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音史∣贝多芬在交响曲创作上有何发展与创新?有哪些重要贡献?

向清晨阳光 2024-04-03 02:30:46

第四部分 资本主义社会时期

第五章 古典时期的音乐(1730—1820)

第三节 维也纳古典乐派

向阳光

三、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二)艺术成就

1.交响曲创作

贝多芬是集古典派之大成,开浪漫派之先河、对西方近代音乐有深远影响的伟大作曲家。

他在器乐创作里取得了空前的成就:所作几百件各种体裁的作品中,以9部交响曲、32首钢琴奏鸣曲、17首弦乐四重奏,5首钢琴协奏曲、1首小提琴协奏曲、歌剧《菲岱里奥》、《莱奥诺拉》第三序曲、《爱格蒙特》序曲、《科里奥兰》序曲及《庄严弥撒》最为重要。尤其是他的9部交响曲。

1)贝多芬的9部交响曲,可分为四类:

①英雄性戏剧性:第三、五、九交响曲;

②生活风俗性和抒情性:第一、四、六、八交响曲;

③群众性、舞蹈性:第七交响曲;

④综合性:第二交响曲。

2)贝多芬的9部交响曲,分别属于三个创作时期:

①早期作品。第一(1800前)和第二交响曲(1802),虽然是步海顿和莫扎特后尘的早期作品,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英雄性格已初见端倪,音乐语言的创新之处已为保守的听众感到不能容忍。如《第一交响曲》第一乐章的引子从副属和弦(下属调的属和弦)开始,当时一位批评家就大加非议,说这是一幅“驱海顿于荒谬境地的漫画”。《第一交响曲》的四个乐章,贯穿着一种昂扬的音调,表现出在法国革命影响下的民主热情。《第二交响曲》是一部朝气蓬勃、生意盎然的作品,法国作曲家柏辽兹从其中体会到了“对人生保持着最美丽的幻想的高贵的心所具有的青春的热忱。”

②中期作品。贝多芬在《第三交响曲》又称“英雄交响曲”(1803)的创作中,迈出了巨大的一步。这部取精用宏、气势磅礴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是一次飞跃。

第一乐章写英雄的性格和英雄在千锤百炼中成长,把传统的奏鸣曲式扩充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试将这个乐章同莫扎特最后一部交响曲的第一乐章作一比较:

贝多芬的展开部和尾声都有了巨大的扩充,诚如法国作家罗曼·罗兰(1866一1944)所说:从《英雄交响曲》开始,展开部变成了天才的用武之地。展开部的末尾,音乐描写“英雄在号角声中从死亡的深渊里站起”(罗曼·罗兰语)时,在小提琴属七和弦的颤音背景上,圆号吹出了主三和弦的号角之声:

例70

贝多芬:《第三交响曲》第一乐章展开部

据说1805年4月7日,这部交响曲初次演出时,贝多芬的学生里斯在场,他听到这段复合功能的和声,不知道是贝多芬的创新,不禁大喊:“太早了,太早了!——圆号错了!”结果被愤怒的贝多芬训斥了一顿。

1806年写的《第四交响曲》,像后来的第六和第八交响曲一样,清新纯朴,明朗欢快,具有民间音乐的亲切感。第一乐章洋溢着青春的活力,第二乐章是抒情的浪漫曲,第三、第四乐章都是生动活泼的舞曲。

1808年创作的《第五交响曲》,世称“命运交响曲”。因为贝多芬对他的朋友兴德勒提到开头四个音符时曾经说过:“命运就是这样敲门的。”这部作品是人民群众向专制暴政进行英勇搏斗的战歌和凯歌,表达了“通过斗争,获得胜利”的光辉思想。第一乐章充满了悲壮激昂的战斗热情。第二乐章把深思熟虑的抒情形象和刚毅豪迈的英雄气概结合起来。第三乐章从各个侧面抒写英雄人物的精神活动,其中有聚精会神而迟疑不决地提出的疑问,有表现战斗意志的坚定的回答,也有对命运的嘲弄和蔑视。第四乐章是一首表现革命洪流滚滚向前、势不可挡的胜利进行曲。

1808年创作的《第六交响曲》,又称《“田园”交响曲》,是最早的标题交响曲。贝多芬给每个乐章都加上了标题:

