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总把食物当玩具?6个阶段解锁自主进食,90%家长错在第一步!

宛爸育儿日记 2025-04-04 05:20:23

我们工作中有时遇到家长咨询这样的问题:

给宝宝加了一段时间的辅食了,宝宝吃得也不错。现在想让宝宝锻炼自主进食,却发现给他食物但是宝宝不会往嘴里送,总是把食物拿在手里翻来覆去地看。家长说“吃呀,往嘴里送咬一口试试。”孩子就笑嘻嘻看着你没任何反应。但是如果家长把食物喂到宝宝嘴里,他就能吃。这到底是为什么?

这种看起来蛮奇怪的行为,你或者周围有家长遇到过这样奇怪的事情吗?是什么原因让宝宝不会往嘴巴里送食物呢?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聊一聊这个话题。如果你正在经历或周围有类似困惑的家长,也欢迎大家帮忙转发,帮助到更多的家庭哟~~

“进食”是一项复杂的多感官探索行为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

还有这样的

真的是宝宝太笨学不会吗?答案当然是“不!”

下面是我们的学员宝宝乔治9个月吃辅食的视频,可以看到宝宝已经有意识地尝试用勺子去舀取食物了

这是我们的学员双胞胎宝宝,18个月时自主进餐的视频,能看到两个宝宝互不干扰,都在专心致志地吃自己面前的食物,完全不需要家长干预。

宝宝不会把食物送进自己的小嘴巴里,根源在于太多太多家长都把添加辅食这件事儿看得过于简单了。实际上,宝宝通过感官探索学习进食是一个多感官参与、分阶段发展的自然学习过程,它不仅是“吃”的行为,更是宝宝通过触觉、视觉、味觉、嗅觉、听觉甚至本体觉(感知身体动作)来理解食物、发展认知和运动能力的重要方式。

简单来说宝宝学习的过程可分为以下六个阶段:

一 、触觉探索阶段

手部发育:全手掌抓、握、拍的动作居多

行为特点:抓捏、拍打、摔丢食物,用整个手掌抓握食物后塞进手心,可能只舔不咬。

二、视觉-动作联结阶段

手部发育:从全手掌抓握逐渐变成用三指捏物

行为特点:开始有意识观察食物的颜色、形状,尝试调整抓握姿势,但仍可能错过嘴巴。

这个阶段宝宝的手眼协调能力逐渐显现出重要性,宝宝需要首先判断食物的位置,然后调整手臂的运动轨迹,才能准确抓捏到食物。

另外,宝宝的空间感知开始慢慢强化,理解“食物——手——嘴巴”三者之间的空间关系。

三、口腔触觉适应阶段

行为特点:食物入口后吐出来观察、用舌头反复顶出再吸回,用牙龈碾压而非真正咀嚼。

这个阶段宝宝已经从本能的吸吮-吞咽反射慢慢过渡到主动吞咽阶段,吞咽能力非常好很熟练之后开始尝试“更高级”的进食技巧——学习用舌头将食物从口腔前部推到后部吞咽。

与此同时,宝宝的大运动发育和手部精细动作发育并没有停止,与其他发育并不冲突。

如果在这个阶段给宝宝提供足够丰富多样的食物,宝宝会感受和适应不同食物的质地在口腔内的触感,比如颗粒感、纤维感等等细微的触觉体验。

四、味觉、嗅觉敏感期

行为特点:对某些味道、气味表现出强烈偏好或抗拒如皱眉、推开酸味食物等等。

这个阶段宝宝开始通过视觉、嗅觉和味觉认识各类食物,对“吃”的认知进一步加深。比如通过味觉体验区分甜、咸、酸、鲜等味道,通过食物的气味将食物气味与味道、触觉记忆联结,例如闻到蒸鱼味联想到腥软的口感。

人类天生喜欢甜味和咸味。甜味意味着能量和高营养的食物,咸味则意味着能帮助保持体液和钠平衡的食物。但目前大多数家长都是从网络上获取一些辅食添加的计划,这些计划中使用的食材大多数都是淀粉含量高的根茎类蔬菜或甜味居多的食材,家长按照这样的计划表来添加辅食,等于是在漫长的2~3个月的时间内给宝宝只提供了单一甜味的食物,在基因影响和强化之下,宝宝会把“甜味食物”和“安全的食物”捆绑在一起,只有甜味的食物才是安全的,可食用的食物。

这也能解释为什么习惯吃混合“一碗烩”的食物的宝宝,在家长认为宝宝不必再吃“一碗烩”,将主副食分开提供给宝宝后,宝宝不吃的一个原因,就是混合一碗的食物气味是无法分辨的,是复杂的,视觉上也无法通过颜色判断吃的是哪种食物,但家长将主副食分开,饭是饭,菜是菜,每一种食物独特的气味散发出来,每一种食物特有的味道出现了,颠覆了宝宝固有的认知,宝宝判断这些从未见过、从未体验过的食物是“不安全”的,加重了挑食行为。

