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研究】张明福:应将“南旺分水工程”改称“南旺补水工程”

禹贡怀旧 2025-03-26 13:12:46

作为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的南旺补水工程,由于京杭大运河的过早断航和当初命名不当等原因,其历史地位和重要性没有得到恰如其分的表述和确认,一直使这项空前绝后的水利工程没有得到公允评价和应得的地位。

一、南旺分水工程的命名不当

之所以说南旺分水工程命名不当,主要是其名称并没有反映出南旺补水工程的内涵,只是对它命名时沿袭和照抄了都江堰分水工程的称谓。按照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事物命名的基本原则是名符其实。墨子及墨子的继承者认为名是事物的概念。名的作用在于指谓、描绘内容,名称与实际事物的关系是“以名举实”[1]。也就是说,在对事物命名时,要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使所命名的事物能够反映出与其它事物的区别。

将“南旺补水工程”与“南旺分水工程”相对比,虽然仅有一字之差,但补和分所折射出意义大不相同。也就是说,南旺分水工程的命名,只是对南旺补水工程的部分内容进行了概括,并没有把整个工程的全部内容囊括进去,不免失之偏颇。南旺地处京杭大运河的屋脊,本来是没有水源的,无法使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南旺补水工程的作用有三个方面,一是寻找和引进水源,即修建戴村坝,开挖小汶河,将泰山山脉和蒙山山脉的水源导至南旺制高点。二是合理分配水源。在分配和使用水源方面,南旺补水工程中修建的分水工程,不论“三分朝天子七分下江南”,还是“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2],恰如其分地将有限的水源进行了合理分配,满足了京杭大运河的通航需要。三是有效地节制水源,泰山山脉和蒙山山脉的水源是有限的,有夏秋季节的汪水期和冬春季节的枯水期,就是汪水期时的水源也是极其有限的,为此,南旺补水工程修建了多道闸门,最大限度地延缓河水的下泄;修建东平安山湖、汶上南旺湖、济宁马场湖、沛县昭阳湖为4个水柜,“漕河水涨则入湖,水涸则放水入河,各建闸坝,以时启闭”[3],起到了调节旺水季节和枯水季节的水源利用。所以,这样一项世界范围内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补水济运工程,仅用其部分功能来为南旺补水工程命名,难免会显失公允。

二、南旺补水工程具有无与伦比的科技含量

讲到南旺补水工程的科技含量,我们不得不对相似水利工程加以比较。长期以来,人们描述南旺补水工程时,往往用一句话概括,即“与都江堰工程相媲美”。就是这句山东人自我感觉良好的一句话,不经意间降低了南旺补水工程的科技地位,使得南旺补水工程夹着尾巴走过了500多年。不可否认,都江堰工程修建时间很早,并至今还在发挥着它灌溉农田的作用。而南旺补水工程在于连接京杭大运河的水路交通,所补水源直接承载着皇帝的御船和漕粮,其作用各有千秋,在这方面是不能随意断定高下之分。但从各工程系统的子工程可以看到,都江堰所有的功能只是在分水功能,而南旺补水工程不仅具备分水功能,而且为了节约和充分利用宝贵的水资源,光是节制闸就修建有几十座之多,也是都江堰工程不敢想象的;再就是,南旺补水工程的水源不是固有的,而是人们想尽办法从大汶河调入的,是哲学上所谓的无中生有的产物。这一点,都江堰分水工程根本不需要和不具备的。无中生有,一直是被认为是魔术般的神奇,公认是最难做到的事情。同样,无水之地能生出水来,并进而再分水,这难道不是水利工程中科技含量最高的表现吗?因此,我们过去习惯所说的“堪与都江堰工程相媲美”,实在是低估了南旺补水工程的科技含量,以致出现定位不准的遗憾。

三、南旺补水工程的正确命名与重新定位

总之,“南旺分水工程”的名称应改为“南旺补水工程”。对南旺补水工程科技含量的正确表述应为:南旺补水工程的科技含量远远(或大大)超过了都江堰分水工程。

京杭大运河申遗成功,为我们重新梳理运河文化遗产提供了契机。作为运河文化研究刚刚入门的莽汉,作为一位运河山东段的后生认为:南旺分水工程的叫法不能再继续了,应该迅速而果断地改为南旺补水工程;今后涉及南旺补水工程的教科书或论文,不要再有类似“堪与都江堰工程相媲美”的描述了。这样去做,并不是有意贬低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崇高地位,只不过是为身边的南旺补水工程鸣一下不平而已。

参考文献:

[1]《墨子·贵义》.

[2] 见毛泽东手书和高建军《山东运河民俗》(济南出版社2006年版,第17页).

[3]《行水金鉴》卷116.

0 阅读:9

禹贡怀旧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