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岸英和妻子刘思齐
“门外若无南北路,人间应免别离愁。——杜牧”

1950年10月13日,北京301医院。
刘思齐躺在病床上,心中思念着毛岸英,虽然想念却不能打扰,再过两天就是结婚一周年了,不知道能不能见上一面。
十多天前的9月30日,正在天安门排练队形,为国庆游行做准备。然而,就在训练间隙休息时,突然感觉很饿,全身乏力,虚汗频出。
原本以为只是肚子饿了导致低血糖的原因,对于身体不适就没有放在心上,于是就在附近的小饭馆吃了一碗面。因为难受,所以吃面就慢了些,多花了一些时间,在集合训练的时候就顾不上疼痛,小跑着去,因为她不想被人说搞特殊。
好不容易坚持练完,便回到中南海丰泽园的菊香书屋西厢房,刚到西厢房就躺倒床上,肚子疼得厉害,一时间在床上翻来覆去,不知所措,这个时刻如果岸英在身边就好了。

刘思齐
此时的毛岸英正与北京机器总厂工人们一起辛勤地工作,虽为党总支副书记但他始终一直和一线工人在一起,他这样自诩,“我是一部伟大机器的一个极普通平凡的小螺丝钉。”
岸英一直很忙,两人相见来去匆匆,即使在家里,也时常会有苏联专家等人来拜访或谈论工作,属于新婚的二人世界,总共加起来也不过20天。
对于毛岸英的缺席,刘思齐已经习惯了,但是这天肚子疼得确实厉害,人在脆弱的时候,最希望见到的人便是那个最依赖、最想依靠的人。
就在刘思齐翻来覆去疼痛不已时,江青正好从西厢房走过,见状立马安排将刘思齐送到301医院,当即被诊断为急性阑尾炎,需要马上手术。
可是,按照医院的规定,做手术必须家人签字,此刻岸英不在身边,在中国银行工作的妈妈张文秋也一时找不到,至于日理万机的毛主席,更没人敢去因为这样的事情去打扰他。
然而人命关天,一旦阑尾导致某个部位穿孔,后果不堪设想,于是301医院的院长当机立断,身为妇科主任的她立刻操刀为刘思齐做了阑尾切除手术,术后刘思齐便在医院休养。

北京301医院手术室
毛岸英得知妻子手术住院已是第二天国庆了,直到傍晚毛岸英才匆匆赶到,当看到消瘦虚弱的刘思齐,毛岸英心疼不已,他紧紧地握着妻子的手,轻声地道着歉诉说着相思,并安慰妻子要好好休息,然而又有要事在身,见一面有得离开,并承诺自己很快就回来。
匆匆一见,匆匆一别,毛岸英走后,刘思齐留下了眼泪,这眼泪既有不舍,又有心疼,心疼岸英,也心疼自己。
谁曾想,至此一别,两人再见面时,已是毛岸英即将奔赴朝鲜战场之时。

毛岸英和刘思齐初次相见是在延安。
1937年,随着母亲张文秋的工作调动,刘思齐也跟随着来到延安。抵达延安后,刘思齐便被歌舞剧深深吸引,天资聪慧、性格灵动的她喜欢那种在舞台上表演的状态,于是剧团团长便把她纳入剧团,用心培养,并经常让年幼的她充当小演员上台表演。
1938年的春节,日本正在中国大地肆意妄为,南京城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屠戮,这是中华民族最耻辱、最痛恨的时刻。
远在西北的延安,对这一切相隔很远,面对日本的“三光政策”,只能避其锋芒,采取游击战、持久战,留下革命火种,以便燎原整个中华大地,最后将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
为了缓解战争压力,从文化上加强思想教育,延安在这年春节举行了简单的春节活动,期间一场话剧《弃儿》,扮演小角色的刘思齐给毛主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表演结束后,毛主席便询问身边的工作人员关于刘思齐的情况,工作人员便将刘思齐的情况告诉了毛主席,原来刘思齐是刘谦初烈士和张文秋的孩子。
1927年,30岁的刘谦初参加北伐军后,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便遇到时任中共京山县委副书记的张文秋,这一年张文秋24岁,两人一见钟情,又怀揣着共同的理想,很快就在武汉结为夫妇。