第一乐章:到达乡村时所唤起的快感。

第二乐章:溪边景色。

第三乐章:乡民欢乐的集会。

第四乐章:暴风雨。

第五乐章:牧歌。暴风雨后的愉快和感激心情。

在贝多芬写《“田园”交响曲》的二十多年前,德国作曲家克内希特(1752一1817)写过一部同样题材的作品,叫做《自然界的音画》。两个作品的标题内容如出一辙,贝多芬可能受了克内希特的影响。但克内希特的作品是描写大自然的风景画,而贝多芬的作品则着重抒写人的感情状态和田园生活的意境,所以他一再表明:“田园交响曲——不是图画,而是表现人们在乡村引起的快感,或乡村生活的某些情趣。”“任何人只要有乡村生活的观念,可以不凭借标题而弄清楚作者的意图。”“表情多于描绘。”“要让听众找出自己的立场。”

1812年,贝多芬写的《第七交响曲》,该曲的四个乐章,都具有鲜明的舞曲节奏。因此,瓦格纳称之为“舞蹈的礼赞”。从第一、第三到第四乐章,贯穿着一种生气蓬勃的乐观精神;只有第二乐章像一首“丧葬进行曲”,大概和悼念反拿破仑战争中的牺性者有关。同年,他创作的《第八交响曲》,是一部天真烂漫、充满谐趣的作品,用贝多芬自己的话来说,是一部“小交响曲”,和称为“大交响曲”的第七遥遥相对。第二乐章用贝多芬送别“拍节机发明者”——梅尔采尔(1772一1838)时,写的一首卡农曲(例71)作为主题:

例71

这是贝多芬九部交响曲中篇幅最小的一个乐章,音乐妙趣横生,耐人寻味。这部交响曲的四个乐章中,没有一个是慢乐章,全都轻盈欢快,闪耀着生命的光辉。

③晚期作品。1824年,贝多芬创作的《第九(合唱)交响曲》,是他创作的顶峰。该作品不仅第一次在交响曲中加进了合唱,它的宏伟的构思和开浪漫主义先河的表现手法,也是有划时代意义的。所以,瓦格纳在谈到《第九(合唱)交响曲》时说:“今天我们站在它面前,就像站在全人类艺术史上一个崭新时期的里程碑面前一样,因为它带来了任何时代、任何民族的艺术连它的影子也没有显示过的现象。”

《第九(合唱)交响曲》末乐章,唱出了德国诗人席勒的《欢乐颂》。席勒的诗作于1785年,即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前四年。所谓“欢乐”,是“自由”的代称。当贝多芬还在波恩,还是一个23岁的青年时,就想把席勒《欢乐颂》的8节诗全部谱曲。他在1798和1812年,都曾为《欢乐颂》的音乐起过稿。1812年写的《欢乐颂》主题,后来用在1814年的《命名日节庆序曲》(op.115)。贝多芬在1795年前后,用德国诗人毕尔格的诗作曲的歌曲《互爱》(例72):

贝多芬:歌曲《互爱》和《第九(合唱)交响曲》末乐章的《欢乐颂》主题,在音调上有密切联系,可以说是《欢乐颂》主题的前身:

后来贝多芬在1808年的C小调《钢琴合唱幻想曲》(op.80)中又借用这个曲调作为主题,唱的是库夫纳歌颂音乐的魅力的诗。《钢琴合唱幻想曲》的合唱部分,是为写作《第九(合唱)交响曲》的终曲,而作的一次尝试,后来贝多芬曾说过,《第九(合唱)交响曲》的终曲是“按照《钢琴合唱幻想曲》的格调写的,但规模则远较宏大。”由此可见,贝多芬为《欢乐颂》谱曲的意图,从1793年开始,是前后琢磨了30年,才最后在《第九(合唱)交响曲》中完成的。

在这部交响曲中,表现腥风醎雨般的艰苦斗争的第一乐章,把动乱的现实世界与和平生活的憧憬两相对照的第二乐章,以及沉浸在深思远虑中的第三乐章,都像江河朝宗大海一样,通向歌唱欢乐(自由)的第四乐章。尽管前三乐章已经埋下了伏笔,每一乐章都有一些旋律隐隐约约地暗示了合唱主题,但在从来没有听到人声的交响曲中,合唱部分何时引进,以及如何引进,还是煞费苦心的。贝多芬经过无数次的反复推敲,才写下了定稿。在第四乐章的引子中,暴风骤雨式的急板,引出了低音弦乐器的宣叙调。然后依次重温了前三乐章的主题,每次都被宣叙调所打断,它似乎是在说:不要重弹旧调,要另创新声。

