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10月中旬,保定报社研究室侯副主任通知我,要准备一篇关于报纸扩版内容的论文,在中国地市报研究会扩版研讨会上交流。他说这个研讨会将由我们保定报社承办。时间是1996年10月29日至31日。

10月21日,我写好论文,标题是《调整办报思路,完善运行机制——地市报扩版后如何突出地方特色》。

10月29日,我参加了研讨会。会议期间,与会者在燕赵大酒店门口合影。我和胜副总编还与河北省记协主席林放、常务副主席王子英合影。




10月30日,会议举行业务研讨,我参照我提前写好的论文稿子,进行了发言。
10月31日,会议结束,我提交的论文《调整办报思路,完善运行机制》被评为优秀论文。

《中国记者》的总编辑徐民和、《新闻战线》的主任编辑周文华也参加了研讨会。《中国记者》是新华社的新闻专业刊物,《新闻战线》是人民日报的新闻专业刊物,都是国内顶级的新闻专业刊物。周文华走的时候,带走了会上交流的研讨论文。


1997年3月18日,我收到了周文华寄给我的1997年第3期《新闻战线》以及他的来信。原来《新闻战线》刊载了我在会上交流的那篇论文。他在信中写道:

战国同志:您好!问战贵及诸位同仁朋友们好!
大作已刊在第三期上,寄上一册,请阅。其中定有删改不当之处,还望批评指正。
关于农业报道方面的文章还可以做。年前我曾给战贵打过电话。不知写出没有。

