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4月26日,副刊部的霁主任来找我,他还带着一位三十多岁的瘦高男子,霁主任介绍说,这位就是昨天副刊上刊登的纪实长诗《山之恋》的作者薛子英,是位个体户,他得知阜平口上小学坍塌,捐款2万元用于重建。还说去年10月25日我们《保定日报》就在一版介绍过他支教的事迹。薛子英则表示,感谢报社对他的支持,并说重建资金的缺口还很大,他希望报社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人关注口上小学的情况,支援口上小学,使之能尽早地重建校园。

同仁齐霁

薛子英
昨天,我已读了他的长诗,很受感动,一些同仁也是如此。我决定动员报社的力量支持口上小学。(长诗参看《保定日报12附:薛子英的纪实长诗〈山之恋〉》)

我又翻了一下1995年10月25日的报纸,找到了他们说的那篇报道《薛子英情寄山乡教育》,内容如下:
薛子英情寄山乡教育
10月12日下午,在阜平县下庄村小学倒塌的教室前,村支部书记刘风星用颤抖的双手,从一位30岁左右的男子手中接过了2万元捐款,伴随着的是哗哗的掌声、断断续续的哭泣声。这位捐款人名叫薛子英,是我市一位刚刚起步的个体经营者,其经营的企业目前规模尚小,经济底子也薄,但当他从电视上看到阜平老区山穷、水穷,尤其是教育穷的现状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先后几次到阜平了解情况,决定为老区的教育事业贡献一份力量,硬是挤出2万元,并在市个体劳动协会会长孙炳瑞、秘书长贾学乐的陪同下,再次来到了阜平。村支书握着那2万元钱、感动地流下了眼泪,在场的孩子们哭了,群众们也哭了……当孩子们噙着泪水给薛子英献上山花时,这位“硬汉子”握着孩子们的小手,含着眼泪说:“孩子们,我还会来看你们的!” 魏文海

之后,我召集保定日报的副总编开编委会,研究确定,搞介入式报道:我们组织召开关于口上小学的报告会,动员大家为口上小学捐款捐物,并通过报道,带动社会力量,获得更多支持。
我将此事汇报给李总编和韩书记,他们表示大力支持,并将组织全报社捐款捐物。
由于此事是教育报道的范围,编委会安排科教部和副刊部相互配合,把报告会组织好。
1996年4月30日,保定报社在报社六楼会议室召开为阜平县下庄乡口上小学捐款报告会。本报、晚报、社直各部近百人参加。
报社请来了阜平县下庄村委会主任魏谦、市个体劳协负责人孙炳瑞和薛子英,魏谦和薛子英介绍了相关情况。现在我还有薛子英介绍情况时的印象,他说到了孩子们上学多么困难,有的中午都吃不上饭;说到了村民的生活多么艰苦,说村民都没有食品保质期的概念,村里的小卖部食品过期还在出售。

魏谦
韩书记宣读了社委会捐资助教的决定,我在动员时表示,将资助一个贫困孩子读书。会后,报社捐款1万元。
5月16日,我和韩书记等保定报社一行7人将1万元捐款和部分书籍和衣物送到下庄村村委会。同行的薛子英把文和信文化用品公司经理商长海捐赠的5000元也交给了下庄村村委会。


我们在口上小学的施工现场看到,二层教学楼即将封顶。据村里介绍,后续资金仍然不足。我们决定继续帮助他们呼吁。
5月20日,我去有关部门,办理了参加“希望工程——百万爱心行动结对资助”活动的手续。


1996年5月30日《保定日报》刊登了报道此事的通讯《托起你我共同的希望》。内容如下:
托起你我共同的希望
——本报社及社会各界捐助阜平口上小学建校纪实
本报记者 朱红 王跃红
“正当我们盖教学楼拉不上坡的时候,报社帮了我们一把,这下我们可有信心了……”阜平下庄村委会主任魏谦热泪盈眶,倾诉着乡民们的心声。5月16日,保定报社党委书记、常务副社长韩国勇,保定日报常务副总编苑战国等一行7人,带着同事们凑起的万元捐款及部分书籍衣物,驱车200多公里,风尘仆仆来到下庄口上小学。
锣鼓咚锵,鞭炮震响,和着路两旁长长列队欢迎的学生们如潮的掌声,大山深处沸腾起来!“报社来人了!”“娃娃们的教学楼有希望了!” 淳朴的乡民们奔走相告,三五成群涌到村口,欢迎山外的客人。双方激动得噪子像被堵住一样,竟说不出什么,只是紧紧地握手……

