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浪漫时期的音乐(1820—1910)
第二节 早期浪漫乐派
向阳光
四、费利克斯·门德尔松
(一)生平事迹
费利克斯·门德尔松,为犹太银行家之子。门德尔松1809年2月3 日(嘉庆己巳年)出生于汉堡一个富裕的知识分子家庭。

祖父是哲学家摩西·门德尔松(Moses),父亲是亚伯拉罕(Abraham)成功的银行家,母亲利亚(leah)是钢琴家,他的钢琴启蒙课就是母亲教的。姐姐范尼·卡西里(Fanny,1805—1847)是一位在钢琴和作曲方面的可造之材,而且是门德尔松珍贵的挚友。门德尔松自幼受过较好的专业音乐教育,在养尊处优又有文化修养的环境中成长。

门德尔松自幼学钢琴,可谓钢琴神童。8岁从作曲家采尔特(1758一1832)学和声与作曲。采尔特是大诗人歌德的朋友。9岁时便以钢琴家身份登台公开演奏,10岁时就为《诗篇19》谱曲。1821年,采尔特带着12岁的门德尔松到魏马访问歌德。后在歌德的影响下,写了一首钢琴四重奏(op.1)。门德尔松为歌德演奏各家各派的音乐,并为他作了解说,歌德称之为“每日音乐课”。
14岁时,他组织了自己的私人乐队,15岁创作了第一交响曲,16岁发表第一首杰作《弦乐八重奏》,17岁时完成了著名的《仲夏夜之梦》(序曲),在伦敦演出之后,人们为之倾倒。自1821一1830年间,门德尔松五次到魏马访向歌德,和德国文学泰斗歌德成了“忘年之交”。门德尔松为歌德开音乐欣赏课,歌德也在文学方面耳提面命,使门德尔松获益匪浅。门德尔松对歌德许多情辞并茂、寓意深远的诗篇,更是心摹神追,成为他的创作的重要源泉。

1828年,门德尔松根据歌德《诗歌集》中《大海的寂静》和《幸运的航海》两首小诗写成一首序曲(op.27)。门德尔松和歌德一样,没有把大海的一静一动看作单纯的自然现象,而是在描写自然力量的同时,隐喻着人类的处世态度:把冷眼旁观者自暴自弃的堕性和积极参与生活者生生不息的动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1829年,20岁的门德尔松通过指挥演出了巴赫的《马太福音受难曲》,也就是在巴赫去世后的首次公开演出来宣传巴赫的作品,演出地点,为柏林歌唱学院,引起轰动而成为闻名遐迩的指挥家。同时,也使人们重新认识了巴赫作品的价值,为巴赫的作品得以复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同年赴英国指挥伦敦爱乐乐队,这是他英国之行的第一次。在苏格兰度假后,以《赫布里底群岛》(序曲)和《苏格兰交响曲》(No.3,a小调)表现他的观感,这两部作品是他在1830—1831年间访问意大利时写作的。他在罗马与柏辽兹邂逅,并开始酝酿《意大利交响曲》(No.4,A大调)。下一个主要停留点是巴黎(1831—1832),在那里与李斯特和肖邦相遇。

1832年,歌德还在世时,门德尔松把他的叙事诗《第一次瓦尔普吉斯之夜》写成了一部康塔塔。瓦尔普吉斯之夜,是在德国传道的英国圣女瓦尔普加的节日。古代德国凯尔特族的异教徒(基督徒眼中的魔男妖女)在5月1日的前夜,要在哈尔茨山绝顶布罗肯峰聚会,狂饮喧舞,庆祝这个节日。歌德的这首叙事诗和诗剧《浮士德》第一部的《瓦尔普吉斯之夜》,都描述了这一古老的民间习俗。歌德听了门德尔松要为这首叙事诗作曲的意愿后说:“从真正的意义上说,这首诗的创作意图是高度象征性的。
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经常要重复出现的,是古老的、已经确立的、经过考验的和被重新肯定的事物,因新的观念的出现而受到检查、扰乱和压迫,即使不被破坏,至少也会完全受到抑制和阻挡。”《第一次瓦尔普吉斯之夜》描述异教徒恪遵古代遗风,不顾基督徒的监守和阻拦,冒险上山去赴节日的聚会,中心思想就是写两种信仰之间的冲突。门德尔松完全忠于歌德的解释,他在康塔塔中着重描写了异教徒热烈的欢歌狂舞,终于驱散了顽固地怀着宗教偏见的敌手,排除了对他们自古相传的风俗生活的威胁和障碍。

1833年返回德国,完成《意大利交响曲》并在杜塞尔多夫就任音乐总监。1835年成为莱比锡著名的布业大厅音乐会的指挥。门德尔松自1836年起指挥莱比锡布业大厅乐队,努力提高乐队素质;1837年与出身于法国胡格诺教派家庭的塞西尔·让莱诺结婚。1842年与舒曼等人一起创办莱比锡音乐学院。又设法再度访问英国,1843年在菜比锡创办德国第一所音乐学院,又对近代音乐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1846年的伯明翰音乐节上指挥他的清唱剧《以利亚》,取得辉煌成功。
舒曼认为门德尔松是19世纪“最有修养的艺术家。”此时他的健康已是每况愈下,次年他心爱的姐姐病故,给他以沉重的打击,导致健康状况更加恶化。1847年10月他突然中风,11月4日在莱比锡去世,享年3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