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食一喂就哭?揪出5大“元凶”,你中了几条?

宛爸育儿日记 2025-04-11 05:00:36

在给宝宝添加辅食的过程中,妈妈们一定遇到过这样的时刻

宝宝吃辅食时为啥没吃几口就哭了?

一顿操作猛如虎,本以为会迎来宝宝甜甜的笑脸然后狼吞虎咽的场景,谁知小朋友完全不领情

还有常见的宝宝吃辅食吃到一半睡着了

吃辅食吃到一半拉便便了

到底该怎么办?

难道辅食真的不好吃?

自己的宝宝就是传说的“饭渣”吗?

如果你正经历着类似的烦恼,或者希望读懂宝宝行为表现要传达的信息,今天这一篇文章千万不要错过。

宝宝吃辅食到半途哭闹的原因

今天我们列出工作中最常遇到的一些原因供家长参考,但每个家庭的喂养环境都不同,每个宝宝的成长轨迹也各不相同,宝宝哭闹的真正原因都需要每一位家长仔细的观察和分析才能确定哦。

1、出牙期疼痛

可以这么说,在辅食添加初期,宝宝吃辅食过程中突然哭闹的原因,80%都是由于出牙引起的。或许是因为成年人早已忘记了自己换牙期的不适,很多家长对宝宝出牙不适都不太理解,出牙有那么难受吗?怎么持续那么久影响如此之大呢?

俗话说“牙疼不是病,病起来真要命。”了解宝宝的乳牙萌出过程后,爸爸妈妈们一定会更加理解宝宝。

乳牙萌出时:

牙龈组织被“撕裂”

乳牙从牙槽骨向牙龈表面移动时,会逐渐压迫牙龈组织,导致局部微血管破裂和细胞损伤。牙龈表面形成红肿隆起,类似伤口愈合前的炎症反应。

神经末梢被激活

牙龈中密布三叉神经末梢(人体最敏感的神经之一),牙齿移动时的压力会直接刺激神经,引发类似“持续挤压指甲根部”的钝痛感。

炎症因子释放

受损的牙龈细胞会释放前列腺素、组胺等致痛物质,这些化学信号通过神经传递到大脑,形成明显的痛觉(类似牙周炎初期的酸痛感)。

这些复杂的感受如此强烈,对于刚刚“开机“不久的小宝宝来说是无法理解的存在。

因为婴儿的疼痛感受器比成人更敏感,而且大脑对疼痛的调控机制未发育完善,无法有效抑制痛觉信号。宝宝不理解“牙龈痛”的来源,只能通过哭闹、烦躁、咬硬物等行为缓解压力,而这些动作可能加重牙龈肿胀,形成恶性循环。

所以宝宝因为出牙哭闹不是娇气或者辅食难吃,而是他真的很难受。

那么宝宝为什么出牙期喜欢啃咬各种物品呢?这种行为是身体为缓解疼痛和促进牙齿萌出而触发的本能反应。

当牙齿萌出时,牙龈因内部压力而肿胀紧绷。当宝宝啃咬硬物时,外部的反作用力会压迫牙龈,暂时抵消内部压力,类似于“用手按压淤青部位”以减轻胀痛感。宝宝反复啃咬的动作能加速牙龈的血液循环,帮助代谢致痛物质(如前列腺素),同时为受损组织提供更多修复养分,类似运动后按摩酸痛肌肉的原理。最后,持续啃咬可能刺激大脑释放内啡肽(天然镇痛物质),产生类似成人咬笔头缓解焦虑的自我安抚效果。乳牙穿破牙龈的过程也是最痛苦的阶段,在这个时期宝宝各种烦躁的表现更加强烈。

如果在吃辅食时宝宝啃勺子、咬硅胶饭兜、啃碗啃硅胶餐盘,基本上就可以判断宝宝是要出牙了。解决的办法也很简单,要么把硅胶辅食勺换成不锈钢咖啡勺,勺子口感变差了宝宝自己不会啃了,硅胶饭兜也是同样的道理,换成其他口感比较差的材质的饭兜。或者耐心等宝宝啃勺子,啃完了,满足了再继续吃辅食。