此情此景,大山作证。
一石激起千层浪——风雨中坍塌的教室,诉说着乡民们的无奈;报纸上刊发的一组照片,引来众人关注的目光
去年10月18日,本报三版刊发了一组题为《难圆教室梦》的照片。本报通联部副主任杨小舟得知阜平口上小学年久失修,雨中倒塌的消息后,让其子杨申拍回了这组照片,首先向社会披露了此事。
在人均土地只有5分多的阜平下庄,人均年收入280元。倒塌的校舍惊动了全村的父老乡亲,人们东拼西借,集资建校:有的拿出了看病的钱,有的老人把买棺材的钱也捐了出来,50余年党龄的张连老大娘竟提着一篮鸡蛋交到村主任家。然而,乡民们财力有限仅凑起了2万多元钱。
资助这里三名贫困学生的我市个体劳协副会长薛子英,闻讯后为此事八方奔走呼吁;火车站综合治理办公室、育德中学、史庄小学、三中、保定广播电台心灵频道的听众、七中联谊会、市个体劳协、北市区个体劳协等单位及耿学忠等人纷纷参与进来,捐款数日益增多。
教学楼终于开工了!然而,所需20多万元的资金仅凑了一半……怎么办?
山穷水尽疑无路——个体户薛子英夜不能寐写出《山之恋》,编辑记者动了侠肝义胆:这样的稿子再不发,就是对读者的犯罪……
市劳动模范薛子英是1990年开始干个体的,资金实力并不雄厚,但他亲眼见到山里孩子的困境,于是卖了股票,凑足两万元,给重建学校作启动资金。为此,他顶住了方方面面的压力,先后7次奔赴阜平,然而,钱也捐了,路也跑了,可是,盖楼资金10多万的缺口,却压得这位40多岁的中年汉子喘不过气来。“我是把吃奶的劲儿都使出来了……”他夜不能寐,哭诉衷肠,写下了叙事长诗《山之恋》,表达了自己为口上小学建校的一片赤诚。
4月17日,本报记者李民在采访市工商局为口上小学送捐款一事时,结识薛子英并看到了他的《山之恋》,为其真情实感所打动,随即便把此文推荐给副刊部主任齐霁。
“发头条!”齐霁看后拍板,“我一看就被感动了!有力度!”此后的一天傍晚,副刊部编辑缪远熙路遇薛子英,谈及文稿,二人话多,索性坐在马路牙子上聊了起来。“我的稿能发吗?”子英忐忑不安,远熙慷慨直言:“这样的稿子再不发,作为编辑,就是渎职!就是对读者的犯罪!”
4月25日,《山之恋》见报。
柳暗花明又一村——有记者提出“我们也应组织救助”时,恰与领导想法不谋而合;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报社的老总们做出了慷慨解囊的决策。
25日刚上班,看了当日报纸的工交部副主任、女记者栗克玉,红着眼圈来到副刊部找齐霁:“这事,咱们也应该捐款!”随后,编辑部大楼评报栏里,贴出了编委会的“评报”:此稿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喊,讴歌了人世间的真善美,是一篇弘扬主旋律,净化人灵魂的好作品。同时给以奖励。
本报编委会很快做出决定:组织募捐活动,救助老区教育,为阜平口上小学建教学楼添一把力!此想法得到报社社委会的支持。4月30日,一个别开生面的捐资助教报告会在报社六楼会议室举行。阜平县下庄村委会主任魏谦、市个体劳协负责人孙炳瑞和薛子英被请到报社。他们介绍了贫困的山区,讲了山里娃们刻苦求学的现状,编辑记者及职工们心灵受到深深的震撼。当听到“那里一对姐弟,跑了十几里山路去上学,中午居然没有饭,一双可怜巴巴的小手,托着尖尖的小下巴,等着漫长的中午过去,等着下午上完课天黑了再回家吃饭……”不少人流下了热泪。感人肺腑的介绍,令人回肠荡气,人们报以发自内心的热烈掌声。报社党委书记、常务副社长韩国勇眼含热泪,宣布了报社社委会捐资助教的决定。
报社领导带头每人捐款100元,部室主任捐款50元以上,在本报动员会上,常务副总编苑战国激动地表示,自己除捐款外,还要资助一个贫困孩子读书。同事们情绪更高:本报财贸部主任崔文岚除了捐款80元,还捐来一大包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的衣服,该部副主任邵宝文、记者尹丹凤等也捐了不少衣物书籍;科教部共产党员韩赤军、阎石首先捐了50元,副主任刘上游捐了80元,青年记者王煜也捐了50元;社直各部室、报业 开发总公司、印刷厂也行动起来,你10元,我5元……短短几天内,捐款近万元!
还有一些不愿透露姓名的同志主动找到总编,表达他们准备结对资助贫困孩子读书的愿望:“要改变老区贫困面貌,必须要让孩子们受教育,这才是今后的希望啊!”
走向希望——上路的是车,受教育的是人,盖起的是教学楼,建楼的是一颗颗炽热的心。
5月16日一大早,司机张荣建和小赵就来到报社,车加足了油,又张罗着把人们所捐物品装上了车,7点刚过便上了路。山路颠簸,蜿蜒西上。下午2点多,才到达大山深处的下庄村。村民、学生们像过节一样迎接报社一行人。听听孩子们那稚嫩的心声吧:“叔叔阿姨们,我们深深懂得,你们的钱也来之不易,你们舍不得花,却献给了我们。”“我们的校舍不是用砖砌成的,也不是用石头垒起来的,而是用一颗颗炽热的心筑成的……”