五、动作精细化阶段

手部发育:能将双手拿的物体对敲,可用拇指和食指捏取小物体(如小豆子、葡萄干)。

行为特点:开始尝试用勺子戳食物,咬下食物后尝试咀嚼。

如果家长能够给宝宝提供合适的食物,让宝宝顺利完成从稀到稠、从细到粗过渡的话,宝宝在这个阶段已经可以实现从“将食物整个塞进嘴里”到“拿到食物咬下一口”的转变。

宝宝能够咬下一口食物,同时舌头已经能够比较灵活的搅拌食物是开始尝试咀嚼食物的基础。

六、自主进食熟练阶段

手部发育:能搭2块或3块积木,会用勺取物,能倾斜瓶子倒出小物体,然后用手去捏取。

行为特点:能较精准地用勺子舀食物送入口中,主动选择喜欢的食物,咀嚼吞咽较流畅。

以上这6个阶段的划分只是我们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做出的一个大致的区分。每个阶段并没有具体的起止时间,也没有准确的月龄。每个宝宝都是独特的个体,每个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都是不同的。宝宝的发育是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而不是直线上升,在这个过程中一定有好有坏,反反复复。

辅食添加的过程其实是比较漫长的,在我们的课程体系里,从宝宝开始添加第一口辅食到能够自如地使用餐具自主进食,大概需要一年的时间。如果家长没有专业的指导,这个过程可能会更长。宝宝吞咽-咀嚼的过渡,手部精细动作的发育,感觉统合的进程,都会影响到宝宝吃饭这件事儿。

吃辅食可以让宝宝专心锻炼30~40分钟,而且完全由宝宝自己主导,其他的游戏活动想让宝宝注意力集中三四十分钟,离不开家长的耐心陪伴和合理引导。从这个角度说,添加辅食,让宝宝学会自主进餐的过程,更能锻炼宝宝的大运动发育、手部精细动作发育、协调能力、感觉统合。

实际上添加辅食的过程不仅仅是影响宝宝身体能力的发展,还有因果关系的学习,例如“我松手,食物会掉”、学会将食物分类,比如“黄色的是南瓜,红色的是番茄”,另外吃饭这一行为同样对宝宝的心理发展产生着影响,例如自主性,“我能决定吃什么”、抗挫能力,“掉了再试一次”。家长与孩子的互动过程也塑造着家长与孩子,家庭与孩子的亲子关系。

宝宝为什么不会把食物送进嘴里

理解了前面这些内容,相信大家再来看宝宝不会把食物送进嘴里这件事儿,应该有了一些想法了。

宝宝不会把食物往自己的小嘴巴里送,通常出现在宝宝7~9个月左右。其实,这个阶段的划分也不准确,准确的说应该是出现时间是家长开始放手让宝宝自己抓取食物吃的那一刻。只有家长允许宝宝自己尝试去抓食物了,宝宝才有机会,这个问题才能暴露出来。因此,如果宝宝被长期喂饭,甚至到了快一岁还没尝试过自己吃,那么很可能宝宝11个月12个月大了,依然不会把食物送进嘴里。

我们工作中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总结了几个原因供家长们自查:

1、大运动发育和精细动作发育影响

抓握能力不足:6~8个月的宝宝可能刚开始发展“钳状抓握”,也就是用拇指和食指捏取。如果宝宝日常练习不足,可能依旧习惯“全手掌抓握”,会影响抓取食物的准确性。

手眼协调不熟练:将食物准确送到嘴里需要手、眼、口的协调,这对宝宝来说是高阶技能,练习不足也会影响。

有家长可能会说“不对啊,手眼协调不熟练的话,宝宝啃牙胶就是自己送到嘴里的嘛,吃手也是啊。”

与辅食相比,牙胶体积大,易抓握,宝宝用手掌抓握更稳定,吃手就更不必说,宝宝直接伸进嘴里就行。但辅食则有软硬、大小、厚薄的不同,有的家长给宝宝提供的食物过于软烂或细碎,宝宝还未学会三指捏取,仍处在全手掌抓握阶段时就只能抓,食物抓不起来当然送不进嘴里。

另外还有餐具的影响。

有的家长感觉不锈钢餐具容易清洁,但却没考虑到不锈钢材质的餐盘表面过于光滑,反而给宝宝抓取食物增加了难度。

2、对食物缺乏兴趣、不饿、对食物的警惕性高

从我们工作中接触到的家庭来说,大多数宝宝吃辅食时的行为表现看起来都不饿。有的家长还会在吃辅食前后给宝宝喝奶。一旦辅食味道不对或难以吞咽,宝宝就可能会“摆烂”,等着喝奶。

有的家长参考网络上的辅食搭配来制作,提供一餐辅食时水果随餐,这就容易让宝宝先把脆、甜、水分充足的水果先吃完,水果快速提供饱腹感,吃完水果宝宝也不太饿了,这时再想让宝宝吃辅食,难度加倍。

有的家长对宝宝不好好吃辅食容易焦虑,这种焦虑的情绪是会让宝宝感受到的。焦虑产生的压力让家长更没有耐心等待,也容易出现每天都给宝宝提供各种不同的食物,但又因为缺少经验和专业的指导,不断给宝宝提供超出宝宝进食能力的食物,反反复复各种尝试之下,宝宝对入口食物的警惕性大大提高,加上家中不断谈论宝宝挑食的问题,宝宝的自主性越来越差,会出现宝宝只吃自己确定“安全”的食物。

3、家长提供了不合适的食物

比如上面这位妈妈。宝宝一岁八个月了,自己无法把食物送进嘴里,最后大人孩子情绪都崩溃了。

这位妈妈不知道的是,她给孩子提供的软面条汤水多,表面光滑,对宝宝手部精细动作的要求很高。即使是成年人,用手抓面条也很难捏起来,更何况一个被喂饭了14个月的孩子呢?