刘谦初
婚后不久,两人便到毛主席家拜访,而毛岸英还是个四岁的孩童,见了刘谦初夫妇,还怕生地一直依偎在父亲的怀里。
看着刘谦初新婚燕尔,毛主席送上了最真诚的祝福,希望两人能早生贵子幸福恩爱,并且立下誓言,要是生个女儿就给主席家做儿媳妇,谁知一言成真。
大革命失败后,毛岸英跟随母亲和两个弟弟一起回到了长沙县东乡板仓隐蔽,毛主席辗转领导革命,一家人再也没有团聚。
刘谦初也在两年后,在山东被叛徒出卖,而此时女儿刘思齐仅仅三个月,思齐,出生山东平度的刘谦初用女儿的名字表达了对故土的思念之情。
丈夫被捕时,还在哺乳期的妻子张文秋多次奔走相救,奈何都没能成功,为了彻底打压共产党,国民党反动派将刘谦初五花大绑到广场上行刑。
广场下的张文秋,眼睁睁看着丈夫惨死在自己眼前,悲痛欲绝,可一想到还有三个月大的小女儿没人照顾,只能化悲痛为力量,即便只能和女儿相依为命,也要将女儿抚养成人,也要等到革命胜利的那一天。

张文秋和女儿们
随着地下工作的需要,张文秋不得不带着女儿在中国的很多地方辗转,懂事的小思齐,从不在母亲工作的时候捣乱,都是自己安静地玩耍。
1946年6月,刘思齐跟妈妈张文秋、妹妹邵华从新疆的监狱里出来,他们在那里被盛世才关了六年,最终在时任新疆省主席张治中将军的协助下,母女仨跟其他一百多位被关押的同志一起,被送到了延安。
几经周折,刘思齐和母亲终于在1937年到了“圣地”延安,也是在第二年的春节的演出上,毛主席才知道她们来到了延安,于是演出结束后,便到了她们的住处,多年未见,经过交谈才知道毛岸英的母亲杨开慧也已牺牲。

杨开慧生毛岸英时,因为身体虚弱,又加上过了预产期,迟迟不见动静,属于难产,可此时的毛主席正拖着因前一天在涝沱大雨中奔走呼号而疲惫不堪的身体,继续战斗,根本没有时间估计妻儿。
直到罢工胜利的第二天,也就是杨开慧生下毛岸英的第三天,毛主席才赶紧放下手头工作,赶到湘雅医院探望妻子和孩子,难产时幸好有老朋友李振翩亲自负责,才母子平安。
大革命失败后,杨开慧和儿子搬回老家生活了三年,三年后湖南军阀何健为了邀功,将她和三个儿子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龙一起抓进监狱,并且威逼利诱,让她和毛主席脱离关系,并把毛主席的隐蔽之地说出来。
忠贞不屈的杨开慧,至死没妥协,因为爱,即使牺牲也不愿与毛主席脱离关系,就这样最终被刽子手残忍杀害。

杨开慧
年幼的毛岸英和弟弟们,看着受苦受难的母亲,心疼不已,却无能为力,自身难保的他们,幸得乡绅们的保释,才能逃出生天。
毛岸英和两个弟弟回到板仓外婆家,但他们生活异常困难,还时常受到何健“斩草除根”的威胁。为了能生存下去,毛岸英不得不带着弟弟毛岸青外出讨饭。
毛岸英和弟弟毛岸青在周总理的关心和董健吾的帮助下,辗转到莫斯科,毛岸英先后进入苏雅士官学校、莫斯科列宁军政学校、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毕业后成了一名中尉,并以苏军坦克连指导员的身份参加了苏德战争。
战争结束后,1946年1月,他随苏共派往延安的医生一同乘飞机回国。临行前,斯大林专门接见了他,并赠送了一支手枪,这支手枪他一直带在身上。
回到父亲身边的毛岸英,已经是一个24岁的小伙子,长得比毛主席还高,在延安,毛岸英见到了长大的李敏和李讷,心里很是十分高兴,而在此时他也见到了将和他共接连理的“干妹妹”刘思齐。

