的情况下,他也被强征到中国战场侵略者的行列。
陈春江便是在这个时候,从广岛的兵工厂远渡重洋,踏上中国领土的。
一路跟着部队,他到过中国很多地方,在战争中同样和影视中的那些丧失人性的强盗一样,杀人放火,无恶不作,对中国人民犯下了不可饶恕的滔天罪行。
然而,战争接近尾声,得知日本战败投降的消息后,原本在黄梅、宿松沿江湖区多驻防的陈春江和部队走散了,不知道何去何从。
然而陈春江最想的,还是在自己的国土上养老送终,生儿育女,享受着亲人团聚的温馨,可罪恶的战争改变了他的命运。

日本投降后滞留在中国的日本士兵
与部队走散了的陈春江,流窜到宿松许岭,躲藏在老百姓的一个柴垛中隐身,趁着夜光月色或四下无人,找些野外食粮充饥度日。
一个偶然的清晨,正在柴垛中睡觉的陈春江,突然被当地一位老乡发现,为了隐瞒身份,他干脆装眬作哑,不作任何交流。
看到他衣着单薄、瑟瑟发抖的可怜样子,这位老乡出于怜悯和同情,在未获得任何信息的情况下,便将他带回家中,并在村里为他找些零碎锁事安身度日。
由于勤劳忠厚,陈春江在当地很受欢迎,后来经人介绍,还被宿松国民党还乡团大队长汪庆豪招聘为马夫。
虽然在当地从不与人发生语言交流,但在长期的生活和劳动中,他领会了各种农事耕作,学会了中国基本文字,熟练掌握了宿松方言。
同时也懂得了宿松的许多乡风民俗和礼节往来。
但从不言表,所以,谁都无从了解到他的真正身份来历。
听完丈夫的述说后,吴桂英觉得眼前这个曾经熟悉的人变得格外陌生,她不知道如何说服自己。
关于陈春江是日本人的消息不胫而走,邻居和他们走动也少了很多。
时隔不久,一直想回到日本的陈春江便办理了相关探亲手续,踏上归途,回到了阔别近40年的日本国土,与亲人团聚。

然而回到日本的陈春江并没有感受到快乐,父母在长年累月的思念和牵挂中先后相继离开人世,回首当年离家时的情景,悲痛万分。
在中国的经历,他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的友好善良和真情善举,心中更放不下妻子吴桂英和她的孩子们。
一年后,他再次回到宿松,这次回来,邻居对他的接纳明显好了许多,在与这里的家人共同生活了一段时间后,他又想回到日本了,毕竟落叶始终要归根。
为了和妻子在一起,他开始力劝妻子,并要求带一旁系亲属子女,一同迁居日本。
然而,妻子吴桂英同样不想离开祖国,离开家乡,两人并没有达成共识。
不久,陈春江含悲忍泪、依依不舍自身回日本定居。临行前,他来到两个亲生夭折子女的坟头,分别取上两包黄土,揣进腰包。
他这样说到:
“这样做,是想让孩子的灵魂和我一起回国,朝夕相伴。同时,我想在我有生之年,留下在中国的美好回忆。”
回到日本的陈春江一直和中国的亲人保持着书信来往,信中时不时唠叨着宿松人的纯朴善良,中国人的真诚。
数年后,陈春江在日本离世,也断了和中国亲人的联系。

抗日战争
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是沉重的。
尤其是日本军国主义悍然发动的侵华战争,不仅让中国人民饱受了流离失所的创伤和痛苦,而且也给有良知的日本人民留下了累累伤痕。
战争是多数人的痛苦,少数人的狂欢。战争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也包括在中国漂流了近40个春秋的陈春江。
在不见证了华夏大地山河破碎、尸骨遍野的凄凉惨景,中国人民前赴后继、万众一心的抗战精神,以及中华民族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坚强决心,陈春江深刻地感受到日本军国主义只能走向灭亡。
中华民族是大气的民族,中国人民是包容的人民,对于侵华战争,只要日本人心存悔恨,正视过错,我们还是可以包容的。
但如果一意孤行,诸如参拜靖国神社之举,无异于向亿万中国人民伤口上撒盐,如此将永远成为中国的敌人,人人得而诛之!
文/轩羲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