有的家长给宝宝提供了切成块的猕猴桃,众所周知,猕猴桃又软又容易捏烂,对手部精细动作没发育好的小宝宝来说,这简直是做“高难度动作”,宝宝尝试抓捏,捏烂了,还没来得及抓第二次,家长就判断宝宝不愿吃,不再给宝宝提供食物,恢复到喂饭的状态。

让宝宝自己吃,就是练习的过程,家长不给宝宝提供合适的食物,宝宝用什么来练习呢?又怎么能学会呢?

4、环境和情绪影响

这一个影响因素多见于大宝宝,基本上在一岁以后。这时宝宝的智力和认知发育得比较好了,与家长的互动增加,能听懂家长的大部分语言和指令。

如果家长对宝宝自己尝试吃辅食不支持甚至反对,表情、语言和动作上就会表现出来对宝宝自己抓取食物的厌恶感。起初宝宝会反抗、抗拒,争取自己抓取食物的机会,次数多了宝宝会发现无论自己怎么反抗都没用,于是放弃,等着被喂饭,而且为了减少家长的斥责,可能会出现只吃一种或几种自己确定能吃的食物,对新食物非常排斥。心理上出现一种“只要我不吃,就不会犯错”的错误认识。

由此可见,很多家长认为宝宝不好好吃辅食,自己不会主动把食物送进嘴里是宝宝自己的问题,真正的根源却是在家长身上。如果家长不改变观念、不改变行动,宝宝挑食的问题就难以改善。很多家长认为这些问题不是大毛病,等宝宝长大了自然会好。没见过哪个成年人不会吃饭把自己饿死的。

确实,人饿极了自然会吃。但现代社会物质已极大丰富,越来越多的孩子几乎没有机会体验到极致的饥饿。家长认为孩子长大了自然就会吃饭,也只是因为孩子迟早会发育成熟,年龄大了咬合力、咀嚼能力比婴儿时期要好很多,原本咬不穿嚼不烂的食物在长大后能咬断、嚼碎了而已。但健康饮食的观念、均衡饮食的意识未必建立。

孩子在3岁前处于人一生中最高速发育的阶段,3岁时,80%的大脑发育完成。每一餐中,超过75%的营养将用于建造儿童的大脑。每15分钟的玩耍,就能点燃儿童大脑中数以千计的神经链接。可以说幼儿时期的饮食习惯养成,影响了成年后的健康水平。特别是人类的正常生长是呈脉冲式的,各快速生长期之间隔着测量不到生长变化的阶段。在关键期提供充足的营养满足孩子的生长发育需求非常重要。例如婴儿在出生后2年内,身高生长最初非常快,随后逐渐减慢,这一时期总体身高生长为30-35厘米。2-4岁每年身高增长5.5-9厘米,4-6岁是5-8厘米,而6岁到青春期,生长速度则放缓,男孩每年增长4-6厘米,女孩生长4.5-6.5厘米。而2岁以前是孩子经历最大的身体形态的变化,进入3-6岁,身体形态开始趋于稳定,但是开启了一段“学习敏感期”,例如语言的敏感期、空间探索敏感期、书写和阅读的敏感期正是在这个阶段,学龄前整个大脑神经元的发育都处于高速进展的状态,因此这段时间良好的营养可以说是直接辅助了孩子认知的发展。

只有完美的搭配,没有完美的食物。有充足的证据和研究表明在添加辅食阶段给宝宝提供丰富多样的食物能有效降低日后挑食的几率。健康饮食的基础是孩子能不挑食。从烹饪的角度来说,每个家庭受到地域风俗、地域饮食习惯、宗教信仰等因素影响,经常食用的食材种类是有限的,给宝宝制作营养均衡的一餐辅食,从20种食材中选6种搭配显然比从10种食材中选6类搭配要简单容易得多。要知道辅食添加阶段是短暂的,但孩子在家中吃饭的时间却是漫长的。用一年短暂的时间打好基础,帮助宝宝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换来未来至少十几年的轻松时光,还是值得的。

孩子迟早要长大,没错,总有一天家长控制不了孩子吃什么,无法决定孩子的喜好,他终有一天会培养出自己独特的饮食偏好。到那时,家长能干预的其实非常非常少,与其到时候干预难度加倍,不如从现在开始让宝宝好好吃饭。

0 阅读:0

宛爸育儿日记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