毛主席、毛岸英、刘思齐
两人见面相视一笑,虽然没有见过,却都感觉彼此熟悉,这便是一见钟情,两个人坐在一起都涨红了脸,毕竟是二十岁的心动年纪。
毛岸英对这个“干妹妹”很有好感,温柔大方,漂亮灵动,深深的爱意就这样在心里滋长,只此一面,毛岸英就下定决心要娶刘思齐为妻。
因为从小没有过上好日子,刘思齐的身体有些羸弱,毛岸英知道后很心疼,对她格外照顾,常常主动帮她承担了一部分的工作。
爱意在两个人的心里一天天滋生,如果毛岸英出差不在刘思齐身边,刘思齐就主动给他写信,毛岸英每次出差回来总会给刘思齐带回她喜欢的东西。
两人在一起的时候,还聊起小时候,同样的苦难经历让毛岸英和刘思齐的心灵高度契合,毛岸英曾经这样说道:
“我和刘思齐就像是一条藤上的两个苦瓜,都在年少时经历了许多苦难。”
就这样,最终两颗年轻的心走到了一起。

毛主席对儿子跟刘思齐在一起很满意,于是跟张文秋商量这桩亲事,张文秋也满口答应。
可此时刘思齐距离18岁生日还差几个月,按照解放区的结婚政策是不符合的,为此毛岸英还找到父亲说起结婚的事,认为就差几个月,而且岁数不到就结婚的人也很多,希望父亲能同意他们结婚,然而得到的却是一句“谁叫你是毛泽东的儿子!我们的纪律你不遵守?我再说一遍,思齐不到18 周岁就不许你们结婚!”
父亲的“固执”,令毛岸英很生气,脸色发白,扭头就走,回到房间躺在床上哭起来,谁也劝不住,心中满是委屈,为什么其他人可以,而毛泽东的儿子就不可以!

毛主席和毛岸英
几个星期的冷战后,毛岸英才主动和父亲承认错误,毛主席也很欣慰,于是等到刘思齐满18岁后,两个年轻人才正式结为夫妻。
那一天是1949年10月15日,这场婚礼也沾着新中国成立的喜气。
然而,婚礼并没有想象中的轰动,也没有丝毫的铺张浪费,整个婚礼的费用是毛主席从存款中拿出来的,因为他特别交代绝不能动用公家的钱。
婚宴只是在菊香书屋的西屋里准备了一桌饭,宴请的宾客也只有邓颖超、周恩来、蔡畅、李富春等人。
在结婚上,毛岸英调侃了父亲,问父亲准备送他们什么新婚礼物,毛主席一听儿子管自己要礼物,于是将准备好的一件“旧大衣”给了他,这件大衣是他在延安工作的时候穿的,跟随了他很多个日日夜夜,以后白天可以穿着它御寒,晚上拿它当做棉被。
这样一份特殊的礼物,毛岸英欣然收下,他知道这是父亲对他无尽的期许,看着儿子已经成家立业,毛主席心里感到安慰。

毛岸英
婚后,毛岸英一直很忙,经常不在家,不是出差到外地进行技术指导,就是随李克农访苏当翻译,再就是待在北京机器总厂的车间里忙活,而独自在家的刘思齐就担当起照顾毛主席和两个妹妹的责任。
就这样,一晃一年过去了,直到刘思齐突发阑尾炎住院。
毛岸英国庆回来见了一面又匆匆离开,两人再见面已经是10月14日了,而第二天就是他们结婚一周年纪念日,对于纪念日刘思齐心里是期待的,可毛岸英却和大多数男孩子一样没有重视,因为此刻他的心已经飞往朝鲜战场。
原来,早在几天前,毛主席便在菊香书屋设下家宴,为即将出征朝鲜的彭德怀壮行,而毛岸英做了陪,就这一天,毛岸英成为了第一名“志愿军”战士。
家宴结束后,毛岸英便和彭德怀、高岗一同赶往了备军几个月的东北,临行时他将丈母娘张文秋送给他的手表、斯大林赠与他的手枪带在身上,而刘思齐的一张照片则放在了靠近心脏的衣兜里。