《欢乐颂》的主题这才“千呼万唤始出来”,先由低音弦乐器奏出,然后由弦乐器接应,再扩大到整个乐队。接着,又是暴风骤雨式的急板,但这一回引出的宣叙调,由男中音代替了低音弦乐器,他唱道:“啊,朋友们,别唱这些调子,让我们愉快地、充满欢乐地唱起来吧”(这是贝多芬所加的歌词)。于是《欢乐颂》的合唱一领众和,唱了开来。这样的表现手法,确实是神来之笔,无怪瓦格纳要说:“低音乐器上强有力的宣叙调,几乎超出了纯音乐的极限,它挺身而起,好像是在催促别人出头露面,我们的大师用这样奇妙的方式来为绝对必要的人声和歌词开路,不能不使人叹服。”

《第九(合唱)交响曲》在和声、配器和曲式方面都有许多创新之处,不仅为浪漫派音乐开了风气之先,也是各种现代音乐技法的先兆。如第一乐章开头的空五度和弦(例73甲)预示了印象派的技法;第二乐章(谐谑曲)把奏鸣曲式纳入复三段式之中,为浪漫派交响音乐开了先例;在第二乐章的开头,定音鼓第一次打出了旋律(例73乙);在第三乐章中,降E调自然圆号吹出(例73丙)的旋律,第一次达到了技术的极限;第四乐章采用康塔塔的形式,第一次在交响曲中加进声乐;

并把分节歌形式与变奏曲式、回旋曲式和奏鸣曲式的原则相结合,开混合曲式的先例;第四乐章中庄严宏伟的颂歌,后来一变而为英勇豪迈的军队进行曲,德裔英国音乐学者丹罗伊特(1844一1905)称之为“蛹变成了蝶”,开性格变奏的先例;在第四乐章的引子中,d小调的七个音同时出现(例73丁),预示了现代音乐的和弦块。今天我们站在《第九(合唱)交响曲》面前,正如瓦格纳所说,“就像站在全人类艺术史上一个崭新时期的里程碑面前一样。”

例73

3)贝多芬最重要的贡献,是交响曲创作上的发展与创新:

①使交响曲规模及结构扩大,在展开部表现更为集中。如《第三(英雄)交响曲》;

②使交响曲思想内涵提升,表达人生哲学,自由,平等,博爱。如《第二交响曲》中,第一乐章描写英雄的成长,第二乐章是悼念壮烈牺牲的英雄主义精神,第三乐章是革命斗争胜利,人民狂欢;

③使交响曲乐章数目,性质和曲式变得自由,加入谐谑曲;

④加入标题及人声的尝试。如《第六(田园)交响曲》,且其中每乐章都有小标题,到达乡村——景色——乡民集会——暴风雨——牧歌;

还有《第九(合唱)交响曲》最后一个乐章《欢乐颂》大合唱与管弦乐的交融;

⑤英雄性的风格。《第三英雄交响曲》中的核心主题(英雄)通过四个乐章环环相扣地逻辑展现,弘扬纪念碑式的民族精神。

有评论家这么说:“贝多芬启动了畏惧,敬畏,恐怖,痛苦的杠杆,唤醒了无限的渴望,而无限的渴望正是浪漫主义的精髓”。他不仅是位音乐巨人,更是位音乐哲学家,他的9部交响曲,包含了他的人生体验和总结,与命运的抗争,也深藏着他对人类终极价值的关切,对上帝,宇宙,自然和人世的思考与憧憬。

贝多芬的交响曲作品,受18世纪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较前人有了很大的发展。在音乐表现上,他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效果,又使交响曲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重要音乐形式。主要作品有交响曲9部(其中第三《“英雄”交响曲》、第五《“命运”交响曲》、第六《“田园”交响曲》、第九《“合唱”交响曲》最为著名)以及歌剧《菲岱里奥》等。

0 阅读:0

向清晨阳光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