宝宝出牙期的啃咬行为能锻炼颌骨肌肉,为后续咀嚼固体食物做准备。尽管过程艰难,但这是宝宝口腔功能发育的必经之路。从6个月到2岁,宝宝出牙期长达一年半左右,所以爸爸妈妈们要对宝宝保持耐心,细心呵护,陪伴宝宝顺利度过这一时期。

2、想要家长的餐具被拒绝

这在辅食添加初期比较多见。不少家长喂辅食时因为感觉宝宝拿着餐具总是玩餐具影响自己喂饭,于是干脆不给宝宝餐具。但人类幼崽学习各种技能的第一步就是“模仿”。每天看爸爸妈妈用餐具喂自己吃食物,当然要试一试。可是自己没有,怎么办呢?那就伸手去抓吧。

这种情况宝宝通常是紧盯大人的筷子或勺子,伸手抢夺,被拒绝后会哭闹,拒绝继续进食。

我们建议从给宝宝添加第一口辅食开始,就让宝宝坐餐椅,使用餐盘,给辅食勺,满足宝宝模仿的需求,也是让宝宝熟悉餐具、适应餐具,建立用餐具进餐的意识。

3、勺子送入过深引起不适

这是非常容易被家长忽略的一个细节。

很多家长喂宝宝吃辅食的时候,一勺食物送进宝宝嘴里,害怕宝宝不愿意吃或者宝宝曾经出现过吐食物的行为,于是尽量把勺子送入宝宝口腔后部,甚至有的家长还要用勺子压着宝宝的舌头,然后翘起勺柄把食物“倒进”宝宝的小嘴巴里。

这样的动作刺激到咽喉部的神经末梢非常容易引起宝宝的“呕吐反射”,让宝宝感觉不适,干呕、甚至真的引发呕吐问题。有的宝宝很敏感,勺子稍微碰触到舌根可能就会感觉到恶心。

这样的喂食方式也不利于宝宝学习如何运用通过舌头卷、碾压、裹的方式处理食物,并用舌头把食物送到口腔后部咽下。往嘴里“倒饭”的方式,为了方便喂饭,食物一定是细碎的,不需要咀嚼,混合液体表面光滑容易成团的,才能顺利送进宝宝嘴里直接被咽下去。这样的食物和喂食方式结合在一起,反复强化孩子的吞咽功能,完全不需要咀嚼。

我们一直建议家长在喂辅食的时候,勺子平进平出,食物不超过勺子的三分之一的量,可以把勺子放在宝宝嘴边,等宝宝主动来吃,这个问题就解决了。另外提醒家长注意,勺子不要追着宝宝的嘴巴跑,如果宝宝注意力被吸引到别处,放下勺子,等宝宝重新回过神来再送到嘴边尝试让宝宝主动来吃就可以了。

4、想抓食物却被限制双手

家长为什么愿意喂宝宝吃饭呢?因为喂饭宝宝吃得快,孩子不用动手吃得干净。但是宝宝出于本能一定会尝试去模仿家长,自己没有餐具就会去抢家长的,包括抓捏食物往自己嘴里送。

宝宝还小,刚开始添加辅食的时候,家长这样喂饭:

注意看圈红的部分,老人的双手一手钳制宝宝的胳膊,一手拦住宝宝的身体

这位家长则是为了不让宝宝啃勺子,方便喂饭,用手拽宝宝的小手。

这样看似不经意实则刻意钳制孩子的行为还有很多,有的喂饭时一手按压宝宝的胳膊,有的家长则是宝宝的小手抓碗时把宝宝的小手按压在碗壁上。

宝宝不是机器,当身体的一部分被外力控制,本能会驱使他努力挣脱,小宝宝怎么挣脱呢?就是靠扭动身体,身体扭来扭去,家长控制不好力度就可能用力过大让宝宝感觉到疼痛哭闹。如果家长坚持不松手,身体被控制的恐惧感也会让孩子开始用哭声向其他人发出求救信号。

有不少家长发现允许宝宝自己抓捏食物后宝宝反而不容易哭闹了,吃得更多了,就是这个原因。

5、喂饭速度快,宝宝疲劳度增加

有的家长是急性子,希望宝宝快点儿把饭吃完。有的家长则是担心孩子哭闹,想赶在宝宝哭闹之前尽快把饭喂完。还有的家长控制不住自己的节奏,宝宝着急吃于是就着急喂,一勺接一勺,只求尽快把饭都塞进宝宝嘴里完事儿。

