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老胡盘道可谓'′春风得意马蹄疾′',自以为盘在点上,好像是无懈可击了,他的招术都用上了,一个是讲故事,一个列举字。只要是老胡讲解,老掉牙的故事卷土重来。张三,李四,王五,赵六等好抓中药一样,手到擒来,然后是列数字,也像中药师一样拿着戥子给他们称量,表面看郑重其事,但也经不起分析,例如昨天的视频,主要讨论贡献大小的事,他就如法炮制地高谈阔论起来:

人的智商是有差异的,并且还很大,就拿张三,李四,王五,三个人来比较,就有天壞之别,智商高赚钱快,贡献就大,这是人尽皆关一的道理,张三的智商是10,李四是100,王五是1000,问题来了,如果是单个较量,自己挣钱归自己,那就人尽其材,物尽其用,有多大能力尽多大能力;偏偏不巧,老家长搞大集体,如果那样的话,王五就能发挥他的能力吗?领同样的工资,为何不偷奸耍滑呢?最终的结果只能趋近效率最低的人,连平均能力也不能及。集体和单干,孰优孰劣,那是小葱拌豆腐一一一青而白吗?
老胡盘道似乎真盘出道理来了,再次捋一捋山羊胡,露一声冷笑。真是人证与数目字俱在,天衣无缝了。其实仔细斟酌,还是有破绽的。
他最大的错误是把活生的人看成了标了序号机器一样,只要一看铭牌,一切便知,功率多大,额定电压多少,以及有关的禁忌都一目了然。不要忘了,人不是机器,更不是商品,性能表现恒定不变。也不又是你手中的棋子,若要利用,随时搬起来。人是讲情感的,有时还会受情绪因素,年龄因素,工作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功率′'何以恒定?再说不同的人,他的寿命有差异,在不同环境又有不一样的表现。用静止的观点,刻舟求剑的方式,我真替你害臊,说别人思维僵化,我看自己好不到哪里去?

就拿古代韩信来说,穷困潦倒时,自身难时生存,靠漂母尝赐一饭之恩,曾受胯下之辱,那时他的智商为多少?当不受刘邦重用,弃他而去,韩信的智商又是多少?若说智商低,他却是汉初三杰,若说他智商商,身经百战,却又死在区区妇人之手。
吕布也不能用智商来衡量,马中赤兔,人中吕布,响当当的三国第一猛将,老胡盘道,用你的戥子称量他的智商该多少呢?但白门楼的惨死该如何解释呢?
还是回到生活实例更能说明可题。我曾遇到父亲夸赞女儿做饭认真,女儿做饭时放入500毫升的水,面条数了45根,按照这样的比列,张入50克食盐,1克味精,正好是一个人饭量,况且做出来的饭不稀不稠,正合人意。听者也没有这方面的体验,只是感觉怪怪的。这就是物极必反的道理。苛求准确反而把事情说得一塌糊涂。我感觉那不是在做饭,好像搞化学实验。

在一些特殊情况,越是定量反而显得不准确,用定性的解释能起到明一显的效果。记得中学化学老师在讲述原子时,要对比原子核和电子占有空间,凭空想象极难有感觉的。老师的讲解实在精彩,他说如果把喜马拉雅山看作是只有原子核构成的,那么偌大的山就能装入我的口袋里。试问这样的比喻不知与你列数字高明多少倍。直观又贴切。
回到正题,老胡盘道,你不是证明大集体是误人子弟,单干才有效率,为何煞费苦心,摆出一个个人,又列举数目字呢?那又能证明什么呢?因为你犯了形式逻辑的错误,没有真正掌握辩证逻辑的精髓,所以,你败得很惨,想要改正错误,还得洗心革面,从学习《毛选>>入手,向伟人学习,就不会再去人现眼了。老大不小了,何不顾忌自已的颜面,整得灰头土脸的样子,多不体面!从井底走出来,′′

只喝井里水,永远长不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