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日报13:新闻扶贫行1:石片村穷则思变,寨子村迈步前行

花木花木 2024-11-30 05:31:20

1996年,我们组织了“新闻扶贫行”大型报道活动,4名记者,翻山越岭,进村入户,先后走访了涞源、易县、涞水、阜平、曲阳、唐县、顺平、满城、徐水等9个县的十余个乡镇,近2 0个村,上百户人家,行程近2000公里。他们撰写专稿10篇,以亲身的感受报道了这些地区扶贫、脱贫的真实情况,满怀热情地报道了社会各界对贫困地区人民的真诚帮助和支持,报道了贫困地区人民自强不息、战天斗地的动人事迹和英雄气慨,有力地推动了保定市的扶贫工作。10篇稿件内容如下:

《新闻扶贫行》之一刊载于1996年10月15日《保定日报》。

人穷志坚盼脱贫

—— 涞源县石片村见闻

本报记者 王铮 宋钢 朝辉 字青

编者按:今年是联合国确定的“国际消除贫困年”,也是我国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第三个年头。作为一级党报,对消除贫困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要作出应有的贡献。为此本报最近组织了“新闻扶贫行”报道组,深入我市贫困乡村采访,目前,采访仍在进行中。今天刊发的是报道组从一线发回的第一篇报道,有关报道将陆续在一版刊发。

--------------------

10月8日清晨,我们一行4人沿着崎岖的山路赶往涞源县留家庄乡石片村。这里的山美、景美,而山脚下农民的生活却不美,许多人依然贫困。

有103户人家的石片村,去年人均收入只有230元。今年水冲、沙压,580亩土地只剩下不足300亩,加上全年无霜期只有100来天,庄稼还没长熟就遭霜打,几乎家家缺粮。

在石片村,我们看到4间只盖了3面墙和屋顶的石头房。村支书邢锦林说,这是村民赵扎根的“新房”,他从1993年开始筹料建房,因为缺钱,只能垒了东墙想西墙,断断续续盖了4年未成,最近他又外出打工去了。

走进邢双印的家,桌上放着两碗剩菜;腌白菜和酸菜,看不到一点油星儿。黑乎乎的土炕上堆放着一床棉被,是一家4口的御寒之物。邢双印10岁的女儿小小的未发育的身材,看上去只有五六岁。

村主任史凯说,因为穷,本村的姑娘留不住,外村的媳妇娶不来,村里20多岁的光棍汉足有一个加强排。

村穷家难当。村干部恨不得把一分钱掰两半花。邢支书红着眼圈说,前一阵县民政局发救灾衣服,村主任和妇联主任等3个人坐农用三轮车去拉,东跑西颠忙一天,渴得嗓子眼儿冒烟,狠狠心花8毛钱买了瓶散装饮料。他们推来让去,舍不得多喝一口,多买一瓶。

1994年,村里投资1.3万元买回40头猪,建起养猪场,可不巧赶上春旱,人都喝不上水,哪还顾得上猪?无奈把猪又卖了。邢支书 说,村里只有一口井,旱季水面低于井面26米深。每逢此时,村民整夜排队打水,壮劳力们轮流摇辘辘,但每次只能打上两碗浑水,要澄一夜才能喝。他又说,村子北面有水源,可打井缺钱。为打眼井,几位村干部磨透了鞋,跑断了腿,但资金还没着落。

穷则思变。几位村干部为山村脱贫致富费尽心思。到张家口联系石灰石业务,邢支书来回跑了4趟,仅化验费、路费就自己垫付了3000多元。庄稼人有的是力气,村里组织百余名村民到北京、天津、张家口等地织毛巾、做书包、割烟叶。去年又在山上新栽了800多棵核桃树。“再穷再苦不能苦孩子”,村干部们时刻记着这句话,自己连个办公的地儿都没有,却千方百计筹措资金,给孩子们建了4间新教室,为下一代人脱贫致富打基础。

石片村还很穷,但也在往好里变。尽管脱贫的步子迈得很艰难,但村民们对脱贫致富充满希望。

-------------------------

中午,村支书给记者做的村里最好的饭食——莜麦面饸饹。他们写了第一篇报道《人穷志坚盼脱贫》。

稿件见报后,保定一家房地产公司的干部职工看后深受感动,给石片村送去8000元捐款。

《新闻扶贫行》之二刊载于1996年10月22日《保定日报》。

迈好脱贫第一步

——易县寨子村见闻

本报记者 王铮 宋钢 朝辉 宇青

10月9日清晨5点半,天刚刚蒙蒙亮,易县独乐乡寨子村村民王艳昌就与妻子推着小车高兴地下了地。今年秋天,他的责任田边新打好一眼机井,靠天收变成了水浇田,他从内心里欢喜。其实高兴的不仅是王艳昌一家,寨子村1370口老老少少都有一种感觉:脱贫的日子正在一天天临近,好生活正悄悄走来。

