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行制造的第一台电力机车是1958年12月在株洲诞生的“韶山”型电力机车,技术型号定为6Y1。

1957年12月,一机部、铁道部等组成的考察团赴苏进行电力机车考察,1958年6月回国。7月,技术审查委员会对仿美H60型国产电力机车的设计任务书和技术设计方案进行审查并修改。株洲机车车辆工厂担任车、转向架等机械部分试制工作,1958年8月14日开始运作,11月18日机械部分组装完毕并通过厂内试验,送往湘潭电机厂。12月28日,机车整体组装完工,30日在湘潭电机厂举行庆祝大会与试车典礼。这是我国自行生产的第一台单相工频25千伏干线电力机车,开启了电力机车生产历程。
1959年初,机车在铁道科学研究院环行试验线作性能试验,引燃管整流器出现故障,后又在宝成铁路实地试运行时暴露出引燃管逆弧、调压开关烧损“放炮”、牵引电机环火以及制动性能不良等问题,导致未能批量生产。1961年,铁道部和一机部两次在株洲召开会议,成立联合工作组和技术服务组进行技术攻关。1966年,6Y1型0004号机车采用大功率硅半导体整流器取代引燃管。1967年,0007号机车解决了引燃管、调压开关和牵引电机三大问题,并加装电阻制动。


1968年,0008号机车进行第一次重大技术改造,综合改进整流装置,提高了牵引电动机功率和机车小时功率等。同年春天首台量产的韶山1型008号机车下线。这台机车是我国第一台正式投入使用的电力机车,开启了中国铁路电力牵引的新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