看到此问,我有些奇怪,怎么李总编没把此事告诉我呢?如果知道,我把我组织的《新闻扶贫行》总结一下,寄给周编辑不挺好吗?托付了不办,人家会认为我办事不可靠,多不好,可我又不能去问李总编,心里很别扭。怎么回复的周编辑,已忘了。
我看了一下周编辑寄来的《新闻战线》,文章标题已改为《扩版不忘办出地方特色》,内容如下:
扩版不忘办出地方特色
苑战国
近年来,不少地市报从时代的需要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扩大为对开大报。如何使地方报在增大版面的同时,质量也有较大提高,便成为这些扩版地市报面临的一个共同课题。
保定日报在这方面也进行了一些探索。1994年底保定地市合并后,新的保定市委确定保定市的发展目标,是既体现古城特色,又对外开放程度较高的城市,这就要求保定日报办成一张开放的报纸,既要凸显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底蕴,又要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
如何才能满足这些要求?我们认为,既要努力体现大报的大家风范,又要注意突出地方报的地方特色;既要学习中央和省级报纸的有益经验,又不照抄照搬,而是努力探索适合地方报的办报思路,这样才能真正使保定日报成为具有“向保定显现世界,向世界显现保定”的双重功能的窗口。为此,我们确定了把保定日报办成一张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的现代报纸的目标。
宏观谋划:强调塑造鲜明的地方形象
扩版的直接目的是通过扩大版面,达到提高报纸质量的目的,能否实现这一目标,取决于如何利用好新拓展的版面。如果只是原有稿件的单纯的量的增加,便难以使报纸有质的变化,只能办成放大了的小报。因此,必须保证新增稿件大部分能担当提高报纸质量的角色,力争扩版运作中做到伴随量的增加,实现质的升华。
为此,我们对新增版面做了这样的安排:时事版(四版)新增版面,仍刊登新华社稿件,但要求选稿时突出借鉴性,要对地方发展有较强的指导和借鉴意义,以达到通过向本地展示外界,促进地方发展与进步的目的。其他版的新增版面,尤其是一版,则要求大部分要刊登那些经过精心组织谋划的、能在塑造良好的地方形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稿件,以达到外树形象,内增凝聚力的目的。
首先在宣传中央的大政方针时,注意紧密结合当地实际,力争讲好“保定的普通话”。在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开展宣传时,我们便全力突出了“六分之一工程”(保定市人口占全省的1/6),要通过实施这一工程,在“九五”期末,使全市的主要经济总量指标达到或超过全省的1/6。组织撰写了“紧紧扭住实施‘六分之一工程’这个中心”5篇系列社论,得到市领导的充分肯定,还围绕 “六分之一工程”实施中遇到的“提高规模效益”、“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等问题,组织了“大集团巡礼”(报道了保定市的四大集团实施集团战略,提高规模效益的情况)、“建设‘新八大厂’专题报道”(报道了10个在建或已经启动的规模大、前景好的企业或项目)等战役性报道,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在对保定精神文明建设进行报道时,我们则全力突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形象建设”工程。先后组织撰写了“论弘扬保定精神”系列社论5篇、“论塑造保定形象”系列社论7篇,受到市委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我们还集中力量,统筹安排,采用组合系列报道等多种形式,并开设专版、专栏,予以集中报道。去年年中先后发了70多篇重点稿件,造成强大声势,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的精神文明建设。
其次,在报道基层两个文明建设时,也努力突出地方特色。我们对各县的经济工作报道,突出宣传了安国药材、白沟箱包、留史皮毛、蠡县化纤纺织、容城服装、曲阳石雕、满城草莓、望都辣椒、安新制鞋等九大县域特色经济区,扩大了保定特色经济的影响,提高了保定的知名度。在重大典型的宣传中,我们注意强调所在地的作用。如在“太行山道路”报道中,我们实事求是地反映了地方党委、政府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怀与支持,使读者不仅了解了河北农业大学的成功经验,也了解了太行山人民科技兴农的强烈愿望和大胆实践。
版面安排:突出地方新闻的时效性
扩版后,单篇稿件是否相应拉长,也是扩版后面临的一个问题。我们针对地市合并后的保定市由5个县(区)变为25个县(市、区)和市里会议活动相应增多的情况,决定稿件不但不能拉长,反而要缩短,不然有些时效性强的稿件就会变成旧闻,甚至无法刊出。我们对各种消息、通讯、言论等,作了严格的字数规定,如要突破规定,需经主管副总编同意签字。凡不合规定的不予刊登,如必须刊登而经主任、副总编删压,则不能参加稿件等级评定,不能记任务量。这一规定实行后,不仅有效地增强了地方新闻的时效性,还扩大了报纸的信息量。
另外,我们还在版面设置上加大了综合版的比重,以保证地方新闻能及时刊出。除一版要闻为综合版外,二版的经济新闻也全部安排为综合版,三版的精神文明方面的新闻也打破专版一统天下的局面,适当设置了综合版,使一些时效性强的稿件能及时发出,提高了地方新闻的时效性。
报纸品位:突出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
为了使扩版后的保定日报具有大家风范,我们针对保定市是历史文化名城的状况,强调报纸要反映保定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高品位的报纸。
扩版后的保定日报应保持什么样的版面风格?我们经过一段探索后认为,地市报是一级党报,必须以庄重、严肃、权威等特点作为其基本方面,同时,必须有其地方特色,不能与中央、省级党报完全一样。为此, 确定了“庄重中求活泼,统一中求变化”的编排思想,使得扩版后的保定日报的版面不仅从整体上明显提高,还出现了一些构思独特的高水平版面,受到读者好评。
保定是一块文化热土,“家家读书声,户户闻墨香”,文化氛围浓郁,并形成了一个全国知名的“保定作家群”。扩版后的保定日报要突出地方特色,就必须使自己的文艺副刊保持较高的文化品位。为达到这一目的,一是给保定的著名作家开专栏,如韩映山、申跃中、赵新、谈歌等,他们的作品文笔好,思想性强,刊登后在读者中产生良好反响,使副刊大为增色;二是请京、津、石的保定籍著名作家赐稿。如苏叔阳、徐光耀等。从而使保定日报的副刊在省内外都有了一定影响。
保定还是一座历史名城,名胜古迹遍布,历史遗迹众多,人文资源丰富。扩版后的保定日报要突出地方特色,还必须充分反映保定的辉煌历史。为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开办了《古城谈往》专栏,介绍明、清、民国的历史人物、古代建筑、历史遗迹等,资料翔实,情趣横生,收到较好效果。还开办了《文化屐旅》专栏,对保定市境内文化遗存如关汉卿墓、满城汉墓等探幽寻奇,展现历史面目。开办了《美生谈艺》专栏,由保定剧作家、文化局副局长谢美生撰稿,讲述保定历史上如盖叫天等一些大戏剧家的故事,介绍保定地方戏种曲种的发展演变。这些都对保定日报突出地方特色,起到积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