记者遇到了刚从地里赶回来的村支书赵云芳。老赵说:寨子是1958年修建龙门水库的移民村,水库占用了村里1850亩良田,全村人只好挪到山坡上。人均耕地不足0.6亩,1994年初全村人均纯收入仅有200余元,集体帐上有的只是11万元的贷款、欠债。周围村流传一句话:路又远,井又深,有闺女不嫁寨子村。全村成了易县这个国家级贫困县中的11个特困村之一。

寨子村的贫困引起了各级领导的关注,原副省长李海峰来了,副省长何少存来了,副市长杨廷顺也来了,领导们临走留下一个共同的题目:尽快定出带领全村人脱贫的路子。

迈好脱贫第一步,先要修好路、通上电、浇上水,打好根基。1994年6月,寨子人打响了向贫穷宣战的第一炮,整修从村里通往乡政府的山路。全村上下拧成一股绳,用2万个义务工换来了长3.5公里的出山路。今年开春,市县交通部门为这条路铺上了柏油。开上农用三轮车,村民们用不了10分钟就到了乡里,再没人担心自家的柿子卖不上好价钱。

这两年,全村上下出义务工近25万个,勒紧腰带将省市扶贫资金加上贷款、群众集资近100万元都用在了改善基础设施上。新打3眼机井,架设 3500米的高压线,整修了20公里的防渗渠,兴建了百米渡槽、百米截流坝各一座。

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使全村900多亩地有近600亩变成水浇田,农作物一茬玉米变成小麦、玉米两茬;村里发动大家养起450多头牛,建成了占地8亩的千头猪场;嫁接成功近8万株柿树幼苗,新栽红富士、红星等果树100余亩;到去年底,全村人均收入达到500元。村里还盖起了浴池,全村老少破天荒过了个干干净净的春节。

“明后两年,改造120多亩果园,栽上2万株杏扁、3万株花椒,再在龙门水库边上建一个3000只的鸭场。到那时,大伙儿的日子就更好过了。”赵云芳扳着手指盘算着。

----------------------

采访中,记者们每天坐车奔波于县乡之间,或跋涉在崎岖的山路上。到涞源时,由于天寒地冻,4人竟有3个得了感冒。夜宿在易县独乐乡一个路边小旅店时,4人又都闹起肚子来。他们坚持带病采访。

《新闻扶贫行》之三刊载于1996年10月24日《保定日报》。

扶贫如何扶到点子上?涞水县的实践证明:

“造血”治穷是根本

本报记者 王铮 宋钢 朝辉 宇青

10月11日,记者奔赴涞水县永阳镇南洛平村采访。汽车在山间公路穿行,一片茂密的树林出现在我们眼前,同车的县扶贫办的同志介绍说:“这就是南洛平村搞的‘围山转’工程。”

走进村里,看到漂亮的砖瓦房为数不少,但贫困村的印迹依然存在,石头房,泥土墙,道路坑坑洼洼。“南洛平虽地处浅山区,但人多地少,且尽是山坡薄地,全村946口人,人均7分地,只有3分水浇地。”村副支书孙如良告诉记者,“1990年以前人均年收入未曾超过200元,老百姓成天吃白薯干,有的甚至连油盐醋都买不起。自县民政局与我们结为帮扶对子后,村里经济开始逐渐好转,前年人均纯收入达到640元,去年又增到670元。虽然还未走上富裕之路,但已经脱贫。”

为帮助南洛平村治穷致富,县民政局没有把扶贫款分散到各家各户,而是集中资金引导帮助他们建厂、种树,变“输血”救济为“造血”治穷,从根本上走脱贫致富的路。1992年,县民政部门拿出2.5万元,加上该村自筹一部分,建起一个石渣厂。村支书孙如江介绍说,“厂里吸收了40多人上班,每人每月能挣500到600元工资,全年村民可增收十几万元。”

南洛平村山场面积大,适宜发展林果业,但表土层薄,只有10 至20公分,树木很难生长。为此, 县民政局帮助他们制定了发展林果业的“围山转”计划。从1989年到1992年,他们围山挖沟、造林,几年时间挖2米深、1米宽的沟总计1600余米,植柿树24000余棵,形成了“千亩柿子林”,种杏树 4500多棵,还有各种用材林。仅树苗一项县民政局就投入6万多元。

“输血”扶贫解危难,“造血”治穷是根本。登高远望,孙支书指着尽染秋色的柿林,信心满怀地说,“柿子树今年刚挂果,产量只有1000公斤,明年就能达到5万公斤。预计3年后,仅此一项全村人均纯收入就能达到500元以上。待到盛果期经济效益将更加可观。”

这棵棵挺拔的柿树,迎风而立,英姿飒爽,不正是南洛平人从根本上摆脱贫穷走向富裕新生活的希望吗?!

(除稿件,其余照片来自网络。)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