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藏克家的诗<<三代>>有感

翠巧谈文化 2025-04-03 06:00:41

好诗百读不厌,它使人浮想联翩,短短的三句诗,直白如话,言简意赅,那种对农民的感情跃然纸上。原诗如下,

孩子,在土里洗澡,

爸爸,在土里流汗,

爷爷,在土里睡觉。

正是诗人对待农民深厚情谊,才能催发情感的共鸣,三代人有鲜明的个性特点,洗澡,流汗,睡觉。其中包含着多少要说的话,他们的共同之处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其实反映农村生活的何止他一人呢?我首先想到是山药蛋派作家赵树理,他扎根于农村,写出多少脍炙人口的精品力作,象<<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等,他摆脱书卷气,带着泥土的芳香,有着乡土文化的气息,质朴又真诚,就像吸着长杆烟袋的老农促膝长谈似的,土个掉渣,也土得可爱,放下身段与农民为伍,以特立独行活跃在文坛,又扎根在基层。没有'′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清高,扎根农村,是皇天厚土给他们充沛的养份,他们茁壮成长,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也给了广阔创作空间。像孙犁的<<菏花淀﹥>,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吴伯箫的<<记一辆纺车>>,<<猎户﹥>,无不是反映农村生活的。不同的身份,不同的个人经历,只有怀着至诚至爱的爱民情结,一定会与农民打成一片,反映波澜壮阔的农村生活。

正是那份执着,成就了他们,使他们在文坛上大放异彩。反观现在,一些人对农民横眉冷对,鼻孔朝天,高高在上的样子,认为农民不值得一提,是最没能力的群体,活得不如意,死又死不起。不要忘了,树高千尺也不能忘本,对农民的态度也直接反映了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农民是什么?农民是职业,就应该把他们看成是从业者,给他们发工资;农民是称呼,也应该嘘寒问暖,不应该恶语相向,更不可虚情假义。认为农民是包袱,当年也是这沉重包袱供你成长,使飞的更高,走出农村;农民是伙伴,我们就应该平等相待。农民被黑的太严重了,有人把他们当枪使,有人把他们当猴耍,农民总是默默地忍受着,就像大地一样厚重。

离开了农民,你们什么也不是,我们要人的尊严,也心的美好,岂能像丑类一般鼠窃狗偷,为什么农民总是怀念过去,因为在那个时代得到应有尊重,有些话不知到某些人的口中,就彻底变了味,辱农,骂农,视农民女了仇敌,首先把自己的身上洗干净再说,马列主义囗朝外,只看见别人丑,不知道自己黑。文明之旅不该让我们回到蛮荒时代,应该使我们举止更文雅,多一份真心,多一份关爱,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友善。

掩卷深思,<<三代>>中的情感历历在目,即使身居老处,身高名显,上数三代,哪个不是农民出身的,也该怀着感恩心,善待老农民吧!

0 阅读:0

翠巧谈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