在沈阳待了几天后,毛岸英心中始终放不下生病的妻子,筹备良久的志愿军已经得到毛主席和中央的命令,待令而动,随即出征。
然而因为周总理到苏联向斯大林寻求承诺时,突然变卦,只满足中国抗美援朝所需的飞机、大炮、坦克等装备,但苏联空军暂不出动。
毛主席得到周总理的电报后,很是生气,不得不立即致电正准备出征的彭德怀,让他返京商定出兵事宜,于是毛岸英便跟着彭德怀一起飞回北京。
回到北京后,毛岸英马不停蹄地来到301医院,他太想念妻子了,一见到刘思齐,他就紧紧地握着刘思齐的手,一个劲儿地道歉。
刘思齐见状,便假装生气地询问他是不是还要走,毛岸英点了点头,表示还有工作,陪伴她一会,就要启程去往外地,他认真地说道:“我明天将要到一个很远的地方去出差。我走了,通信不方便,如果没有接到我的信,千万别着急。”

刘思齐和毛岸英
刘思齐拉着毛岸英的手不想松开,她讨厌这种分别,她想和他一直待在一起。但,她心里明白丈夫的工作有多重要,毛岸英看着天真的刘思齐问道:“思齐,你知道有个朝鲜半岛吗?”
连日来饱受病痛折磨的刘思齐,本就心烦意乱,再加上埋怨毛岸英老不在身边,况且还连结婚纪念日都忘记了,所以对于毛岸英异于平常的谈话,并没有多放在心上,也没有往战事频发的朝鲜战场联想,反而一直都是冷冷地对着他,更别说有什么关心的话了。
毛岸英没有将自己即将奔赴朝鲜战场的消息告诉刘思齐,他不想她整日在担惊受怕中度过,不愿意让她那瘦弱的身躯承担太多,因为他不在父亲和弟弟身边,作为儿媳的刘思齐就要担当更多。
思索片刻后,毛岸英还是向刘思齐进行了特别交代:
第一,将来不管遇到什么情况,都要完成自己的学业,不要急着工作;
第二,每周六,都要去看看爸爸,不要他不在就不去了;
第三,要帮助岸青,说他在生活方面自理差,江青没有精力照顾他,对妈妈(张文秋)说,帮助照顾岸青;
第四,对江青要小心,接触她时要多个心眼。
此去朝鲜,可能会牺牲,临走前作为一名丈夫,作为一名儿子,毛岸英还是放心不下自己的家人和妻子,一份嘱托,一份真情,谁也不会例外。
说完后,毛岸英便告别了妻子,走出医院后,又转身对着依偎在门口的刘思齐深深地鞠了一躬,刘思齐心中一紧,总觉得有什么不对,但又说不上来。
待毛岸英的背影消失后,刘思齐才回到病房,从枕头下拿出丈夫留下的日记本,翻看着,边看边流泪,日记本上写的最多的一句话便是:我做毛泽东的儿子合格么?

毛主席和毛岸英
不难看出毛岸英作为毛主席的儿子,身上有着前所未有的压力,父亲是共产党的领袖,率领着人民打倒侵略者与反动派,建立了新中国,自己作为他的儿子,就要时刻警醒自己,什么事情都要努力做到更好,决不能丢父亲的面子。
况且,这种对自己评价式的拷问,本身就很残酷,已经没有自由可言,一言一行,一思一想,都要拿出“毛泽东的儿子”这柄标尺来衡量衡量。
事实上,毛岸英在去朝鲜战场前也曾问过毛主席这个问题,不过当时的毛主席没有立马回复,而是说:“等你回来爸爸再告诉你。”
只可惜,毛岸英此去便是永别,再也没能回。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刘思齐也问过毛主席,
当听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毛主席没有丝毫犹豫,斩钉截铁的回复道:“合格,他是我的骄傲。”
毛主席曾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我是新中国的儿子,毛岸英是我的儿子,倘若我只让别人的儿子上战场,却让自己的儿子躲在安全的地方接受保护,那怎么行呢?
如果一定要有人牺牲的话,那就让我的儿子牺牲吧,他的牺牲证明了我毛家都是好样的!我永远为我的儿子而自豪!”
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
文/轩羲十三