朋友,当你看到那一只只高扬的小手,面对那一双双企盼的眼睛,当你感受这一颗颗淳朴渴望的童心,听到“我要读书”这声泪俱下的乞求时,你又怎能无动于衷呢?女孩某某听说苑总编救助她完成学业,激动地瞪大眼睛,止不住的热泪滚滚而下,她哽咽着哭诉家中境况,苑总编说:“孩子,别再担心了!好好学习,有困难就来找我……”

是的,面对这一切,我们流泪了。今天,我们走向“希望”——捐资助教,为我们中华民族长远未来的“希望工程”,奉献出我们的心血,同时也使我们的心灵受到了净化和洗礼,我们已经不满足于用手中之笔来报道此事了,于是,我们投身其中,而当我们回首自己所为,感到我们的精神已升华到新的高度……
正施工的口上小学二层教学楼即将封顶,村委会主任魏谦已搬到工地吃住,他说:“就是砸锅卖铁,勒紧腰带我们也得干下去!否则,我对不住所有关心我们的人!”
然而,资金至今仍然不够……
朋友,我们谁家没有孩子?我们谁又不是从孩提时长大?您可知道,就在我们身边这片土地上,当年,为我们今天付出了自己的亲人、热血及生命的老区人民,如今与富裕地区的差距正在拉大,谁都明白,发展经济靠科技,发展科技靠教育的道理,而他们所面临的发展中的诸多困难,首当其冲的就是教育。

让我们托他们一把! 托老区教育一把! ——托起你我共同的希望。


6月12日的《保定日报》刊载了此事的后续报道。内容如下:
本报通讯《托起你我共同的希望》见报后——
引起更大范围社会反响
本报讯 (记者 朱红 王跃红)反映本报编辑记者及社会各界为阜平下庄口上小学建校捐款的通讯《托起你我共同的希望》见报后(5月30 日),社会反响强烈,更多人关注此事。一周来,有的读者来电、来信,有的单位组织募捐活动,一笔笔捐款带着古城人的爱心奉献给革命老区。
二中校长王更新在来信中写道:我们深深为党报编辑记者们的爱心和义举所感动……一位不留姓名的女青年找到报社,留下300元钱“表达一片心意”;赛特王码电脑学校把搞周年庆祝活动的经费捐给口上小学;第一职业中学师生不但捐款献爱心,校长赵得昂还表示:“捐款,仅仅是开始,我们要发挥本校职教优势,为老区人民的脱贫致富尽一份力量。”他们已与下庄乡达成培训服装、家电等方面人才的意向;保定一中组织了“手拉手,托起明天的太阳”捐资助教活动,全校3千师生以交一次特殊党费、团费、工会会费的形式,捐款11885.15元,校长黄晓地认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济中学把通讯稿作为德育教材在课上朗读,学生们自发捐出了自己的零花钱。面对这些,下庄村委会主任魏谦感动得流下热泪:“我一定把城里人对山里娃们的爱心转告全村父老乡亲,建好学校,争取早日脱贫致富。”

之后,我们继续为他们联系新的捐助单位,通过我们的协调和努力,全市近20家单位的2万多人参加这一活动,共捐款十几万元,终于使老区阜平口上小学的孩子们在8月份搬进了新教学楼。老区乡亲们感谢党报为他们干了件大好事,把这所凝聚众人心血的学校命名为“同心希望小学”,并树碑纪念。《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新闻出版报》、《中国地市报人》等报刊先后报道了此次活动。
《人民日报》的报道刊登于1996年8月12日的五版。内容如下:
保定报社支援老区教育
本报讯 革命老区河北省阜平县同心希望小学(原口上小学)日前举行了竣工剪彩仪式;这里的孩子们终于能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上课了。
十里八乡的乡亲们扶老携幼,赶到这所附近最好的房子前,敲锣打鼓,燃放鞭炮。
“正当我们盖教学楼经费不够的时候,是报社帮了我们一把……”下庄村委会主任魏谦激动地说。
去年七月,口上小学校舍因年久失修在雨中坍塌。为帮助重建学校,保定报社组织募捐活动,救助老区教育,为阜平口上小学建教学楼出力。
报社领导带头每人捐款一百元,部室主任捐款五十元以上,共捐款万元,也有人捐了不少衣物书籍,由报社领导亲自送到了口上小学。
(朱红王跃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