如果是已经吃辅食几个月的宝宝,早已熟练掌握吞咽的技巧,这么吃哭闹的次数不多。但对于刚添加辅食不久的小宝宝来说,正处在挺舌反应消退,舌头下降,从吸吮到吞咽过渡的阶段,喂饭速度太快,如果食物水分少,比较粘稠,一勺接着一勺被送进嘴里,宝宝赶着吞咽食物,很快就会感到疲劳而哭闹。

因此家长在喂小宝宝吃辅食的时候,一定要控制自己的动作。宝宝吃下一口食物后,等一等,等宝宝的小嘴巴不动了,再给下一口。给宝宝留出充足的时间来感受和体会食物的味道、口感,让宝宝有机会用小舌头去试着搅拌、碾压食物,慢慢吞咽,学习如何控制舌头,怎么用唇齿舌来配合处理和运送食物。

6、环境干扰

宝宝一人吃饭,全家围观,在很多家庭中是常态。宝宝吃饭时爸爸来看一眼,过一会儿奶奶来看看,间或还会穿插着家人的评价“你慢点儿喂”、“宝宝吃得真好!”、“孩子的嘴巴边有食物,快擦一擦。”

有的家庭则是宝宝在吃饭,全家人各忙各的,在宝宝面前走来走去,进进出出。或者厨房烧水啦、煮饭啦,发出各种声响吸引着好奇宝宝的注意力。

还有的家庭有哥哥姐姐,小宝在吃饭,哥哥姐姐在旁边挤眉弄眼逗孩子。

养宠物的家庭,猫猫狗狗在房间里出现,同样会吸引好奇宝宝的注意力。

这些外界的画面、声响,都会不断地勾起宝宝的好奇心,想要看一看、摸一摸。如果宝宝离开餐椅意愿强烈,家长又觉得孩子没吃饱,矛盾就产生了,孩子哭闹在所难免。

所以宝宝吃辅食时家长要尽量安排一个安静、无人打扰的环境,有宠物的话要把宠物隔离,家人尽量减少走动。如果实在没有合适的房间,可以让宝宝面向墙壁坐,减少视觉上的干扰。

7、喝奶后马上吃辅食

有的家长参考网络上添加辅食的建议,在餐单给宝宝先喝奶,然后安排辅食。

这样就容易让宝宝先喝下大量液体,胃部充盈后再吃辅食。一旦家长喂食速度过快、食物密度太大或宝宝短时间内又吞下大量水分足的食物,胃部快速充盈可能会引起不适哭闹。宝宝哭闹时吞下大量气体,或者家长喂食不当引起宝宝呕吐反射,就可能出现恶心、干呕进而引起呕吐的情况。

所以奶和辅食要间隔开,吃辅食前后不要马上喝奶,至少要间隔40分钟。

最后,再分享几个细节问题

宝宝吃辅食吃到一半排便了怎么办?

把宝宝抱出餐椅,处理清洁后再回来继续吃即可。如果宝宝扭头、推开勺子表示不想吃了,可以结束就餐。

宝宝吃辅食吃到一半睡着了怎么办?

如果吃辅食时宝宝睡着了,结束就餐,让宝宝先睡觉。睡醒后喝奶即可。

提醒家长合理安排吃辅食的时间。尽量安排在上午,两次奶之间,宝宝精神状态比较好的时候吃辅食。

另外家长制作辅食要提前备餐,避免制作时手忙脚乱,制作辅食的时间太长,辅食做好了宝宝过于饥饿低血糖犯困,更容易哭闹。

总而言之,亲爱的爸爸妈妈们,当宝宝在餐椅上哭闹、拍桌、甚至打翻碗盘时,请先深呼吸,回忆宝宝的动作、表情,理解宝宝想要传递的信息和需求。保持自己情绪稳定,耐心对于帮助宝宝学习如何吃饭至关重要。宝宝吃辅食混乱的阶段非常短暂,很快就会过去。现在的每一分耐心,都会成为传递给宝宝温柔的力量。

0 阅读:20

宛爸育儿日记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